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谈新闻侵权纠纷的预防
1
作者 马丽杰 《记者摇篮》 2002年第10期55-55,共1页
纵观我国的新闻侵权纠纷,大多是个人或单位(原告)诉记者及新闻媒体(被告)侵犯了其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多以侵害名誉权为主要诉讼形式。那么,何谓新闻侵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 纵观我国的新闻侵权纠纷,大多是个人或单位(原告)诉记者及新闻媒体(被告)侵犯了其名誉权、隐私权和肖像权,多以侵害名誉权为主要诉讼形式。那么,何谓新闻侵权?根据我国《民法通则》、199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和1998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法律条文的规定,新闻侵权主要是指侵害人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向公众传播不真实的情况,或情况虽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报道 名誉权 媒体自律 新闻真实
下载PDF
记者如何避免新闻侵权纠纷——以我经历的一次新闻侵权案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娴 《青年记者》 2011年第22期58-58,共1页
新闻侵权纠纷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棘手的烦心事,不仅“劳民伤财”,弄不好还有损自身形象。因此,如何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是媒体和记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新闻侵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新闻侵害名誉权... 新闻侵权纠纷对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棘手的烦心事,不仅“劳民伤财”,弄不好还有损自身形象。因此,如何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避免新闻侵权的发生,是媒体和记者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新闻侵权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新闻侵害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荣誉权、姓名权,著作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侵权 新闻侵权纠纷 记者 经历 自身形象 新闻报道 名誉权 隐私权
下载PDF
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个高峰期
3
作者 徐迅 《中国广播》 2002年第4期17-19,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报道 舆论监督 新闻事业
下载PDF
中国新闻侵权纠纷透视
4
作者 徐迅 《法律与生活》 1996年第9期32-33,共2页
1993年底,《陕西科技报》在为自己刊登的不实报道公开赔礼道歉后,又被两个村的农民告上了法庭。农民们认为,该报的失实报道不仅严重损害了两村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了本村培育的良种的销售,因此,向法院起诉,状告该报侵害名誉权,要求被告... 1993年底,《陕西科技报》在为自己刊登的不实报道公开赔礼道歉后,又被两个村的农民告上了法庭。农民们认为,该报的失实报道不仅严重损害了两村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了本村培育的良种的销售,因此,向法院起诉,状告该报侵害名誉权,要求被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名誉和经济损失。富裕起来的农民们一改忍气吞声的传统形象,执着地主张自己的权利,把身为“无冕之王”的记者送上了被告席。 当今的中国,传媒和记者因为新闻报道当被告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能够成功地避免“新闻官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侵权纠纷 侵害名誉权 中国新闻 新闻纠纷 新闻机构 新闻传媒 新闻法制建设 驻马店地区 新闻记者 民法通则
原文传递
加强新闻侵权法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曹建明 《新闻记者》 1997年第6期1-1,共1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大众传播媒介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也随之广泛而迅速地发展,它们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已经到了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和判断是非.与此同时,新闻自由也就成为一个国家民主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大众传播媒介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也随之广泛而迅速地发展,它们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已经到了须臾不可离开的地步,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理念和判断是非.与此同时,新闻自由也就成为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少国家将新闻自由概括为采访自由、通讯自由、批评自由和出版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 新闻自由 大众传播媒介 民主政治 新闻侵权纠纷 舆论监督 新闻批评 新闻活动 法律制度 人格权
下载PDF
努力减少和避免新闻侵权诉讼 被引量:1
6
作者 魏剑 《新闻爱好者》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1,共1页
关键词 新闻侵权诉讼 新闻 新闻侵权纠纷
下载PDF
防范新闻侵权断想
7
作者 师亚丽 《今传媒》 2001年第6期26-27,共2页
关键词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工作者 新闻官司 舆论监督 新闻报道 批评报道 合法权益 新闻媒体 从业人员 消息来源
下载PDF
平面媒体如何防范新闻侵权
8
作者 单保文 李可孝 《青年记者》 2006年第16期63-63,共1页
关键词 新闻侵权纠纷 平面媒体 文字表述 采编业务 立体性
下载PDF
新闻行为侵害隐私权略论
9
作者 孔凡平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1999年第4期64-65,共2页
关键词 当事人 侵犯隐私权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报道 隐私权的保护 私人领域 新闻采访过程 犯罪嫌疑 新闻采编 婚外性行为
下载PDF
审理新闻官司应注重主观方面的考察——兼论舆论监督的司法保护 被引量:1
10
作者 任旭辉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59-60,共2页
国内审计新闻官司 ,多强调内容的真实性 ,把新闻工作者与司法判案等同视之 ,极大地限制了舆论监督 ,作者认为应以被告的主观恶意为主 。
关键词 新闻侵权纠纷 舆论监督 司法保护 客观报道
下载PDF
不应这样“倒轧账”——谈杨振雄寻找文物的报道引起的新闻官司
11
作者 秦泽 《新闻记者》 1997年第10期24-26,共3页
1991年,著名评弹演员杨振雄的家庭纠纷曾在沪上传媒轰动一时.从杨振雄《长生殿》部分手稿和文物失落引起杨同他的儿子之间的纠纷,到杨同他的前妻之间的财产纠纷,又因传媒的有些报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而引发新闻侵权纠纷.围绕这一事件的... 1991年,著名评弹演员杨振雄的家庭纠纷曾在沪上传媒轰动一时.从杨振雄《长生殿》部分手稿和文物失落引起杨同他的儿子之间的纠纷,到杨同他的前妻之间的财产纠纷,又因传媒的有些报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而引发新闻侵权纠纷.围绕这一事件的诉讼案件不下五六件.这些案件或调解,或审结,当事人的是是非非,兹不列举.其中有一起杨振雄的三个儿子杨聪、杨史、杨羊诉新民晚报社和律师鞠济元新闻侵害名誉权案,于不久前即1997年7月29日由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认定有关文章不构成侵害原告的名誉权,驳回原告的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文物 新闻侵权纠纷 当事人 连续报道 侵害名誉权 《长生殿》 新民晚报社 代理律师 《新民晚报》
下载PDF
新《著作权法》中涉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的适用困境及破解对策
12
作者 刘俊梅 《文化产业研究》 2023年第1期385-396,共12页
新《著作权法》对于涉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的修正明确了对新闻作品的保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部分争议。然而,法院依然存在僵化机械地适用涉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的问题,并且由于该条款修正引发的“继发性”适用困境,致使... 新《著作权法》对于涉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的修正明确了对新闻作品的保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部分争议。然而,法院依然存在僵化机械地适用涉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的问题,并且由于该条款修正引发的“继发性”适用困境,致使相关条款之间可能存在理解和适用上的混乱。究其根源在于法律制度规定不周全、相关概念缺乏统一认定标准,以及对合理使用保护边界的学理解释不周延等。故有必要进一步厘清核心概念,明确关键概念裁判标准,区分两项涉新闻类合理使用的保护边界,以期能够更准确地理解与适用涉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作权法 新闻 时事性文章 新闻类合理使用条款 新闻侵权纠纷
下载PDF
新闻侵权问题的再思考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立新 《法商研究》 CSSCI 1994年第1期29-37,共9页
新闻侵权问题的再思考杨立新新闻侵权,即报纸杂志故意或者过失地刊登诽谤他人的新闻,造成受害人名誉权等人格权损害的行为。新闻侵权构成侵权法律关系,因而,新闻侵权既包括新闻侵权行为,也包括新闻侵权责任。随着1987年以来的... 新闻侵权问题的再思考杨立新新闻侵权,即报纸杂志故意或者过失地刊登诽谤他人的新闻,造成受害人名誉权等人格权损害的行为。新闻侵权构成侵权法律关系,因而,新闻侵权既包括新闻侵权行为,也包括新闻侵权责任。随着1987年以来的"告记者热"的降温,新闻侵权问题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侵权 新闻自由 新闻单位 人格权 权利义务关系 义务主体 受害人 新闻侵权行为 侵害名誉权 新闻侵权纠纷
原文传递
质疑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群峰 《学术探索》 2005年第3期57-60,共4页
从新闻实践来看,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以及隐性采访的无度滥用,导致了许多关于其道德性与合法性的争论。本文通过对隐性采... 从新闻实践来看,隐性采访这种采访方式满足了受众的知情权,增强了舆论监督的力度,因而成为媒介普遍采用的采访手段。但是其隐瞒身份和采访意图的做法,以及隐性采访的无度滥用,导致了许多关于其道德性与合法性的争论。本文通过对隐性采访的道德性与合法性的探讨,以及对隐性采访所引发的新闻侵权纠纷的分析,提出新闻媒介应慎用隐性采访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采访 合法性 道德性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实践 采访方式 舆论监督 采访手段 新闻媒介 知情权 受众
下载PDF
批评性报道的法律三题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堂发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5-47,共3页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 批评性报道在不可能完全还原的“事实”中去呈现事实和表达否定性的意见,这一报道特质使得批评报道与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即社会评价的改变)必然产生关联。撇开被批评者的名誉受损系其行为的“咎由自取”这一面不说,意识到新闻媒介的意见褒贬与当事人社会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既有助于新闻从业者更理性地看待频繁出现的新闻侵权纠纷,用一种平和心态营造舆论批评的环境,也有助于媒体从业者意识到批评性报道的法律风险,更加谨慎地表达意见,提高批评性报道“法”的含量。在权利本位意识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媒体从业者培养谨慎的批评意识尤为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性报道 法律风险 媒体从业者 新闻侵权纠纷 本位意识 社会评价 被批评者 新闻从业者
下载PDF
优化报道写作理念避免新闻侵权
16
作者 张振亮 陈堂发 《新闻与写作》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4-87,共4页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 报刊文字报道之所以易于引起新闻侵权纠纷,可能与诸多环节有关。如主动或被动消息来源提供不完全客观信息甚或虚假信息,记者调查采访不扎实、不深入、不全面,编辑编发稿件把关不严等,都有可能为侵权行为产生累积条件。而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是,把原始新闻素材转换成文字作品的新闻写作,即将客观发生的事实或现象用有主观倾向性的语言和特定叙事方式固定下来,难免会出现“复制”、“再现”走样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侵权纠纷 写作理念 优化 主观倾向性 文字报道 虚假信息 客观信息 消息来源
原文传递
论政府的“名誉权”
17
作者 郭云 《工会博览(理论研究)》 2009年第6期12-12,共1页
我国新闻媒体的职责在于公开信息,对社会上所有的不良现象进行监督,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新闻媒体被诉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而起诉媒体的主体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对此徐迅在Ⅸ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中提到:“中国新... 我国新闻媒体的职责在于公开信息,对社会上所有的不良现象进行监督,随着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新闻媒体被诉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而起诉媒体的主体也是越来越多样化,对此徐迅在Ⅸ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中提到:“中国新闻侵权纠纷在经历了三次浪潮之后,目前正处于以官方机构及公务人员起诉新闻媒体为表征的第四次浪潮中。”政府机构能否对新闻媒体提出侵权诉讼归根结底在于政府机构本身能否成为诉讼的主体,是否享有名誉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机构 名誉权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媒体 侵权诉讼 公开信息 不良现象 三次浪潮
下载PDF
从《焦点访谈》谈我国的舆论监督 被引量:4
18
作者 章文 崔保国 《新闻实践》 2000年第5期31-32,共2页
二十世纪的中国电视史、新闻史将不会遗漏这样的两件事: 1997年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欣然提笔写下几个大字:“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 二十世纪的中国电视史、新闻史将不会遗漏这样的两件事: 1997年12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来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组,欣然提笔写下几个大字:“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赠给《焦点访谈》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先后有两位国务院总理为同一电视栏目题词。这种高规格的待遇是从没有过的,恐怕是西方传媒所没有享受过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论监督 《焦点访谈》 《南方周末》 党和政府 新闻报道 电视栏目 正面宣传为主 影响力 西方传媒 新闻侵权纠纷
下载PDF
新闻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探讨
19
作者 秋歌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19,31,共4页
关键词 新闻仲裁 当事人 新闻侵权纠纷 新闻纠纷 调解委员会 仲裁协议 向人民法院起诉 仲裁员 运作机制 仲裁庭
原文传递
谈谈新闻侵权诉讼的法律调节及保护
20
作者 张欣 《中国记者》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新闻侵权诉讼 法律调节 名誉权 舆论监督权 精神文明建设 新闻侵权纠纷 诉讼程序 人民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新闻报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