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歌形式史”与林庚新诗观念的演进
1
作者 熊威 《江汉学术》 2023年第5期65-73,共9页
林庚对于诗歌形式问题的深执思考,具有为学术史公认的独特价值。从林庚的“诗歌形式史”这一总体性观念入手,可对林庚的新诗形式观念的进路重新作出申说。依倚“诗歌形式史”的整体历史视野,林庚将古诗和新诗放置到同一水平,跳出了新旧... 林庚对于诗歌形式问题的深执思考,具有为学术史公认的独特价值。从林庚的“诗歌形式史”这一总体性观念入手,可对林庚的新诗形式观念的进路重新作出申说。依倚“诗歌形式史”的整体历史视野,林庚将古诗和新诗放置到同一水平,跳出了新旧对立思维,其“自然诗”的提出,是通过征用“自然”这一传统美学中的元范畴,将自由诗和韵律诗引入到一种能够对话的共同体上,同时作为一种调适方案用来达致“诗的理想”;虽然1940年代后期林庚转而从“建行”层面分析形式要素的组合,但原本隶属于“自然诗”的形式内核也凭藉语言的“诗化”线索表达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庚 诗歌形式史 新诗观念 自然诗 新诗建行 诗化
下载PDF
朱大枬新诗观念探究——以佚作《读〈蕙的风〉》《诗的意境》为中心
2
作者 李朝平 周长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50-59,共10页
1920年代初汪静之《蕙的风》曾引发一场著名的文艺论战,朱大枬《读〈蕙的风〉》亦参与其间,却长期被遗忘。文章在还原历史现场、钩沉佚文的同时,以《读〈蕙的风〉》和《诗的意境》为中心,重点探究了朱大枬的新诗观念。其本位主义文学立... 1920年代初汪静之《蕙的风》曾引发一场著名的文艺论战,朱大枬《读〈蕙的风〉》亦参与其间,却长期被遗忘。文章在还原历史现场、钩沉佚文的同时,以《读〈蕙的风〉》和《诗的意境》为中心,重点探究了朱大枬的新诗观念。其本位主义文学立场、古典与现代交融的新诗本质观、有机谐和的美学观与诗性语言观以及主张新诗小说化、戏剧化的技法论自成体系、颇具特色,是对新诗理论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大枬 佚文 《蕙的风》论争 新诗观念
下载PDF
新诗观念分歧与1920年代新诗危机——以傅斯稜致胡适五通信札考释为中心
3
作者 董敏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7期100-109,共10页
1920年代初期,是一个重要但却被忽视的时间节点,国共合作酝酿及新文化运动分化同步进行。在此期间,政治与文艺在国族危难下渐趋同一,新文学发展方向出现“歧路”,新文化同人分化进一步导致新文学受阻滞后。胡适游走于两者之间,思想观念... 1920年代初期,是一个重要但却被忽视的时间节点,国共合作酝酿及新文化运动分化同步进行。在此期间,政治与文艺在国族危难下渐趋同一,新文学发展方向出现“歧路”,新文化同人分化进一步导致新文学受阻滞后。胡适游走于两者之间,思想观念明显滞后于主流节奏,新文学发展力度呈现颓弱倾向,其自办刊物——《努力周报》有力印证了胡适的滞后性与矛盾性。该刊物以“政论”为旗帜大谈政治,但自第48期起付诸大量版面,推动新文学尤其是新诗发展,短短半年时间内挖掘了一大批白话新诗人,体现出胡适文政立场及观念的转变。本文以青年人傅斯稜致胡适的五通信札为中心,再现胡适与一代青年人的新诗交流与分歧,挖掘胡适《努力周报》时期文艺观念变化以及傅斯稜对新诗问题的前瞻,呈现2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视角下的新诗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斯稜 致胡适信札 《努力周报》 新诗观念 分歧
下载PDF
观念的边界与经典的重探——2020-2022年中国新诗研究综述
4
作者 张凯成 《江汉学术》 2023年第2期67-78,共12页
2020—2022年的中国新诗研究集中在新诗观念与新诗经典两个层面。其一,研究者通过思考新诗不同发展阶段以及诗人个体的诗学观念,呈现了对已有研究的反思,表明其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现存诗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建立信任;其二,研究者从语言角... 2020—2022年的中国新诗研究集中在新诗观念与新诗经典两个层面。其一,研究者通过思考新诗不同发展阶段以及诗人个体的诗学观念,呈现了对已有研究的反思,表明其以审慎的态度对待现存诗学观念,而不是一味地建立信任;其二,研究者从语言角度探究了新诗的创作状况、形式变化等问题,试图在新的社会历史语境下思索语言内部形式与外语话语的融通问题,尤其通过外部话语的思考拓展了研究的边界,将传统的语言知识与戏剧、文体等内容联系起来;其三,研究者分析了新诗与历史的关系问题,特别注意到历史的限度问题,通过辨析历史概念以及不同时段的历史事实,阐释了历史的丰富性与精神的复杂性,也对概念化、本质化的研究进行了纠偏;其四,研究者从自身理论体系与诗学观念出发,重新探讨了百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的经典诗人、诗集与诗作,发掘出颇具价值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新诗观念 新诗经典 新诗创作 百年新诗
下载PDF
废名新诗观念与晚唐诗词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学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1-72,共12页
废名经由晚唐诗词为主的旧体诗词之阅读、理解与阐释,进而发掘其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并以之建构其关于新诗的基本观念。对晚唐诗词"诗美"特质的重新阐释,不仅是他批评白话诗人及其作品的重要参照,而且其中的某些... 废名经由晚唐诗词为主的旧体诗词之阅读、理解与阐释,进而发掘其所蕴含的"现代性"因素,并以之建构其关于新诗的基本观念。对晚唐诗词"诗美"特质的重新阐释,不仅是他批评白话诗人及其作品的重要参照,而且其中的某些因素也成为其判断新诗诗人、诗作优劣得失的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新诗观念 晚唐诗词 视觉的盛宴 晚唐的美丽
原文传递
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 被引量:1
6
作者 熊辉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3-89,共7页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 现代译诗不仅在中国新诗理论先行的情况下率先实验了新诗的文体主张,而且在整个现代文学历史上不断地验证并完善了中国新诗的文体观念。从语言、音律、形式以及风格等方面考察现代译诗对中国新诗文体观念的践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文学现象发生的原因,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译诗 中国新诗文体观念 诗歌形式 文体风格
下载PDF
闻一多与新诗的“标准化”
7
作者 江锡铨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6期83-86,共4页
适度的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要求 ,应是新诗进一步的、具有“突围”意义的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闻一多可以说是致力于新诗“标准化”探索的第一人。他有着高度自觉的新诗文体观念 ;他的形式实验注重“充实的内容”和“天然的整齐的轮廓... 适度的艺术形式的“标准化”要求 ,应是新诗进一步的、具有“突围”意义的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闻一多可以说是致力于新诗“标准化”探索的第一人。他有着高度自觉的新诗文体观念 ;他的形式实验注重“充实的内容”和“天然的整齐的轮廓”的有机统一 ;他的关于新诗艺术形式的一些构想 ,直至今日仍然是“最先进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新诗 “标准化” 新诗观念 新诗形式
下载PDF
“叙事性”变局下当代中国新诗中的类型化倾向
8
作者 曹珊 《南方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进入21世纪后,当代中国新诗似乎进入了发展的沉闷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不断涌现新的诗歌主张和诗学理念的情形早已远去。今天的主要新诗观念,基本仍处于“90年代诗歌”的延长线上。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当下新诗创作中最活跃的... 进入21世纪后,当代中国新诗似乎进入了发展的沉闷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不断涌现新的诗歌主张和诗学理念的情形早已远去。今天的主要新诗观念,基本仍处于“90年代诗歌”的延长线上。然而,如果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当下新诗创作中最活跃的局部,却可以看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变化。不同于以往过于强调诗歌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风格等个性的一面,诗人们开始重视诗歌作品之间共享的题材、结构等共性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作品 中国新诗 诗歌主张 90年代诗歌 诗学理念 叙事性 类型化 新诗观念
原文传递
“日常”如何“诗意”
9
作者 卢桢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第2期72-79,共8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常生活逐渐进入诗人和评论家的理论视野。他们有意识地摒弃与意识形态勾连颇深的"大诗"写作和"英雄"情结,转向更为贴近生活本真的个人化叙事方式,着力强化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将西方美...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日常生活逐渐进入诗人和评论家的理论视野。他们有意识地摒弃与意识形态勾连颇深的"大诗"写作和"英雄"情结,转向更为贴近生活本真的个人化叙事方式,着力强化诗歌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将西方美学话语的日常生活理论与跨世纪的新诗观念相互化合,从各自殊异的运思角度出发,抒写主体生存体验与生命感悟。一种沉潜于日常生活的先锋性诗学得以确立,并形成带有普遍性姿态的诗歌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体验 个人化叙事 先锋性 美学话语 生命感悟 大诗 日常生活理论 新诗观念
下载PDF
科学思潮与现代汉语诗歌形式变革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泽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8,共8页
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 清末民初的科学思潮,是五四新诗运动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历史语境。科学思潮对汉语诗歌形式现代变革的影响,一是诗思的转变:体现为由古代汉语诗歌的感性抒情为主的诗思传统转换为现代诗思的知性重理或情与理的互渗,注重写实求真、率性求真、智性表达成为了现代诗歌重要表达方式。二是语言的变革:诗歌语言外来词汇与外来语法体系的引入、现代汉语虚词的普遍入诗、标点符号的运用等,促进了诗歌形式变革。三是诗体变化:现代诗行的分行排列、多元开放的节奏形态、自由体形式的选择带来的诗歌形式的现代变革等都与科学思潮的影响直接相关。四是传播的变化:现代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与传播对象、传播空间的变化都与科学技术的变化息息相关,改变了人们诗歌的接受观念与欣赏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思潮 诗歌形式 诗思 诗歌语言 现代诗歌体式 新诗接受观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