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义危机与新部落主义的想象:青年数字游牧社区研究
1
作者 张品 詹远仪 《青年探索》 2024年第2期36-48,共13页
现代社会工作和消费分离,工作之中青年的自主性被掩埋在各种大型组织之下,变得越来越去个性化,普遍出现了“意义危机”,消费成为其展示个性、追求意义的重要手段,消费主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在长三角Z省A县的山村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 现代社会工作和消费分离,工作之中青年的自主性被掩埋在各种大型组织之下,变得越来越去个性化,普遍出现了“意义危机”,消费成为其展示个性、追求意义的重要手段,消费主义愈演愈烈。在此背景下,在长三角Z省A县的山村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青年消费现象——数字游牧。数字游牧以现代数字技术为基础,是工作与消费结合的极简式旅游消费。青年逃离工作场所,同时逃离消费主义场景,试图将工作融入消费,在山村中重构一种消费与工作合一的共同体——数字游牧社区。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文章发现:数字游牧是青年对现代工作制度与消费主义的双重革新,但是游牧的短暂性意味着革新的象征性;数字游牧身份仅仅是其追求的符号物,这种身份仅仅彰显了他们的与众不同,数字游牧社区也可能只是一个被持续寻找与放弃的乌托邦。因此这种双重革新是不彻底的。在数字游牧社区中,数字青年工作的独立性,以及共同生活与消费的短暂性,可能仅意味着其对新部落主义情感共同体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数字游牧 新部落主义 共同体重构 青年消费 意义危机
下载PDF
风格建构与异化应对:后亚文化视域下抖音“云养”青年“新部落化”研究
2
作者 刘丽萍 董卫民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6-56,共11页
社交短视频平台成为“云养娃”青年基于趣缘集聚的“新部落”,他们依托专属的话语体系和独特的圈层进行社交:一方面以个人化参与方式构建“新部落化”认同,一方面以集体的符号风格化运动打造独特的媒介奇观。但是,随着“云养”青年对“... 社交短视频平台成为“云养娃”青年基于趣缘集聚的“新部落”,他们依托专属的话语体系和独特的圈层进行社交:一方面以个人化参与方式构建“新部落化”认同,一方面以集体的符号风格化运动打造独特的媒介奇观。但是,随着“云养”青年对“萌娃”的符号化消费加剧,其自身也在平台流量逻辑驱动下走向情感、行为和身份的多重异化,最终成为商业资本的数字劳工。引导青年警醒于“云养”的“情感按摩”幻象,摆脱异化,应在提升青年智能传播媒介素养前提下,促进更多优质内容入驻“信息池”,“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依托政府引导和法律管理,使青年人突破异化桎梏,以科学价值观指引健康的网络社交实践,也让媒介技术和算法平台回归服务于人的主体性之本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亚文化 抖音 新部落化” “云养”青年 异化
下载PDF
迷笛音乐节中循环新部落的联结与交往特质 被引量:10
3
作者 吴少峰 戴光全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4-84,共11页
新部落理论由Maffesoli提出,他认为新部落有共享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方式。以往新部落研究缺乏对音乐节事中群体性现象的关注,文章使用新部落为理论框架,以迷笛音乐节中的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民族志,采取参与式观察与深度... 新部落理论由Maffesoli提出,他认为新部落有共享的审美、价值和生活方式。以往新部落研究缺乏对音乐节事中群体性现象的关注,文章使用新部落为理论框架,以迷笛音乐节中的组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网络民族志,采取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法,探讨该音乐节中循环新部落在周期性持续互动中呈现的联结和交往特质。研究发现:乐迷以组织和大旗的形式从线上网络到线下音乐节演变中形成了循环新部落。循环过程中该部落在线上网络中呈现出消费与兴趣的结合,审美与情感的需求;自发性和组织性,隐喻的权力;在线下部落中呈现出非匿名性,声誉和归属感,统一的实用性,认同感。同时,线上线下的循环也带来可重复性,持久的联系等特质。新部落理论为认知节事活动中周期性的群聚现象打开了新视角;而音乐节中循环新部落特征的探索,也丰富了新部落在节事研究中的微观案例和理论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部落 音乐节 联结交往特质 线上线下 质性研究
下载PDF
网络直播间:新部落的建构及其亚文化特征 被引量:24
4
作者 张宁 苏幼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8-132,共5页
网络直播是以视觉传播为主的亚文化种类,素人直播间通过特定的直播场景和观赏式互动建构了一个网络新部落的在线场景,网络主播以身体传播获得在场意义和彼此认同,而弹幕社交和打赏行为则是新部落虚拟人际关系的主要建构方式。这种通过... 网络直播是以视觉传播为主的亚文化种类,素人直播间通过特定的直播场景和观赏式互动建构了一个网络新部落的在线场景,网络主播以身体传播获得在场意义和彼此认同,而弹幕社交和打赏行为则是新部落虚拟人际关系的主要建构方式。这种通过即时传播、在线表演和打赏互动的网络新部落,是青年亚文化人群借以表达自身价值,获得圈内认同,结成文化群体的网络场所,也体现了青年亚文化群体通过网络视觉技术制造"景观"、表达"疏离"和"弱抵抗"的行动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直播间 新部落 亚文化
下载PDF
手机新部落文化的形成、特色及反思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长潇 张草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87-89,共3页
本文着意反思手机新部落文化给社会文化建构带来的各种危机,以免人们深陷其中,随波逐流。
关键词 手机媒体 新部落文化 特色与反思
下载PDF
韦尔齐的新部落主义思想——以《血中寒冬》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亚婷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2年第1期288-298,共11页
詹姆斯·韦尔齐的成名作《血中寒冬》中的无名主人公游移在现代文明和印第安传统之间,再现了印第安人所遭遇的边缘情境与身份危机。韦尔齐以历史重构和言语陈述的方式消除和释放集体记忆中的创伤,召唤白人内疚感,展现了印第安文化... 詹姆斯·韦尔齐的成名作《血中寒冬》中的无名主人公游移在现代文明和印第安传统之间,再现了印第安人所遭遇的边缘情境与身份危机。韦尔齐以历史重构和言语陈述的方式消除和释放集体记忆中的创伤,召唤白人内疚感,展现了印第安文化传统中的"血一土地一记忆"情结和印第安性。无名主人公最终回归黑脚族部落,延续着印第安文化与传统,彰显了韦尔齐一直鼓励的新部落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与记忆 创伤性叙述 回归 新部落主义思想
下载PDF
互联网思维:交流,情感,新部落 被引量:3
7
作者 林仲轩 《特区经济》 2014年第9期52-54,共3页
本文运用具体案例研究,指出讨论互联网思维应该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大视野,深入互联网时代所隶属的大的"后福特时代"和"网络社会"去探讨"交流""情感"和"新部落",抓住问题讨论的根... 本文运用具体案例研究,指出讨论互联网思维应该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时代的大视野,深入互联网时代所隶属的大的"后福特时代"和"网络社会"去探讨"交流""情感"和"新部落",抓住问题讨论的根源,才能把握产业和企业在这场互联网战争中的战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后福特时代 网络社会 交流 情感 新部落
下载PDF
新部落与青年“重嵌”社会的理路探索 被引量:7
8
作者 江虹 林滨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35-41,共7页
在个体化社会中,青年人呈现"原子化"的生存状态,新部落实质上是青年个体重返共同体的新尝试。但这种重返并不是形式上返回到原始部落,而是一种螺旋式返回:以趣缘为纽带,同时结合了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术的一种新型部落,在组织结... 在个体化社会中,青年人呈现"原子化"的生存状态,新部落实质上是青年个体重返共同体的新尝试。但这种重返并不是形式上返回到原始部落,而是一种螺旋式返回:以趣缘为纽带,同时结合了传统形式和现代技术的一种新型部落,在组织结构、联结纽带、交往内容和参与模式方面都与传统青年组织存在差异,呈现出平等性、互动性、自目的性和情感性特征。作为现代社会的新型群体组织,新部落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通过聚集、互动,让原子化的个体重新"在一起"。在情感共享中促进社会的团结,在趣缘互动中促进青年的社会化,必然会对个体及社会的整合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部落 原子化个体 趣缘 情感 在一起
下载PDF
网络新部落的情感空间社会建构研究--基于对“沙发客”的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向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5-54,共10页
情感空间是建构的空间,既有社会空间属性,也有观念空间属性。拥有共同情感空间的情感共同体表现为新部落这种后现代的社会形态。以新部落主义视角观察沙发客情感空间的社会建构,可以发现:(1)沙发客新部落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心... 情感空间是建构的空间,既有社会空间属性,也有观念空间属性。拥有共同情感空间的情感共同体表现为新部落这种后现代的社会形态。以新部落主义视角观察沙发客情感空间的社会建构,可以发现:(1)沙发客新部落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心性特征的社会网络,处于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成为网络中介质传递的关键节点。(2)沙发客新部落的观念空间包括共同体精神、社会网络中流动的媒介和对新部落的身份认同及行为规范这三个方面。沙发客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是资源分享和尊重朋友,在沙发客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介质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方式流动的信息流和以亲密感的流动为载体的情感流。沙发客在新部落中找到归宿感,形成身份认同,同时自觉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部落 情感空间 观念空间 社会建构 沙发客
下载PDF
技术建构中的网络青年亚文化新部落--以虚拟偶像“江山娇”下架为例
10
作者 杨鉴琳 高瑞鹏 《新闻论坛》 2021年第4期45-47,共3页
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发布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上线仅数小时即在网友的声讨中下架,青年亚文化群体是此次事件中的主要力量。本文从“新部落”的视角出发,梳理技术如何影响该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2020年2月,@共青团中央发布虚拟偶像“江山娇”与“红旗漫”,上线仅数小时即在网友的声讨中下架,青年亚文化群体是此次事件中的主要力量。本文从“新部落”的视角出发,梳理技术如何影响该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分析亚文化群体的特征。研究发现,技术具身改变了亚文化群体的观看方式,也改变了节点主体与主流文化间的权力关系。技术建构让亚文化群体新部落特征显性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以新部落形式积极社会参与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技术赋权 网络青年亚文化 新部落
下载PDF
“新部落主义”视角下网络空间治理挑战与应对
11
作者 李晓娴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5-9,共5页
智媒时代网络空间呈现“新部落主义”的特征。在“新部落”中,人们寻找共同情感的归属,实行开放的自治,同时人们的身份涉及多重角色,根据成员在社会事件中的活跃程度可以将“新部落”划分为不同类型。网络空间治理面临偏离主流价值观、... 智媒时代网络空间呈现“新部落主义”的特征。在“新部落”中,人们寻找共同情感的归属,实行开放的自治,同时人们的身份涉及多重角色,根据成员在社会事件中的活跃程度可以将“新部落”划分为不同类型。网络空间治理面临偏离主流价值观、“情感大于真相”、群体观点固化极化、群体间冲突等从而造成网络失序的挑战。公共部门要重视网络群体,树立主流价值观权威、调整优化推荐算法、培养民众智媒素质、精准破解网络舆情和制定完善法律规范等可行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部落主义” 网络空间 公共部门 治理
下载PDF
全球化的新部落主义转向:特征、动因及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昌明 赵敏 《探索与争鸣》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0-41,177,共13页
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新部落主义指出了部落化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超越个体主义的部落式共同体的结成、非理性的联系纽带和一体化社会的解构。而当前全球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部落化特征与态势。西方从再国家化的单边主义行动方式转向结成... 后现代社会理论的新部落主义指出了部落化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超越个体主义的部落式共同体的结成、非理性的联系纽带和一体化社会的解构。而当前全球化发展也呈现出同样的部落化特征与态势。西方从再国家化的单边主义行动方式转向结成联盟性的部落,成员忠诚于部落而排外。以泛安全化、泛政治化和价值观等为主要形式的非理性联系纽带在结成部落的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世界各领域部落化的演进趋势逐步导致全球融合发展的一体化格局被解构。全球化的新部落主义转向是西方因应世界百年变局对内政策调整、对外护持霸权的自救行为所致,而各种社会思潮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在客观上固化和加剧了大国竞争格局、倒逼区域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进程,并在阈限期中孕育着全球化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部落主义 全球化 部落 非理性纽带
原文传递
从朝圣者到游牧民:流动时代的新部落主义——定位社交媒体的发生环境与接受背景 被引量:16
13
作者 田林楠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7-192,共6页
本文通过描绘当代社会的结构性背景与身处其中的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来定位社交媒体出现和流行的社会学前提。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的液态世界之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再无扎根之处;身处该结构处境之下的当代... 本文通过描绘当代社会的结构性背景与身处其中的当代人的生存境遇来定位社交媒体出现和流行的社会学前提。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不安全性和不可靠性的液态世界之中,个体的身份/认同再无扎根之处;身处该结构处境之下的当代人的行动范型也从"为未来储蓄"的朝圣者变成了以"当下主义"为原则的游牧民;作为游牧民的当代人以一种新部落的方式彼此连接和共同生活。流动现代性所带来的这一部落化趋势被社会媒体这一互动媒介实体化、具体化和极端化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现代性 新部落 社交媒体
原文传递
重回部落化:社会化媒体新闻生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郭学文 《新闻知识》 2022年第1期26-30,共5页
社会化媒体中,一般用户的新闻生产体现出不同于专业新闻生产的特征。源新闻形态的图文新闻、短视频新闻,以及交往新闻形态的蜂巢式新闻、嵌套式新闻、互文式新闻,构成了社会化媒体新闻的基本形态。“流动的现代性”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的... 社会化媒体中,一般用户的新闻生产体现出不同于专业新闻生产的特征。源新闻形态的图文新闻、短视频新闻,以及交往新闻形态的蜂巢式新闻、嵌套式新闻、互文式新闻,构成了社会化媒体新闻的基本形态。“流动的现代性”社会充满不确定性的特点和社会化媒体形成的“新部落”,是社会化媒体新闻生产的社会背景。在此背景下,社会化媒体新闻生产凸显出生产性消费、以社交为导向的新闻价值取向、面向生活的新闻叙事的特征,形成了回归新鲜事分享的“重回部落化”新闻生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化媒体 闻生产 新部落 重回部落
下载PDF
道路旅行中的背包客涂鸦:空间实践与新部落的形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解佳 孙九霞 王学基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40-1653,共14页
随着道路旅行的兴起,中国背包客将涂鸦活动的阵地转移至道路和停泊点等非城市空间。背包客的道路涂鸦与城市涂鸦、景区涂鸦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它所具有的时空特殊性为剖析旅游过程中通道与停泊点的意义、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地方生成、探... 随着道路旅行的兴起,中国背包客将涂鸦活动的阵地转移至道路和停泊点等非城市空间。背包客的道路涂鸦与城市涂鸦、景区涂鸦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它所具有的时空特殊性为剖析旅游过程中通道与停泊点的意义、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地方生成、探索处于移动中的人群如何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生动案例。本研究以川藏公路为案例地,采用移动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背包客涂鸦作为空间实践的意义。研究发现,涂鸦实践使得川藏公路及其沿线的节点成为背包客旅程甚至人生经历的见证者,原本功能性、政治性的空间被改写成私人的、情感的空间,涂鸦实践还参与构建了一个后现代的流动新部落。因此,涂鸦重塑了川藏公路的空间意义,在川藏公路独特旅行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包客 涂鸦 川藏公路 空间实践 新部落 道路旅行
原文传递
网络社会的“新部落”:后亚文化圈层研究 被引量:28
16
作者 陈龙 李超 《传媒观察》 CSSCI 2021年第6期5-12,共8页
作为“新部落”的网络亚文化圈层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流动的场域、纯粹的社交和共享的情感。就其与网络亚文化“新部落”的联结来看,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交叉重合的圈层场域促成多元身份形塑;新部落圈层内部交往形成了情感纽带... 作为“新部落”的网络亚文化圈层表现出三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流动的场域、纯粹的社交和共享的情感。就其与网络亚文化“新部落”的联结来看,体现出四个方面的特性:交叉重合的圈层场域促成多元身份形塑;新部落圈层内部交往形成了情感纽带;符号互动中建构了圈层社交规则。从功能上说则建立了圈层归属感,产生了新型交往实践和生活方式,助推圈层经济的发展等。本文认为,在看到圈层作为网络亚文化“新部落”功能的同时,还需警惕网络亚文化圈层建构/传播中存在的陷阱与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新部落 后亚文化 圈层
原文传递
工业遗产适应性更新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程程 《城市观察》 2023年第2期123-135,163,共14页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成为诸多城市建设公共空间、构筑城市文化精神载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依托实地调研所获材料,对宁波渔轮厂这一工业遗产的适应性更新实践进行评估分析,并引入归纳了时代变迁下个体情感需求及社会基... 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遗产成为诸多城市建设公共空间、构筑城市文化精神载体的重要手段。本研究依托实地调研所获材料,对宁波渔轮厂这一工业遗产的适应性更新实践进行评估分析,并引入归纳了时代变迁下个体情感需求及社会基础变化的“新部落主义”理论,考察该工业遗产的城市公共空间转向是否与当下个体、群体的新需求步调一致,探究工业遗产适应性更新的亮点与痛点、可能与可为。宁波渔轮厂改造案例表明,通过结构及材料的再利用为“唤醒基础的共在”与“回应社会的本能”创造了可能,然而在介入新功能以构筑审美的邻近性上,其新业态、新活动能否重构大众的情感部落具有不确定性,且在演绎社会习俗以实现文化态的延续上,“在场”与“亲近”的吸引力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遗产 新部落主义 适应性更 公共空间 保护和利用
下载PDF
从断层到复振——以噶玛兰族新社部落香蕉丝工艺发展为例
18
作者 潘朝成 陈沁菲 《三峡论坛》 2019年第6期38-43,共6页
噶玛兰族的香蕉丝编织工艺在1960年代末期逐步走向式微,1980年代初期已然断层。1990年代中期,噶玛兰族在困难重重的"复名"过程中,为展现本族群文化元素,凭着记忆重新摸索传统工艺技法,透过妇女工艺师操作传统地织机在台湾各... 噶玛兰族的香蕉丝编织工艺在1960年代末期逐步走向式微,1980年代初期已然断层。1990年代中期,噶玛兰族在困难重重的"复名"过程中,为展现本族群文化元素,凭着记忆重新摸索传统工艺技法,透过妇女工艺师操作传统地织机在台湾各地展演,以此宣示噶玛兰族的存在。2002年噶玛兰族"正名"成功,新社部落展开香蕉丝工艺的传承扎根工作,2006年正式成立"Lalaban新社香蕉丝工坊",作为传承与研发基地,逐渐发展出具有噶玛兰族文化特色的香蕉丝产品,成为复振和展示噶玛兰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噶玛兰族 部落 香蕉丝工艺
下载PDF
后亚文化视域下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建构——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例
19
作者 朱居悦 张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55-60,共6页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 在后亚文化视域下,“亚文化”已然成为一种身份选择。以文艺青年群体为主要分析对象,他们在基于自反性的个人叙事中进行身份选择,并在“新部落”的社交仪式之下达成身份认同。在新媒介场域中,文艺青年对主流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从空间到技术的仪式抵抗升级,又由于融媒体的态势与其自身的意义追求,具备与主流文化身份融合的可行性。因此,该文从认同的传播理论出发,主流文化需经过传播机制的“破壁”,文化符号的“出圈”,并联结个人叙事为集体记忆,融入“新部落”的情感机制中,来建构与深化文艺青年群体的主流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亚文化 主流文化 身份认同 文艺青年 个人叙事 新部落
下载PDF
网络社会的“新俗信”:后亚文化视角下的“星座控” 被引量:8
20
作者 曾一果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8,共9页
西方星座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在本土化的传播过程中,经由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大力推介,迅速被青年人接受和追捧,成为社会上引人注目的流行亚文化。从后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在全球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交语境下,"星座控"... 西方星座文化传入中国以来,在本土化的传播过程中,经由广播、电视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大力推介,迅速被青年人接受和追捧,成为社会上引人注目的流行亚文化。从后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探讨了在全球消费社会和网络社交语境下,"星座控"如何以星座为议题,建构自我认同和开展以共同兴趣为中心的星座交往实践,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社会 后亚文化 新部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