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缘突破与思想实验——中国新科幻小说的亚文化研究
1
作者 王佳伟 夏雨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8-81,共4页
中国新科幻小说展现了与传统主流文学相悖的亚文化特征,显示出对支配性话语的突围和重构:新生代科幻作家显示了“脱逸”的青年亚文化审美趋向,自由与逃离意识使他们的科幻写作拥有了自如的阐释空间与想象突破;科幻文学确立了独有的文学... 中国新科幻小说展现了与传统主流文学相悖的亚文化特征,显示出对支配性话语的突围和重构:新生代科幻作家显示了“脱逸”的青年亚文化审美趋向,自由与逃离意识使他们的科幻写作拥有了自如的阐释空间与想象突破;科幻文学确立了独有的文学范式与现代性品格,突破了主流文学构建的文学图景,并与之形成了互补“;宇宙诗学”下的文学形象呈现出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性”特征。演绎与类推的思想实验打破了历史发展的既定秩序,而表现为从未来观照现实的“延伸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幻小说 亚文化 脱逸 现代品格 思想实验
下载PDF
文学新境与审美路标--论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的四副面孔 被引量:10
2
作者 任一江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4-56,共13页
在与世界、科学、认知、思维逻辑的关系中,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体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征。它在视角和形象上转而从"类"的范围对故事进行叙述;在创作主体和内容上将自然科学的知识、形象、成就、想象纳入了文学描述的范围;... 在与世界、科学、认知、思维逻辑的关系中,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体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特征。它在视角和形象上转而从"类"的范围对故事进行叙述;在创作主体和内容上将自然科学的知识、形象、成就、想象纳入了文学描述的范围;在叙述动机和情节上以新的认知建构起一个"异世界";在思维和逻辑上以演绎的方式进行着诸多思想试验。因此,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可以描述为"人类文学""科技文学""观念文学"和"推演文学"。由此打开的阐释空间,可以为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建构适当的研究维度及批评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幻 中国当代文学 批评话语
下载PDF
重塑“身体”:论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的“赛博格”书写 被引量:2
3
作者 任一江 《中国现代文学论丛》 2021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塑造了众多"赛博格"的文本形象,讲述了一种关于人类与智能机器结合的故事,其中隐喻了人的本体不断向技术世界"敞开"的状况。作家在其中超克了传统人文主义视域下对人之&q... 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新科幻"小说塑造了众多"赛博格"的文本形象,讲述了一种关于人类与智能机器结合的故事,其中隐喻了人的本体不断向技术世界"敞开"的状况。作家在其中超克了传统人文主义视域下对人之"异化"的批判声潮,重新思考了在"赛博格"形象中所蕴含的有关人之解放的可能性。这主要反映在"赛博格"身体的"自由"状态;"赛博格"主体与技术的缠绕以及"赛博格"理想的启蒙内涵三个方面。其身体的"自由"状态展现了一种"延伸"可能,它是对自然和技术的双重超越。其主体与技术的缠绕表明了"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共生关系,并由之形成了新的"赛博格"主体。"赛博格"理想的启蒙内涵反映出某种"后人类主义"试图将启蒙的目标从掌控自然转向掌控自身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科幻 “赛博格” 身体想象
下载PDF
海外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及其诗学建构——以美国学者宋明炜的研究为中心
4
作者 张清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1-176,共6页
美国学者宋明炜近年致力于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与海外传播,在对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具体解读的基础上,力图建构其诗学理论。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及近十年中国当代新科幻... 美国学者宋明炜近年致力于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研究与海外传播,在对刘慈欣、韩松、王晋康等为代表的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作家作品进行具体解读的基础上,力图建构其诗学理论。本文以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及近十年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已经"领跑"世界科幻潮流为背景,不仅对宋明炜中国科幻诗学中的诸多"洞见"进行较详尽的判断与分析,而且也指出因其逻辑思路存在不够严谨缜密之处而出现某些"偏见"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炜 海外研究 中国当代新科幻文学 诗学建构
下载PDF
“情动的联结”:新主流科幻电影的现代性叙事与新主体性想象
5
作者 薛亚梅 陈功 《东南传播》 2024年第7期64-67,共4页
“情动”(affect)一词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作为一种情动媒介,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新主流科幻电影通过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符号意象、空间想象与现实镜像的叙事,在个体与... “情动”(affect)一词由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提出,德勒兹基于此提出了“情动”理论。作为一种情动媒介,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代表的新主流科幻电影通过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符号意象、空间想象与现实镜像的叙事,在个体与集体、东方和西方、现代和未来的张力结构之间,建构出一种关于个体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和身体主体性的多重想象,表达出中国对人类面临的现代性危机和未来存在方式的终极关怀与反思,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济世情怀,以此达到主旋律思想的传播和身份认同的维系。在此过程中,新主流科幻电影实现了多元主体间“情动”生成与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动媒介 主流科幻电影 现代性 主体性
下载PDF
科幻也可以很幽默——《新科幻》2013年文章篇名串串烧
6
作者 游者 《新科幻·文学原创》 2014年第1期53-53,共1页
从前,在《马太帝国》有一个《穷五代》,他为了追求《幸福生活》,通过《蒲公英少女》给他的一张《小纸条儿》踏上到《罗琦的世界》的冒险之旅。
关键词 新科幻 2013年 文章篇名 期刊 编辑部 读者
原文传递
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海外经典化传播机制探析
7
作者 张立友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67-72,共6页
新世纪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生存关切、生态关怀、赛博格伦理等当代世界科幻经典主题的创造性表达观照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域外深度阅读评论打造其海外经典声誉;知名科幻文学出版社、权威专业科幻杂志、网络... 新世纪科幻小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张新“名片”。生存关切、生态关怀、赛博格伦理等当代世界科幻经典主题的创造性表达观照了海外读者的阅读兴趣;域外深度阅读评论打造其海外经典声誉;知名科幻文学出版社、权威专业科幻杂志、网络媒体等多元化出版流通渠道的综合传播效应促成了其海外广泛接受,延展了作品的经典性。新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海外经典化传播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得以生成。其机制展示了中国文学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文本再造与价值重塑,对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有重要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中国科幻小说 海外经典化传播 建构 机制
下载PDF
“新浪潮”的“旧话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科幻的冷战书写
8
作者 陈韬 《写作》 2019年第4期83-90,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被称为'新浪潮'科幻,却存在大量书写冷战时代'旧话语'的现象,这是不同于其它写作类型的鲜明特性。梳理了相关作品中冷战书写的不同类型,包括全景式的书写和种族、阶级、战争、拓荒等意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科幻被称为'新浪潮'科幻,却存在大量书写冷战时代'旧话语'的现象,这是不同于其它写作类型的鲜明特性。梳理了相关作品中冷战书写的不同类型,包括全景式的书写和种族、阶级、战争、拓荒等意象式的书写,发现冷战书写在当代科幻作家中呈现出普遍性和跨代际的特征。新浪潮科幻的冷战书写实际上源于科幻写作本身的'冷战性',它是这一时期中国科幻写作大规模接纳冷战话语、表现出异于主流文学风格的深层原因。'冷战话语'的存在也表明中国科幻写作在90年代以后已经逐渐回归世界科幻写作的主流,这是中国新浪潮科幻的文学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浪潮科幻 冷战话语 话语书写 文学意象
下载PDF
新世纪中国软科幻电影的“全球本土化”研究
9
作者 付思遥 《科技传播》 2021年第8期94-96,136,共4页
新世纪以来,我国软科幻电影在全球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问题与优势并存。通过对新世纪中国软科幻电影的全球本土化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借鉴好莱坞电影方面产生了景观电影重特效轻人物、情节的通病和有量无质的特效堆砌的问题;在本土化改造方... 新世纪以来,我国软科幻电影在全球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问题与优势并存。通过对新世纪中国软科幻电影的全球本土化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借鉴好莱坞电影方面产生了景观电影重特效轻人物、情节的通病和有量无质的特效堆砌的问题;在本土化改造方面具有作者电影+科幻元素的创作模式、中国文化符号的使用以及对现实人生的观照的优势。基于这些总结出中国软科幻电影的发展策略和出路:扬长避短,破除景观电影窠臼;树立自信,发展中国式软科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中国软科幻电影 全球本土化 作者电影
下载PDF
论刘慈欣科幻小说“启蒙精神”的三个维度
10
作者 王佳伟 夏雨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69-74,共6页
刘慈欣的作品继承了五四启蒙所强调的救亡、解放、反叛等主题,以期打破人性的麻木。此外,他还试图剥离“启蒙”所带有的工具性、实用性特质,去高扬一种基于现实社会发展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这是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对启蒙以来的现代体... 刘慈欣的作品继承了五四启蒙所强调的救亡、解放、反叛等主题,以期打破人性的麻木。此外,他还试图剥离“启蒙”所带有的工具性、实用性特质,去高扬一种基于现实社会发展之上的科学理性精神。这是从后现代理论的角度,对启蒙以来的现代体系提出质疑而产生的思辨策略,是“不屈服于‘启蒙的讹诈’”态度。刘慈欣借“未来”观照“当下”,将个体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对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人性“异化”与人类生存危机这一宏观问题进行了反思。刘慈欣以科学和人性为根本构建起了其小说宇宙背景下的宏大叙事,并以科幻文学为底构建起了一套后现代启蒙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新科幻小说 启蒙精神
下载PDF
作为环境危机叙事典范的“新怪谭”科幻小说——以《湮灭》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鲁宁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4-118,共5页
21世纪美国作家杰夫·范德米尔以“新怪谭”科幻小说体裁创作反思了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灾难,被美国文学批评界誉为“怪谭梭罗”。本研究以其获“星云奖”的代表作《湮灭》解读为例,聚焦该小说中环境叙事的... 21世纪美国作家杰夫·范德米尔以“新怪谭”科幻小说体裁创作反思了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灾难,被美国文学批评界誉为“怪谭梭罗”。本研究以其获“星云奖”的代表作《湮灭》解读为例,聚焦该小说中环境叙事的“新怪谭”特征,考察作家如何通过“新怪谭”科幻小说体裁实现科幻恐怖与环境伦理之间的有机结合。范德米尔“新怪谭”科幻小说《湮灭》不但蕴含了深刻的环境伦理价值,而且成为21世纪以来科幻创作和环境危机话语成功融合的叙事典范,为近十年来的环境危机叙事开辟了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夫·范德米尔 《湮灭》 怪谭科幻小说 环境危机叙事
原文传递
转型时刻的“劳动乌托邦”建构——新时期科幻小说的“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被引量:3
12
作者 何卓伦 《文艺理论与批评》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114,共16页
在历史的重大转轨刚刚于中国出现的新时期之初,席卷全国的“科幻热”构成了如流星一般短暂而璀璨的文学事件。由于该事件仅在新时期之初的特殊历史语境下才得以发生,因而应将其放在“新时期文学”这一共时性的话语场中加以定位。科幻小... 在历史的重大转轨刚刚于中国出现的新时期之初,席卷全国的“科幻热”构成了如流星一般短暂而璀璨的文学事件。由于该事件仅在新时期之初的特殊历史语境下才得以发生,因而应将其放在“新时期文学”这一共时性的话语场中加以定位。科幻小说可被视为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另类写作”,借助社会-形式分析的方法,从新时期科幻发展线索中可以发掘出“劳动乌托邦”的母题。这一母题首次出现在《小灵通漫游未来》的主题生成过程中,在一系列“科学家与岛”的故事中获得形式规定性,并最终在郑文光对“社会主义新人”的探索中走向终结。这一转型时刻的乌托邦建构,征候性地反映出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焦虑,并于不经意间参与了新时期情感结构的形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时刻 时期科幻文学 知识分子另类写作 劳动乌托邦 社会主义
原文传递
Writing as Shamanic Consciousness in DainaChaviano's Fables of an Extraterrestrial Grandmother 被引量:1
13
作者 Robin McAlliste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0期817-821,共5页
Chaviano's Fables of an Extraterrestrial Grandmother is a pioneering Cuban science fiction novel with four interconnected plots that manifest their separate worlds--the Havana of Ana, the protagonist writer, the Neol... Chaviano's Fables of an Extraterrestrial Grandmother is a pioneering Cuban science fiction novel with four interconnected plots that manifest their separate worlds--the Havana of Ana, the protagonist writer, the Neolithic Celtic world of Merlin and Stonehenge, Faidir, the planet of Ijj e and the winged psyches with three eyes, and Rybel, the world of Ana's character Arlena, the "jumen" on the run in an alien planet after being wrecked in a space ship---through Ana's writing. Ana uses mental exercises and automatic writing to temporarily regress to a pre-rational state of consciousness where these parallel universes interpenetrate and cross in the locus of her subconscious. Writing for her is a form of possession that withdraws her fi'om her immediate reality into a visionary state resembling that of a shaman. She is a writer being invented and written by her own characters. Her stories are not fictions, but already existing realities, and she is a channel by which they are able to manifest their existence through her writing. This science fiction vision of worlds within worlds suggests another origin of science fiction in the ancient literary genre of Menippean satire, a type of fiction that appeals to highly cosmopolitan, alienated readers who seek to renew contact with the sources of consciousness from which technological and social change have alienated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naChaviano science fiction SHAMAN Menippean satire
下载PDF
Between Convention and Innovation -A Border Crossing in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14
作者 GE Jing-ping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8年第6期819-829,共11页
Alice Ridout and Susan Watkins offers a best perspective in their book Doris Lessing: Border Crossings, to contemplate Lessing’s writing. In her 57-year publishing career, Lessing always crosses the borders: as a f... Alice Ridout and Susan Watkins offers a best perspective in their book Doris Lessing: Border Crossings, to contemplate Lessing’s writing. In her 57-year publishing career, Lessing always crosses the borders: as a feminist or anti-feminist, as a science fiction writer or a realist who lost her way, as a Marxist or a reactionary, as a British writer or a postcolonial one. Lessing’s border-crossing not only lies in her different genres of writing or in different novels, but even in a single comparatively traditional novel.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of Lessing’s women portrayal transition from focusing on their outside world exploration to on their inner world seeking. This essay tries to look at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novel, and to illustrate that Lessing’s border-crossing is also fulfilled in one single novel. She successfully crosses the border of convention and innovation: conventional in content, while innovative in fo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ris Lessing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 border crossing CONVENTION INNOVATION
下载PDF
Merlin and Stonehenge in Daina Chaviano's Fables of an Extraterrestrial Grandmother
15
作者 Robin McAllister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6年第5期473-477,共5页
When Merlin first appears in Chaviano's Fables of an Extraterrestrial Grandmother as the wizard Soio, he reflects the imagination of Ana, the adolescent protagonist of the science fiction novel as she is in the proce... When Merlin first appears in Chaviano's Fables of an Extraterrestrial Grandmother as the wizard Soio, he reflects the imagination of Ana, the adolescent protagonist of the science fiction novel as she is in the process of writing the very novel the reader is reading. Later she will discover that her fictional creations are not the invention of her imagination but exist autonomously in parallel universes and are using her as a vehicle of inter-dimensional travel through time and space. Soio/Merlin gazes into his crystal ball, a microcosm that gathers the space-time energy fields of the parallel universes, and sees visions of the protagonists whose modes of existence are real in one and fictional in another parallel universe. Merlin is a Druid in exile from the Neolithic world of Celtic Britain who has crossed over from earthly life to existence in Rybel, a parallel universe. He had crossed over by lining up the Stone of the Past and the Mirror of the Future at the great circle of Stonehenge. The stone circle functioned as an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Stonehenge is a microcosm, a circle that reflects and coordinates the larger circle of the universe, symbolized and embodied in the sphere or crystal ball that Merlin transmits to Ana in the form of the novel being read. All the characters are trying to coordinate dimensions of space and time in order to fly from one parallel universe to another. Chaviano emphasizes crossing boundaries of time and space. Her characters live in one world but belonging to another, yearn to make contact with the forces of the universe that will bring them home. Chaviano's use of the Merlin legend is original and takes into accoun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about the Celts, Druids, and Stonehe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ina Chaviano science fiction MERLIN STONEHENGE
下载PDF
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乌托邦变奏 被引量:11
16
作者 宋明炜 毕坤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1-114,共14页
本文聚焦于中国当代科幻乌托邦叙事的多样性,以期对这一文类自晚清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本文通过对三位作家韩松、王晋康和刘慈欣作品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当前科幻小说新浪潮的三个主题:中国崛起、发展的神话和后人类叙事。由... 本文聚焦于中国当代科幻乌托邦叙事的多样性,以期对这一文类自晚清以来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本文通过对三位作家韩松、王晋康和刘慈欣作品的研究,主要探讨中国当前科幻小说新浪潮的三个主题:中国崛起、发展的神话和后人类叙事。由于不断变化的国家政治状况,今天的科幻小说将未来中国的乌托邦想象强化与复杂化:它混合了民族主义和乌托邦主义/恶托邦主义,具有更加尖锐的社会批评意识,同时将政治意识与科学话语结合起来,既写出了技术的权力,也表现了权力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托邦 科幻浪潮 中国崛起 发展的神话 后人类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