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新自交系成688选育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唐海涛 张彪 +4 位作者 李远春 康继伟 谭君 陈洁 何文铸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2期77-77,88,共2页
介绍玉米新自交系"成688"的选育经过和配合力表现,综述了其特征特性、繁殖制种及高产栽培要点等,以为玉米的育种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玉米新自交系 成688 选育 特征特性 栽培技术
下载PDF
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罗黎明 蒋辅燕 +11 位作者 高连彰 和永昌 汪燕芬 吴海兰 毕亚琪 尹兴福 何永健 包改丽 姚文华 徐春霞 王晶 陈洪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084-2092,共9页
【目的】探究最新选育的20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和5个测验种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在2种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对其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分... 【目的】探究最新选育的20个玉米自交系的产量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及其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用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为被测系和5个测验种配制100个杂交组合,在2种不同生态条件下鉴定,对其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以评价新选玉米自交系的综合应用潜力。【结果】组合、被测系、测验种、被测系×测验种间各性状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除穗长、穗粗、穗行数和出籽率外,其余穗部性状在不同地点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自交系L1、L2、L3、L4、L6、L7和L17产量一般配合力(GCA)为极显著正值;本试验中10个强优势组合T1×L3、T5×L17、T1×L2、T3×L8、T4×L1、T4×L13、T4×L15、T1×L19、T5×L6和T5×L16的特殊配合力(SCA)均达极显著水平,这些组合大多是硬粒型×马齿型(半马齿型)或马齿型(半马齿型)×硬粒型;各参试组合的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GCA与产量一般配合力GCA的相关性为显著正相关,而穗行数和出籽率与产量的GCA效应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表明玉米穗长、穗粗、行粒数和百粒重等穗部性状对玉米产量的提高有明显贡献。【结论】本研究表明20个新选玉米自交系中L1、L2、L3、L4、L6、L7和L17的产量和穗部性状配合力综合表现优良,具有较高的育种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自交系 性状 配合力 相关性
下载PDF
江苏沿江地区新选玉米自交系产量及穗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石明亮 薛林 +5 位作者 黄小兰 胡加如 陈国清 陆虎华 熊素华 洪德林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0-247,共8页
探明新选育的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和配合力潜力有助于评价其遗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于育种工作。选用江苏沿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后新近育成的9个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遗传设计第3种交配方法配制正反交,共7... 探明新选育的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和配合力潜力有助于评价其遗传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于育种工作。选用江苏沿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导入热带、亚热带种质后新近育成的9个自交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遗传设计第3种交配方法配制正反交,共72个F1杂交种,在江苏南通和南京两个地点对9个自交系4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进行了分析,并对9个自交系的利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选自交系间杂种F1单株粒重、穗长的变异中,非加性遗传方差大于加性遗传方差;穗粗、百粒体积的变异中,加性遗传方差大于非加性遗传方差。单株粒重、百粒体积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自交系是S7和S3;穗长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2和S9;穗粗一般配合力较好的自交系是S6、S2、S3和S8。综合4个性状评价,S3最好,其后依次为S2、S7、S5和S1。导入了热带种质的S9穗长一般配合力有所提高。所有性状的反交效应均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产量 配合力 遗传方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