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媒体对文学场和新诗走向的深度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潘桂林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38-147,共10页
以自媒体为主导的媒介融合语境,改写了生产、流通和消费共同构筑的文学场域。自媒体将新诗生产控制系统完全交付给读者,读者网民化和零门槛写作的随意性为草根诗人涌现和诗写多元化提供了平台,也潜藏着同质化书写、拆解翻新和个人狂欢... 以自媒体为主导的媒介融合语境,改写了生产、流通和消费共同构筑的文学场域。自媒体将新诗生产控制系统完全交付给读者,读者网民化和零门槛写作的随意性为草根诗人涌现和诗写多元化提供了平台,也潜藏着同质化书写、拆解翻新和个人狂欢的隐忧。但还是有一些诗人依托媒介却不迎合读者,在繁荣的兴奋和突围的焦灼中寻找前路。无论是强化在场感的贴地飞翔,还是引领读者灵魂漫游,或者启开诗歌的神性和媚性,都必须心中有读者也有自我,有大地的痛感也有天空的辽远,要做到诗写方式的高度个性化,将文本连同隐秘神奇的生活烙入读者的灵魂,并在视域交融的磨合循环中提升诗界审美品味,传承诗歌对抗同质化生存的诗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媒体 文学场 媒介融合 同质化 新诗走向
下载PDF
走向沉沦的中国当代诗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诗歌状况评说 被引量:8
2
作者 杨守森 《东岳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67-75,共9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情感日趋淡漠,诗意日渐匮乏。更有甚者,粗鄙与恶俗之作泛滥。诗人、诗派之间的恶斗与纷争,理论界、批评界的误导与混乱,亦在加剧着中国当代诗歌的沉沦之势。怎样才是有价值的诗?固然很难找到一成不变的、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诗歌,情感日趋淡漠,诗意日渐匮乏。更有甚者,粗鄙与恶俗之作泛滥。诗人、诗派之间的恶斗与纷争,理论界、批评界的误导与混乱,亦在加剧着中国当代诗歌的沉沦之势。怎样才是有价值的诗?固然很难找到一成不变的、尽人认可的标准,但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门类,诗之为诗的基本质素还是清楚的,这就是:能够引人阅读,且读后能够使人心有所感,情有所动,思有所生,能够有益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灵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诗歌 90年代诗歌 新诗走向 沉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