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篇文章
< 1 2 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位词“中”的语法化机制研究
1
作者 王一宁 《今古文创》 2024年第6期108-111,共4页
“空间隐喻”是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是以空间关系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者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过程。换而言之,是指方位词这种本义表示空间上概念的词语慢慢引申为与其相... “空间隐喻”是Lakoff&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是以空间关系为始发域,向其他认知域或者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过程。换而言之,是指方位词这种本义表示空间上概念的词语慢慢引申为与其相关的抽象概念。本文将“中”的列举“中”隐喻状况,借此现象引入语法化机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究,再根据前人已有理论浅析其隐喻的诱因,从而补充完善“中”语法化过程中的助推因素。本文所有语料来自北大语料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化机制 隐喻 方位词
下载PDF
唐诗中方位词及方位词组的句法功能
2
作者 陈淑萍 《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1,共5页
汉语方位词研究,现代汉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古汉语方位词研究相对薄弱。选取《全唐诗》中广泛使用的19个基本方位词,考察其作为构词语素形成的合成方位词的类型及由其构成的方位词组的组合特点,较为详尽地分析描写唐诗中的方位词、方... 汉语方位词研究,现代汉语已取得了丰硕成果,而古汉语方位词研究相对薄弱。选取《全唐诗》中广泛使用的19个基本方位词,考察其作为构词语素形成的合成方位词的类型及由其构成的方位词组的组合特点,较为详尽地分析描写唐诗中的方位词、方位词组的句法功能,以反映唐代方位词运用的基本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方位词 方位词 句法功能
下载PDF
《诗经》中的“上”与“下”——上、下空间观念及其方位词表达
3
作者 何霭茜 沈立岩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9-204,208,共17页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 《诗经》中“上”和“下”表示实际空间方位时多出现在《国风》,而且极少对文出现。“上帝”和“下土”表示至高天神和天下人间时,多数出现在《大雅》和《颂》中,而且通常对文出现,说明“上帝”和“下土”及“下民”通过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系统来自我显现。《诗经》垂直空间轴上的“山隰”对文结构和“上帝-下民”空间结构存在空间方位和意蕴上的错位,但二者通过“下土-大地”将西周民众日常生活的空间感知经验与周王祭祀和统治中展现的抽象空间方位感知联结在一起。《诗经》中空间方位词使用所反映出的对“下土-大地”这一中介载体的关注,可以为传统文化中安土重迁和寻根思想提供更多文化源头处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空间方位 方位词
下载PDF
名词附缀——再论单音方位词的句法地位
4
作者 彭程 彭家法 《皖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1-126,144,共7页
汉语单音方位词有不同的用法,句法地位也有所不同。后置介词说、名词说都不能充分说明后置单音方位词的语音附着性。附在名词之后的单音方位词句法语义取宽域,保留名词的句法地位,语音具有附着性,具有名词附缀的句法性质。名词附缀的语... 汉语单音方位词有不同的用法,句法地位也有所不同。后置介词说、名词说都不能充分说明后置单音方位词的语音附着性。附在名词之后的单音方位词句法语义取宽域,保留名词的句法地位,语音具有附着性,具有名词附缀的句法性质。名词附缀的语音句法错配性,体现出词缀和词的双重特点。附着在名词后的单音方位词保留名词地位不是后置介词,方位短语不是介词短语,而是处所名词短语。处所名词短语跟一般名词不同,既能做主宾语,又能作状语,具有双重功能,这可以自然解释方位短语作状语的现象。并非只有介词短语才能作状语,汉语方位短语能用作状语,并不能证明就是后置词短语。语言成分常常具有双重地位和双重功能,需要综合运用语音、语义、句法手段确定语言成分的句法地位和句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音方位词 附缀 错配 双重地位 双重功能
下载PDF
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的比较研究
5
作者 袁彬森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4期109-112,共4页
会同方言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是湖南地区方言研究的短板。本文通过调查,在收集丰富的语料基础上,对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的用法和特点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的用法异同进行比较。本文首先分析会同方言方位词的方位参照点,有以“说话人”... 会同方言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是湖南地区方言研究的短板。本文通过调查,在收集丰富的语料基础上,对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的用法和特点进行研究,并与普通话的用法异同进行比较。本文首先分析会同方言方位词的方位参照点,有以“说话人”和以“物”两种方位参照点。其次,从空间方位角度系统研究了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最后,本文将会同方言方位词“上下”用法与普通话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用法上的异同,重点阐述会同方言用法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同方言 方位词 上下
下载PDF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方位词空间隐喻研究
6
作者 傅蓉 曹炜 《梧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2-49,共8页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方位词“上”“下”“前”“后”都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社会等级域中,“里”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状态域、时间域中,“中”可以投射到状态域中。不同的方位词在表达相同概念域的隐喻语义时所体现的语义特...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方位词“上”“下”“前”“后”都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社会等级域中,“里”可以从空间域投射到状态域、时间域中,“中”可以投射到状态域中。不同的方位词在表达相同概念域的隐喻语义时所体现的语义特征是有差异的,投射到时间域时,“上”“下”表示时点,“里”表示具体的时段,“前”“后”以及“前后”既可表示时点又可表示具体的时段。不同的方位词投射到同一概念域时所表达的语义特征又存在相似性,“上”“下”和“前”“后”在投射到社会等级域时语义特征比较相近,“中”和“里”在状态域中表达的语义特征也具有相似性。方位词语义发展还存在不对称性,与“里”不同的是,“中”在时间域上没有发展出隐喻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语义特征 空间隐喻
下载PDF
湖北仙桃话“里”类方位词“■底tou^(35).ti”及类型学考察
7
作者 黄芳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2-48,共7页
“■底tou^(35).ti”是湖北仙桃话中常用的“里”类方位词。双音节方位词“■底”与单音节方位词“底”相比,方所义更明显,具有单用功能以及鲜明的处所词特征。方位词“■底”来源于身体词“■”,是汉语“里”类方位词的一个重要来源。... “■底tou^(35).ti”是湖北仙桃话中常用的“里”类方位词。双音节方位词“■底”与单音节方位词“底”相比,方所义更明显,具有单用功能以及鲜明的处所词特征。方位词“■底”来源于身体词“■”,是汉语“里”类方位词的一个重要来源。类型学考察发现:仙桃话“里”类方位词表现出处于汉语南北方言(官话与非官话)交汇地带的地域特点;身体词“■”用作方位词的现象在汉语南方方言中也普遍存在;汉藏语系语言中也存在这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桃话 “■底” “里”类方位词 身体词“■” 类型学考察
下载PDF
宜城方言方位词的空间范畴义
8
作者 王爱阳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15-21,共7页
通过田野调查法、比较法和文献阅读法对宜城方言方位词进行调查,在对宜城方言方位词基本面貌的描写中发现宜城方言方位词不仅可以表示方向和位置,也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所在空间的形状。其中,“东、南、西、北”及其合成方位词表... 通过田野调查法、比较法和文献阅读法对宜城方言方位词进行调查,在对宜城方言方位词基本面貌的描写中发现宜城方言方位词不仅可以表示方向和位置,也可以单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所在空间的形状。其中,“东、南、西、北”及其合成方位词表示绝对方向义,“上、下、左、右、前、后”及其合成方位词表示相对方向义。现代汉语中方位词不能单独用来表示形状义,但是宜城方言口语中方位词可以单独用来表示形状。零动词句表示物体处在绝对静止的状态中,方位词或方位短语表示物体移动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城方言 方位词 空间范畴
下载PDF
唐诗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
9
作者 刘光明 《池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1-76,共6页
唐诗是研究唐代词汇极为珍贵的语料库。以唐诗中19个典型方位词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从其形式变化、虚化程度和词汇化程度等方面探讨方位词系统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发展,以反映唐代方位词的基本状况及其在整个... 唐诗是研究唐代词汇极为珍贵的语料库。以唐诗中19个典型方位词为考察对象,全面分析其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并从其形式变化、虚化程度和词汇化程度等方面探讨方位词系统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的发展,以反映唐代方位词的基本状况及其在整个汉语史上的面貌与发展趋势,有助于揭示汉语方位词发展演变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方位词 方位短语 语法功能 语义分析
下载PDF
基于藏族格言的方位词统计分析研究
10
作者 丁海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2-36,72,共6页
以藏族格言作为输入语料,用藏文CRF自动分词系统将文本自动分词后,利用语料分析软件,统计和分析文本中的方位词词性和词频.在词汇语境共现中筛选方位词单独作语法成分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及搭配情况.通过... 以藏族格言作为输入语料,用藏文CRF自动分词系统将文本自动分词后,利用语料分析软件,统计和分析文本中的方位词词性和词频.在词汇语境共现中筛选方位词单独作语法成分的具体实例,进一步分析方位词的语义特点、句法功能及搭配情况.通过分析发现,方位词在句法中,其语义包括定性和泛性两种,承担了普通名词(nn)、不及物动词(vi)、及物动词(vt)、时间名词(nt)等语法成分,在作名词时主要强调地点义,而方向义并不明显.在句法功能中,可作主语、宾语、地点状语等.从搭配情况来看,它与位格、属格和从格助词搭配构成方位短语表示处所和范围,与动词搭配表示一定的趋向性,也作修饰动词的地点状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格言 方位词 统计 分析
下载PDF
汉日语方位词“前”“后”的空间隐喻功能
11
作者 陈竹文 《今古文创》 2023年第16期130-133,共4页
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中,且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语言策略,更反映了人类思维过程的特点。在汉语和日语中,隐喻的应用也俯拾皆是。本文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观点,以汉日语中共有的方位词“前”“后”为例,具体分析这一对方位词的... 隐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言中,且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或语言策略,更反映了人类思维过程的特点。在汉语和日语中,隐喻的应用也俯拾皆是。本文将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一般观点,以汉日语中共有的方位词“前”“后”为例,具体分析这一对方位词的空间隐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日语应用 方位词 空间隐喻 日语学习
下载PDF
现代汉语存现句与方位词 被引量:17
12
作者 杨安红 周鸣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56-58,共3页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A段主要是处所词,方位词是其中一种。不同类型的方位词对存现句的句法有不同的限制,并有其独特的语义、语用特点。
关键词 复合方位词 方位结构 存现句 单纯方位词 现代汉语 语义 语法 语用 句法
下载PDF
汉魏六朝诗歌中方位词的句法功能
13
作者 陈淑萍 《池州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90-93,共4页
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已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 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已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六朝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诗歌 方位词 方位词 句法功能
下载PDF
从概念域看单音方位词语法化的非匀质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晋霞 刘云 《语言科学》 2006年第4期3-13,共11页
文章以单音方位词在共时概念域上的分布差异为基础考察单音方位词在语法化上的非匀质性。这种非匀质性具体表现为语法化程度的差异和语法化在概念域演变上的取向差异。文章认为,单音方位词在语法化上的非匀质性具有空间上的认知基础。
关键词 单音方位词 语法化 非匀质性
下载PDF
空间实体的可居点与后置方位词的选择 被引量:5
15
作者 储泽祥 王寅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62,共13页
文章主要从体现空间关系的实体可居点出发,讨论后置方位词的选择问题。实体的可居点可以分为物理可居点和功能可居点两类。物理可居点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范围,而功能可居点决定了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倾向。显著的功能可居点通常只有一... 文章主要从体现空间关系的实体可居点出发,讨论后置方位词的选择问题。实体的可居点可以分为物理可居点和功能可居点两类。物理可居点影响着后置方位词的选择范围,而功能可居点决定了后置方位词的选择倾向。显著的功能可居点通常只有一个,但也可能有两个。文章强调三个问题:(1)容器底面与一般的平面不同;(2)认知语法研究的结论不能绝对化;(3)认知语法研究的结论需要材料的充分验证和数据的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居点 后置方位词 选择 容器底面
下载PDF
元代白话碑文中方位词的格标记作用 被引量:32
16
作者 祖生利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2-75,共14页
元代白话碑文是一种镌刻在碑石上的白话文牍,多为元代统治者颁发给寺院道观的各类旨书,语言上具有鲜明的直译体特征。白话碑文中蒙汉混合的语言现象,是元代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语言接触的直接、生动的体现。本文主要利用笔者在蔡... 元代白话碑文是一种镌刻在碑石上的白话文牍,多为元代统治者颁发给寺院道观的各类旨书,语言上具有鲜明的直译体特征。白话碑文中蒙汉混合的语言现象,是元代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语言接触的直接、生动的体现。本文主要利用笔者在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基础上增补、校订的《元代白话碑文集录校注》(初稿)所收118篇白话碑文材料,通过白话碑文与回鹘式蒙古文和八思巴字蒙古语原文(拉丁转写)的比较对照,考察了白话汉译中方位词“里”、“内”、“根底”、“根前”、"上"、"上头"、"行"、"处"(一处)等与中古蒙古语静词的领格、宾格、与-位格、工具格、离格、共同格等附加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确定了白话译文中方位词所表示的"特殊"语法意义;并结合《蒙古秘史》的汉字旁译、总译,指出在《元典章》、《通制条格》、《孝经直解》等其他直译体文献,及《老乞大》、《朴通事》、《正统临戎录》等材料中汉语方位词标记蒙古语静词格附加成分的功能,进而解释直译体文献以汉语方位词对译蒙古语格附加成分的主要原因:1. 汉语方位词的后置性特征与蒙古语静词的变格成分相一致。2. 宋元时期汉语方位词意义、功能虚化,与蒙古语静词的变格成分有相通之处。最后推测,金元明初汉语文献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白话碑文 直译体 方位词 中古蒙古语 格附加成分 标记作用
下载PDF
也说方位词“上”的语义认知基础——兼与缑瑞隆先生商榷 被引量:14
17
作者 童盛强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方位词“上”的语义可分为表示具体空间范围和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两大类。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表示“点、线、面”等非三维空间范围,有时也表示非封闭性或封闭性的“体”空间范围。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有表示事物... 方位词“上”的语义可分为表示具体空间范围和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两大类。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表示“点、线、面”等非三维空间范围,有时也表示非封闭性或封闭性的“体”空间范围。不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上”主要有表示事物的范围、方面、虚指等三种用法(意义),它们是表示具体空间范围的引申用法。语义是客观现实和主观认识的结合,方位词“上”的语义构成有其合理的认知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位词 “上” 语义 认知
下载PDF
汉语空间方位词“上”的认知语义构式体系 被引量:22
18
作者 刘国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17,共5页
空间方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导标,一般来说每个空间方位词都有一个构式体系,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上"所构成的每个构式只能兑现其一个侧面义,如"接触关系"、"包容关系"... 空间方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导标,一般来说每个空间方位词都有一个构式体系,汉语空间方位词"上"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上"所构成的每个构式只能兑现其一个侧面义,如"接触关系"、"包容关系"或"距离关系",在这些构式义中"接触关系"较具原型性。但它与方位词"下"并未形成绝对的"对称"关系,并且与方位词"里"也有一定通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方位词 “上” “下” “里” 认知语义 构式体系
下载PDF
接触与共性:西宁方言方位词的语法化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双成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西宁方言由于和周边语言的接触关系,语序具有明显的SOV类型特征,与这一语序特征相和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前置词逐渐弱化,后置词比较活跃;其中方位词的语法化是西宁方言后置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方位词已经语法化为宾格标记,这种变化和周... 西宁方言由于和周边语言的接触关系,语序具有明显的SOV类型特征,与这一语序特征相和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前置词逐渐弱化,后置词比较活跃;其中方位词的语法化是西宁方言后置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方位词已经语法化为宾格标记,这种变化和周边SOV语言的接触密不可分。如果跨语言比较,方位词的这种语法化路径有一定的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宁方言 方位词 语法化 语言共性 语言接触
下载PDF
方位词研究五十年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瑶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1-116,共6页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建国50(1949-1999)年来方位词研究的特点,提出当前方位词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古代汉语方位词和方言方位词上,通过古今、普(普通话)方(方言)、方(方言)方(方言)的对比,理清方位词发展的... 本文从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方法3个方面分析了建国50(1949-1999)年来方位词研究的特点,提出当前方位词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古代汉语方位词和方言方位词上,通过古今、普(普通话)方(方言)、方(方言)方(方言)的对比,理清方位词发展的历史脉络,弄清普方之间、方方之间在方位词形式和方位词词义系统上的异同关系,并从地域、人文、历史的角度对方位词的历时变化、共时差异作出一定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方位词 普通话 方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