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南洋商报》讣告文本看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 被引量:3
1
作者 薛灿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100-105,共6页
文章以《南洋商报》(1951—1976)发布的讣告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告知类、吊唁类、答谢类和周年纪念类四种,进而对讣告中所呈现的新马华人的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进行考察分析。这些登载在华文报刊上的讣告,详实记录了20世纪50-70年代转型... 文章以《南洋商报》(1951—1976)发布的讣告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告知类、吊唁类、答谢类和周年纪念类四种,进而对讣告中所呈现的新马华人的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进行考察分析。这些登载在华文报刊上的讣告,详实记录了20世纪50-70年代转型期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尤其对研究该时期新马华人家庭形态与社会网络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讣告 《南洋商报》 新马华人 家庭形态 社会网络
下载PDF
从《南洋商报》讣告文本看多元信仰形态对新马华人丧葬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薛灿 《八桂侨刊》 2016年第4期11-18,共8页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 新马华人在华文报纸上刊登"讣告"已成为当地华人约定俗成的丧葬习俗,这些"讣告"早已与传统中国社会的报丧文书不同,它在新马当地发展成为一个体系,继而成为一个独特的丧葬文化现象,"讣告"内容也为研究新马华人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一种特殊文本。《南洋商报》(1951—1976)报刊讣告文本数据反映了该时期新马华人宗教信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宗教信仰形态对讣告内容处理的差别亦能从中折射出其对新马华人丧葬习俗在仪式内涵等方面的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讣告 多元信仰 新马华人 丧葬文化
下载PDF
观音信仰在新马华人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云江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95-100,共6页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中流行的是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中国传统佛教在新马一带传播并扎下根基,此种普遍的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功不可没。至于观音信仰在新马华人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构建一种广泛的宏观联...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中流行的是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中国传统佛教在新马一带传播并扎下根基,此种普遍的民俗形态的观音信仰功不可没。至于观音信仰在新马华人社会网络构建中的作用,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构建一种广泛的宏观联接,提供一种"弱强度联接",提供某种"间接关系联接",进而增强其结构内在的凝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信仰 新马华人 社会网络
下载PDF
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调适——以《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为研究文本的考察
4
作者 薛灿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35-41,共7页
华文报纸历来是研究华人社会的重要资料,新马地区的华文报刊上每天都有大幅版面刊登讣告,新马华人通过报纸登载讣告"昭告天下"丧事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丧葬文化。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本,其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涵盖大量的信息,... 华文报纸历来是研究华人社会的重要资料,新马地区的华文报刊上每天都有大幅版面刊登讣告,新马华人通过报纸登载讣告"昭告天下"丧事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丧葬文化。作为一种极为特殊的文本,其在形态和内容上都涵盖大量的信息,通过对讣告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窥探战后转型期新马华人社会文化尤其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调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讣告 新马华人 中华文化 传承与调适
下载PDF
论十九世纪新马华人私会党兴盛的原因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健 《八桂侨刊》 2006年第3期35-40,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19世纪新马华人私会党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殖民地政府的纵容和利用、私会党自身组织特征、行政当局对华人会党的无知及其力量的薄弱、饷码制度和港主制度的影响,以及男女性别比率失调等方面。本文不仅使用了历... 本文主要研究19世纪新马华人私会党兴盛的原因,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殖民地政府的纵容和利用、私会党自身组织特征、行政当局对华人会党的无知及其力量的薄弱、饷码制度和港主制度的影响,以及男女性别比率失调等方面。本文不仅使用了历史学的分析方法,也运用了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方法和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华人 私会党 兴盛原因
下载PDF
红颜祸水?——二战前新马华人女招待的污名与困境 被引量:1
6
作者 范若兰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9年第1期76-83,共8页
论文主要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文报刊有关"女招待"的报道,梳理这一时期"女招待"职业的兴衰与殖民地政治经济及与政府限制措施的关系,探讨其如何被"色情化"和"污名化"以及"女招待&qu... 论文主要利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马华文报刊有关"女招待"的报道,梳理这一时期"女招待"职业的兴衰与殖民地政治经济及与政府限制措施的关系,探讨其如何被"色情化"和"污名化"以及"女招待"的困境及其根源。研究显示,新马华人"女招待"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初,与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一是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新马经济不景气,为吸引顾客,咖啡馆、茶馆等服务行业竞相雇用"女招待"。二是殖民地政府禁娼,一些娼妓转向咖啡馆、茶馆充当"女招待"谋生。"女招待"的职业定位是以女性魅力招徕生意,从一开始就被"色情化"了。"色情化"的结果,导致这一职业的"污名化",女招待要承担"伤风败俗""诱人堕落""祸水"的污名,成为殖民地政府限制和禁止的对象。当局的出发点是道德、禁娼和治安,而不是"女招待"的权益,也不将"女招待"视为正当职业,于是,不是"色情化"主要推动者的"女招待"承担了最大的"污名",陷入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坡 来亚 新马华人 华人妇女 女招待 “茶花女” 色情化 污名化
下载PDF
新马华人史研究的反思
7
作者 颜清湟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06年第2期47-52,共6页
本文认为要以客观的态度和科学方法来研究新马华人的历史,而不是为了政治或其他的需要来写历史;并对新马华人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新马华人 研究 反思
下载PDF
抗战时期新马华人教会救国运动考述(1937-1941)
8
作者 谌畅 《基督教学术》 CSSCI 2018年第1期125-138,339,共15页
抗战期间,兵燹惨烈,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新马华人教会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在巩固自身基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教会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加紧与国内教会沟通合作,借鉴祖国教会的经验和神学思想,提高自身实力和影响力。同时,新马华人教会把... 抗战期间,兵燹惨烈,国家遭受了巨大损失。新马华人教会积极响应祖国号召,在巩固自身基础、完善制度建设、促进教会组织发展的基础上,加紧与国内教会沟通合作,借鉴祖国教会的经验和神学思想,提高自身实力和影响力。同时,新马华人教会把基督教信仰与爱国热情紧密结合,在当地华侨基督徒中进行精神动员,加大抗战宣传,规训和改造教徒思想,激发华侨基督徒的国族认同和国民责任感,坚定其支持抗战的决心,并直接支援祖国抗战,为抗战大业做出了有益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新马华人教会 华侨基督徒 《南钟》
原文传递
社会整合视阈下的制度建构: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研究
9
作者 王玉娟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6年第4期19-29,共11页
20世纪3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兴起举办华校联合会考的热潮。论文对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建设进行了考察梳理,分析了新马华校会考的影响力。新马华校会考从"民间肇始"到"中英官方主导",其管理制度不断... 20世纪30年代,新马华人社会兴起举办华校联合会考的热潮。论文对二战前新马华校会考的历史演变与制度建设进行了考察梳理,分析了新马华校会考的影响力。新马华校会考从"民间肇始"到"中英官方主导",其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在当时殖民地社会华校帮派化、各自为政的大背景下,新马华校会考成为促进各华校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创新教育机制,同时亦是一种"分"中求"合"的教育措施,激励彼此间的竞争,促进了新马华文教育的统一化、规范化。华校会考制度作为华侨教育整合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华文教育自身的发展,亦为侨务工作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华人 华侨教育 华校会考 侨务工作
下载PDF
《南洋商报》(1951-1976)讣告文本形态研究及文化透视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灿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2-25,93,共4页
以《南洋商报》(1951-1976)采集的讣告样本为第一手资料,对讣告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将其按性质分为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追思纪念类四种,探讨新马华人通过将传统讣告发展成为"报、吊、谢、念"的讣告系统,透视其对传... 以《南洋商报》(1951-1976)采集的讣告样本为第一手资料,对讣告的文本形态进行分析考察,将其按性质分为报丧类、吊唁类、感谢类、追思纪念类四种,探讨新马华人通过将传统讣告发展成为"报、吊、谢、念"的讣告系统,透视其对传统中华文化进行移植与调试、再生为新马华人社会独有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讣告 《南洋商报》 新马华人 移植 再生
下载PDF
后殖民时期新加坡的社会运动和本地潮剧改革
11
作者 张倍瑜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58,共9页
20世纪50年代,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变,新马华人社会与侨乡的互动与联系开始变得异常困难。新加坡潮剧戏班的艺人在社会主义思潮和反殖运动的影响下,成立了"马来亚潮剧职工联合会",将工人运动和潮剧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公演《... 20世纪50年代,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巨变,新马华人社会与侨乡的互动与联系开始变得异常困难。新加坡潮剧戏班的艺人在社会主义思潮和反殖运动的影响下,成立了"马来亚潮剧职工联合会",将工人运动和潮剧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公演《玉娇龙》一戏,本土艺人用改良的潮剧对话新马的社会现实,用"侠义"精神来影射和赞美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在脱离侨乡母胎文化的环境下,新加坡的潮剧戏班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寻求变革与创新,为书写离散地华人文化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马华人 工人运动 反殖运动 潮剧改革 来亚潮剧职工联合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