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失业地区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
1
作者
丁一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66-1971,共6页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业
地区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地区资本集聚效应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姚林如
高翔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2,共7页
本文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研究地区资本形成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
本文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研究地区资本形成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端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地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削弱资本的集聚效应,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受"偶然因素"使地区资本形成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出现"路径依赖"。因此,要使地区转向均衡发展,需要打破"偶然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区资本
集聚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3
作者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22-138,共17页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碳能源转型
产业空间分布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层区位选择研究
被引量:
20
4
作者
余珮
陈继勇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1-58,共28页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本文从微观层面运用嵌套Logit模型模拟《财富》世界500强中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区位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司并不是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而是采用"中心-外围"和七...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本文从微观层面运用嵌套Logit模型模拟《财富》世界500强中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区位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司并不是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而是采用"中心-外围"和七大地理区域分层区位选择逻辑对子公司区位进行选择。市场需求、劳动市场、内陆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集聚效应都呈现出经济地理特征。因此,处于经济"外围"的中、西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如何正确利用区域和省级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合理和有效引进优质外资,并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对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
经济
地理学
分层区位选择集聚效应嵌套Logit
模型
原文传递
工资溢价与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徐小靓
田相辉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8,共5页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有效处理集聚经济识别与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检验集聚经济与工资溢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发现,核心变量市场潜能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显著正相关,表明劳动力在市场潜...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有效处理集聚经济识别与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检验集聚经济与工资溢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发现,核心变量市场潜能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显著正相关,表明劳动力在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会获得更高的能力,或者说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有能力支付给劳动力更高的工资,从而揭示了生产要素纷纷流向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工资方程
内生性
系统GMM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逆向调整与政策干预研究
被引量:
3
6
作者
郑长德
《兰州商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6期31-39,共9页
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
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随着贸易成本下降,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去工业化发生的机制和必然性。文章认为,"十二五"及以后时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将继续得到改进,贸易成本将继续下降,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可能会进一步低端化,去工业化趋势会继续下去。为此,文章提出,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支持的中心在于在民族地区保持住制造业份额,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把企业总部迁移到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实施投资补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逆向工业化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
2
7
作者
乔彬
代沛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5-77,共13页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共聚
数字
经济
专业化分工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GS2SLSAR
原文传递
题名
失业地区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
1
作者
丁一文
机构
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
出处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66-1971,共6页
文摘
地区间失业状况存在较大差异是我国失业问题的一大特点,即失业率较低的地区多集中在东部,中西部地区失业率较高,东北地区失业率则一直居高不下。以此经济现象为出发点,在经济新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利用中间投入品来创造前向和后向联系,在效率工资模型框架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两地区、两部门关于交易成本和失业的模型。数理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当前我国失业问题地区差异的空间特点,即短期来看,集聚的地方由于制造业的规模扩大,获得大量就业,而另外的地方则由于流出大量就业而承受失业。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失业
地区差异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Keywords
unemployment
regional difference
New Geographical Economic Model
分类号
F119.9 [经济管理—国际贸易]
原文传递
题名
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地区资本集聚效应分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姚林如
高翔
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
南昌大学
出处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6-82,共7页
基金
南昌航空大学博士启动金项目"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的演化机制研究"(EA200809055)
文摘
本文利用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来研究地区资本形成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现象。研究表明:在初始经济结构对称的条件下,"偶然因素"导致的消费需求转移会使得均衡时的地区资本份额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中心——外围"极端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地区贸易自由度的提高将削弱资本的集聚效应,然而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受"偶然因素"使地区资本形成产生的集聚效应,会出现"路径依赖"。因此,要使地区转向均衡发展,需要打破"偶然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地区资本
集聚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Keywords
regional capital
agglomeration effect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分类号
F062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3
作者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机构
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22-138,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专项项目(72140001)。
文摘
新经济地理学从集聚力和分散力的角度来阐述空间结构变化,并且大多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重点研究了产业空间分布和知识溢出、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关系,考虑到具有垄断特质的化石能源在碳中和时代导向下转向具有分散特质的零碳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大趋势,进而对产业空间分布特征产生相应的影响。在传统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以中心和外围地区为基础的经济地理模型,涵盖了非能源、化石能源(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三个不同部门,同时考虑了劳动力、资本和能源三个要素,并将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提升作为重要的分散力。研究发现: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费份额的大小会影响中心和外围地区的资本收益率差异的长期均衡效用水平,并且可再生能源份额上升会导致中心地区的影响力趋于减弱;通过数值模拟来分析贸易自由度变化对产业空间均衡分布的影响,发现提高零碳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后,在产业空间分布格局所呈现的“中心-外围”形式中,中心地区的集聚力趋于弱化,外围地区的分散力得以强化;以零碳能源为要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使得产业空间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并推动经济空间集聚发展向均衡发展方向转变。可见可再生能源发展对产业空间布局所产生的影响,表现为推动能源生产结构由垄断集中向扁平分散化方向转移的动能,从而提速零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革命,加速转轨别离化石能源。
关键词
零碳能源转型
产业空间分布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短期均衡
长期均衡
Keywords
zero-carbon energy transition
industr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short-term equilibrium
long-term equilibrium
分类号
F124.3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层区位选择研究
被引量:
20
4
作者
余珮
陈继勇
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市武昌区
出处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1-58,共28页
文摘
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下,本文从微观层面运用嵌套Logit模型模拟《财富》世界500强中美国制造业跨国公司在华区位战略。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公司并不是将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放在同一层次上进行比较,而是采用"中心-外围"和七大地理区域分层区位选择逻辑对子公司区位进行选择。市场需求、劳动市场、内陆交通运输条件以及集聚效应都呈现出经济地理特征。因此,处于经济"外围"的中、西部各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如何正确利用区域和省级经济发展政策,积极、合理和有效引进优质外资,并充分发挥地方比较优势,对于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
经济
地理学
分层区位选择集聚效应嵌套Logit
模型
分类号
K902 [历史地理—人文地理学]
F276.7 [经济管理—企业管理]
原文传递
题名
工资溢价与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
2
5
作者
徐小靓
田相辉
机构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4-18,共5页
基金
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QDSKL150483)
青岛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基金项目(632014)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314129)
文摘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方法有效处理集聚经济识别与估计过程中的内生性问题,检验集聚经济与工资溢价之间的内在联系。实证结果发现,核心变量市场潜能与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显著正相关,表明劳动力在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会获得更高的能力,或者说市场潜能更高的城市有能力支付给劳动力更高的工资,从而揭示了生产要素纷纷流向大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工资方程
内生性
系统GMM
Keywords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Wage Equation
Endogeneity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
分类号
F249.24 [经济管理—劳动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逆向调整与政策干预研究
被引量:
3
6
作者
郑长德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出处
《兰州商学院学报》
CSSCI
2011年第6期31-39,共9页
基金
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9&ZD01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政策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09XJA790014)
项目主持人:郑长德
文摘
文章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现其产业结构呈现出逆向调整(去工业化)和结构低级化的态势,产业发展层次低,采掘和原料工业比重大,产业链条短,加工深度和综合利用程度低。然后,基于Rikard Forslid(2004)的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随着贸易成本下降,经济一体化程度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去工业化发生的机制和必然性。文章认为,"十二五"及以后时期,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将继续得到改进,贸易成本将继续下降,与东中部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全国经济一体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可能会进一步低端化,去工业化趋势会继续下去。为此,文章提出,为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央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政策支持的中心在于在民族地区保持住制造业份额,可供选择的政策包括:鼓励国有资源型企业把企业总部迁移到西部民族地区;大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内部基础设施的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实施投资补贴。
关键词
西部民族地区
逆向工业化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Keywords
western minority area
reverse industrialization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
被引量:
2
7
作者
乔彬
代沛鑫
机构
太原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出处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5-77,共13页
基金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05747014-2018042025-3/01)。
文摘
平台经济的出现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形成了依托于社区化、模块化生产的无边界性的虚拟集聚,产业分工也呈现出与工业经济完全迥异的模式。基于此,使用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推演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内在机理,以及数字经济通过放大区域比较优势影响专业化分工进而赋能产业共聚的作用机制。以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样本,采用广义空间面板自回归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路径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产业共聚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产业共聚,专业化分工是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主要传导途径;(2)东部地区的数字经济对于产业协同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且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的空间共聚促进作用更强,更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研究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共聚的相关研究,为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产业共聚
数字
经济
专业化分工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GS2SLSAR
Keywords
industrial co-agglomeration
digital economy
specialization
new economic geography model
GS2SLSAR
分类号
F062.9 [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失业地区差异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
丁一文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原文传递
2
基于新经济地理模型的地区资本集聚效应分析
姚林如
高翔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分布式零碳能源规模化发展与产业空间格局重构——新经济地理学产业空间集聚模型的适用性辨析
刘保留
潘家华
陈梦玫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跨国公司在中国分层区位选择研究
余珮
陈继勇
《世界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0
原文传递
5
工资溢价与集聚经济——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徐小靓
田相辉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西部民族地区工业结构的逆向调整与政策干预研究
郑长德
《兰州商学院学报》
CSSCI
2011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共聚的影响效应
乔彬
代沛鑫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