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名方辛夷散的古今文献分析与考证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领弟 林映雪 +4 位作者 王莹 邢婧 孟鑫 葛慧敏 陈星燃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2300-2304,共5页
目的:为经典名方辛夷散的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提供参考和文献证据支持。方法:探索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古籍文献知识库及中医智库等,对辛夷散的处方历史沿革及方义衍变、组方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结果与结论:辛夷散出自宋代严用... 目的:为经典名方辛夷散的临床应用、制剂开发等提供参考和文献证据支持。方法:探索中医古籍数据库、中医古籍文献知识库及中医智库等,对辛夷散的处方历史沿革及方义衍变、组方原理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考证。结果与结论:辛夷散出自宋代严用和的《严氏济生方》,原方由辛夷仁、细辛、藁本、升麻、川芎、木通、防风、羌活、甘草、白芷等10味药材组成,主治伤风鼻塞、鼻窒、鼻鼽、鼻渊、鼻息肉等诸多鼻病。历代组方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减羌活、苍耳子、防风、薄荷等。关于辛夷的药用部位,35首方剂中有13首选用了辛夷仁、22首选用了辛夷。药材用量方面,以各味药材"等分""每服二钱"居多,原方按当今计量法折算得各药材均为0.82 g。服用方法上多继承了原方用法"食后茶清调服"。该方治疗鼻息肉以辛夷、升麻、白芷、防风、藁本、细辛、川芎上行升散、清热通窍,加木通以利胃湿泻火下行,甘草甘缓调和诸药,绿茶降火调服末药,整方升降并用,诸药相合,则诸症自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辛夷散 文献考证 历史沿革 方义衍变 组方原理
下载PDF
经典名方历史衍变与关键信息考证的共性问题探讨 被引量:6
2
作者 李兵 张林 +4 位作者 詹志来 张卫 彭华胜 许海玉 张华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共8页
经典名方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凝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结晶,而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研发也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和文献考证的不同认知角度,经典名方... 经典名方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凝结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经验结晶,而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复方制剂研发也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突破口之一。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局限性和文献考证的不同认知角度,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中剂量、基原、炮制和煎服法等方面的关键信息考证仍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发注册进程。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经典名方也在历代的临床应用中不断发展。本文系统梳理了经典名方的历史发展演变及其在组成、药味、剂量、功能主治、煎服法、剂型等方面的内涵衍变特点,包括基础方组成的稳定、药物基原的兴衰与分化变迁、炮制方法不断进步、处方剂量具有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功能主治不断拓展等。针对经典名方的关键信息考证,提出应在统一原则指导下不断形成共识,充分考虑方剂始源和历史衍变规律,遵从历史发展主流。在药物考证上结合历代药用资源、用药习惯和生产工艺变迁,实现经典传承和古今衔接。剂量考证应以历代度量衡为基准,综合古今临床实际确定合理剂量与煎服法,并根据临床实际灵活调整应用。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遵古不泥古,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解决关键信息考证中的共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文献考证 方义衍变 复方制剂研发 本草考证 历史沿革 中药炮制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古今文献考究
3
作者 万鑫浩 朱卫丰 +5 位作者 杨丽娜 钟凌云 陈丽华 李哲 吴文婷 管咏梅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948-4954,共7页
目的: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桂枝加葛根汤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桂枝加葛根汤的基本信息,为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智库),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葛根汤”“桂枝加干葛汤”为... 目的:系统梳理古今文献中关于桂枝加葛根汤的条文及研究,考证分析桂枝加葛根汤的基本信息,为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库(中华医典、中医智库),以“桂枝加葛根汤”“桂枝葛根汤”“桂枝加干葛汤”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必要时查阅原本古籍进行资料收集和内容审校,对方义衍变、剂量、主治病症、煎服方法及使用注意进行了考证。结果:共检索有488条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8本古籍。考证分析得出,桂枝加葛根汤中君药应为葛根,且并无麻黄,古今剂量换算应采用1两等于3 g,先将葛根进行煎煮,直到减去400 mL水,再去除泡沫,再将剩余药材一起加入煎煮,最终熬制600 mL,温服200 mL。在古籍记载中,桂枝加葛根汤具有解肌发表、升津舒经之功效,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太阳病,项背强而不舒,反汗恶风。现代临床研究多用于骨肌系统的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结论:文章对经典名方桂枝加葛根汤进行了关键信息考证,归纳其历史沿革和处方衍变,确定了其关键信息,以期为其后期开发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枝加葛根汤 经典名方 文献研究 方义衍变 主治病症 煎煮方法 使用注意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的文献考证要点与策略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兵 侯酉娟 +5 位作者 刘思鸿 李莎莎 董燕 张伟娜 李斌 张华敏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5,共5页
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步,是确保经典名方制剂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是确定研发方案、选择实验参数指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就涉及到处方的来源及历史沿革、功用主治、方义、煎服法以及组成药味的基原部位... 文献考证是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的第一步,是确保经典名方制剂临床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是确定研发方案、选择实验参数指标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就涉及到处方的来源及历史沿革、功用主治、方义、煎服法以及组成药味的基原部位、产地、用量、炮制方法等要点。针对这些要点,笔者认为应按照规范的流程和方法全面、准确地收集古今文献信息;结合历史年代沿续和横断面分析方法进行考证;以保障中药复方制剂的疗效、安全性为出发点,从中医药理论特点、方药历史演变、现代临床价值和现实可行性角度综合权衡制定研发方案;应在'遵古'的前提下,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研发过程中的中药基原、炮制、剂量、煎服法等共性问题,广泛凝聚行业共识,共同发掘好经典名方这一宝贵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中医古籍 文献考证 复方制剂 方义衍变 本草考证 中药研发
原文传递
古代经典名方功能主治考证原则与建议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兵 刘思鸿 +6 位作者 张楚楚 詹志来 蔡秋杰 李莎莎 董燕 杨洪军 张华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46-1850,共5页
功能主治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与注册审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关键信息,功能主治的定位与表述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药品的临床价值及其上市后的合理、有效、安全使用,也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最终生命力的体现。由于古代经典名方的... 功能主治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与注册审评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关键信息,功能主治的定位与表述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药品的临床价值及其上市后的合理、有效、安全使用,也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最终生命力的体现。由于古代经典名方的特殊性,准确界定和表述经典名方制剂的功能主治对于发挥其特色优势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100首方剂出处年代、主治病证分类、原文功能表述情况的分析,总结经典名方功能主治考证中存在的原文记载不完整、不规范、不统一,古今专业术语差异及历代方义衍变等问题,在传承精华、古为今用、古今衔接、凝聚共识的经典名方考证总原则指导下,提出了尊崇古方出处原义、正本清源,重视历代方义衍变与应用发展,服务当前临床应用与健康需求,准确衔接古今专业术语,规范中医术语表述以突出中医药特色,重视上市后循证与临床定位研究的考证原则和建议,以科学、规范、合理地确定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功能主治,更好地指导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功能主治 方义衍变 文献考证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金水六君煎的古代文献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董自亮 李红亮 +11 位作者 罗维早 覃瑶 禹奇男 彭世陆 王欣 吴瑞军 刘世琪 彭涛 黄静 卿玉玲 秦少容 徐瑞超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5639-5644,共6页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金水六君煎的中医古籍文献,梳理金水六君煎的历史发展源流,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金水六君煎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方剂组成、主治病证、用药... 通过系统整理、分析记载金水六君煎的中医古籍文献,梳理金水六君煎的历史发展源流,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开发提供古代文献证据支持。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中医古籍文献中金水六君煎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方剂组成、主治病证、用药剂量、制法等。共获相关古代文献有效数据151条,涉及中医古籍48部。分析可见金水六君煎方最早见于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方剂组成为熟地黄、当归、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主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喘逆多痰。后世记载的金水六君煎大多遵从《景岳全书》中的方剂组成、用量、主治,并延伸和扩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金水六君煎 文献分析 方义衍变 剂量
原文传递
基于古代文献考究经典名方泻白散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玉丽 蒋屏 +3 位作者 孙梦林 谭志强 梁宇 袁振仪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14,共7页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118条,涉及中医古籍75部,归纳分析发现泻白散历代主治病证有所扩展... 泻白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临床疗效确切,是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118条,涉及中医古籍75部,归纳分析发现泻白散历代主治病证有所扩展,例如其方证的适应人群从小儿扩展到了妇人、成人,病证范围也从儿科延展到了内科、妇科等,与此同时,病名、病机、证候也不断有拓展性描述;其剂量比例虽有差异,但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的配伍比例相对恒定,煎服法也多沿用了煮散法;同时,明清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方义论述,但鲜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泻白散 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方义衍变 文献考证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济川煎的古代文献考证 被引量:7
8
作者 陈橙 张博 +1 位作者 蔡铁如 刘东亮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6期32-39,共8页
济川煎出自《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43条,涉及中医典籍26部,系统地梳理了济川煎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 济川煎出自《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年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的经典名方之一。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收集了相关古籍数据43条,涉及中医典籍26部,系统地梳理了济川煎的历史源流、主治病证、组成及方义衍变、剂量、炮制、煎服方法等,为经典名方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古代文献证据支持。归纳分析发现济川煎历代主治病证有所扩展,除原方记载的虚秘、产后便秘、气瘕之外,此方还可用于燥结、血瘕、阴结、小儿大便闭结、目病及肺(肠)。其方证的适应人群从成人、产妇扩展到了小儿,病证范围也从内科、妇产科延展到了儿科、五官科等。虽然历代医家记载了济川煎加减方,但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的配伍组成、相对恒定,煎服法也多沿用了水煎,食前服;同时,清医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方义论述,但鲜有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济川煎 方义衍变 文献考证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大建中汤的古今文献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杨丽燕 李国政 +1 位作者 周山 徐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13-222,共10页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是百首经典名方之一。该次文献考证共检索46条古籍文献,来源于42本古籍,现代文献207条。通过系统考证大建中汤的方名、剂量、炮制、方义衍变、主治病证、煎服方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为大建中汤进一步研究提供...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是百首经典名方之一。该次文献考证共检索46条古籍文献,来源于42本古籍,现代文献207条。通过系统考证大建中汤的方名、剂量、炮制、方义衍变、主治病证、煎服方法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为大建中汤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文献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大建中汤由"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人参二两,胶饴一升"组成,笔者更倾向于折合成现代剂量为蜀椒3 g,干姜12 g,人参6 g,胶饴30 g。药品说明书的功效可标注为温中补虚,降逆止痛。现代文献记载其主治病证涉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骨科系统、泌尿系统和眼科系统等多个系统的疾病,其中以消化系统的肠梗阻、胃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病证为主,上述病证的核心病机为"中焦虚寒,阴寒内盛"。该方的使用注意主要以下几点,(1)蜀椒的炮制,炒后可降低其毒性和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2)剂量注意,此方如用量过多,可出现干咳、水肿等不适;(3)服药防护,药后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同时注意保暖;(4)证候禁忌,阴虚寒凝气滞者慎用,脾胃湿热者禁用。以上考证结果为大建中汤的复方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文献资料,同时为其药品说明书的标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大建中汤 方义衍变 功效主治 复方制剂 文献研究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半夏泻心汤的历史沿革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微微 张彤 浦益琼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2213-2217,共5页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该方有着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用的组方特点,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被历代医家推崇沿用至今,现代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该方有着辛开苦降,补泻兼施,寒热并用的组方特点,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被历代医家推崇沿用至今,现代临床应用也较为广泛,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文章通过方药考证和文献收集,整理了自东汉至清末民初的古籍共计76部,从半夏泻心方的处方组成、方义衍变、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对半夏泻心汤历史沿革作一总结,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后期开发研究提供方法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半夏泻心汤 历史沿革 方义衍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