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民国粤曲说唱文献方俗语掇琐
1
作者 禤健聪 龚钰萍 《肇庆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0-74,共5页
清末民国时期,广府地区粤曲说唱表演繁盛,刊刻有大量曲词唱本,部分唱词具有浓厚的广府文化与粤方言特色。以《广州大典·曲类》为基础,结合其他粤方言文献材料,释析粤方言方俗语九则,或有裨益于粤方言和广府文化研究。
关键词 清末民国 曲类 方俗语
下载PDF
明清文人笔记所见北京方俗语三则——“嗓子”“老婆”和“臭豆腐” 被引量:1
2
作者 魏兆惠 华学诚 《汉字汉语研究》 2020年第1期105-116,128,共13页
明清北京地区方俗语,可见于北京作者创作的戏曲小说、记录北京地区风土人情的笔记或地方志、境内域外学习北京话的教材等文献中。本文从《宛署杂记》《长安里语》《旧京琐记》三部文人笔记中选取“嗓子”“老婆”“臭豆腐”三个方俗语词... 明清北京地区方俗语,可见于北京作者创作的戏曲小说、记录北京地区风土人情的笔记或地方志、境内域外学习北京话的教材等文献中。本文从《宛署杂记》《长安里语》《旧京琐记》三部文人笔记中选取“嗓子”“老婆”“臭豆腐”三个方俗语词,考证其源流以及词汇和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笔记 北京 方俗语
下载PDF
论青海方俗语汇的民族特色
3
作者 李晓云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35-138,共4页
世居青海的藏、回、撒拉、土、蒙古以及汉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其中一部分文化凝聚和积淀在了各自的方俗语汇之中。本文从高原各民族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民族联想等三方面探讨了青海方俗语汇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 青海 方俗语 物质生活 精神生活 民族联想
下载PDF
河南商水方言中读音特殊的方俗语词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宇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8-,135,共2页
河南商水方言在词汇系统上与汉语普通话差别极小,其中最显著的是为数极少的读音特殊的方俗语词。对这些语词,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语音和语义联系找到或意识到该类词在普通话中的对应部分。这些语词之所以显得特殊,主要是由音节中某个元... 河南商水方言在词汇系统上与汉语普通话差别极小,其中最显著的是为数极少的读音特殊的方俗语词。对这些语词,一般情况下不能通过语音和语义联系找到或意识到该类词在普通话中的对应部分。这些语词之所以显得特殊,主要是由音节中某个元音或辅音的变化,或者普通话中所没有的声韵拼合所致,并且这些读音在一定程度保留了古音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水 读音特殊 方俗语
下载PDF
《西洋记》方俗语词札记二则
5
作者 王祖霞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6,共1页
[透]《西洋记》第83回:“地里鬼越发喜欢,说道:‘前日国王为因铁笛之事,把老哥的事细细的告诉小弟,只是小弟失亲。’明就透他透儿.说道:‘你手里是个甚么?’”
关键词 《西洋记》 方俗语 札记
下载PDF
徽州民谣方俗语词释证
6
作者 付义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134-139,共6页
徽州民歌皆用徽州的土语吟唱,保留了大量的方俗俚语,具有很高的民俗语言学价值。论文试运用语言学尤其是词汇文化学理论,结合徽州民俗学和徽州方言文化特点,对徽州民谣中的“密致致”“红花女”“白驼驼”“姨仂”“添”等方俗语词进行... 徽州民歌皆用徽州的土语吟唱,保留了大量的方俗俚语,具有很高的民俗语言学价值。论文试运用语言学尤其是词汇文化学理论,结合徽州民俗学和徽州方言文化特点,对徽州民谣中的“密致致”“红花女”“白驼驼”“姨仂”“添”等方俗语词进行释证,以便学界更好地利用徽州民谣进行徽州民俗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州民谣 方俗语 释证
下载PDF
浅析中西方俗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7
作者 徐艳 《中学生英语》 2016年第8期90-90,共1页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也就是说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这一点在英汉俗语的互译中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在互译过程中理解或使用不当,则会在交流中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流失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充分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会具有不同的文化习俗,也就是说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民族性,这一点在英汉俗语的互译中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果我们在互译过程中理解或使用不当,则会在交流中引起误解,甚至导致交流失败。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充分了解成语中的文化信息,才能很好地在译文中表示出来。中西方英汉俗语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面几个方面:1.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俗语 社会环境 西国家 翻译 DRAGON 世界知名品牌 TIGER 黑色星期一 “亚洲四小龙” 红盖头
下载PDF
元明方俗語詞瑣記——以《老乞大》爲中心 被引量:2
8
作者 方一新 王雲路 《历史语言学研究》 CSSCI 2014年第2期140-149,共10页
以《老乞大》爲代表的元明時期漢語教科書,反映了近代漢語阶段口語詞彙的發展變化,是漢語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兹以歇涼、間壁、做客、肚兒、雙腸5組雙音蔇詞語爲例,對其産生、發展以及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中的沿用流變酌做... 以《老乞大》爲代表的元明時期漢語教科書,反映了近代漢語阶段口語詞彙的發展變化,是漢語史研究中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兹以歇涼、間壁、做客、肚兒、雙腸5組雙音蔇詞語爲例,對其産生、發展以及在現代漢語普通話和方言中的沿用流變酌做考察,勾勒其嬗變之軌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漢語 《老乞大》 俗語詞 教科書
原文传递
论汉语方言俗语的考源及段玉裁的贡献 被引量:1
9
作者 罗宪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4期60-67,共8页
晋代学者郭璞在(《尔雅·释诂》“初……始也”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训诂学者在“释古今之异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晋代学者郭璞在(《尔雅·释诂》“初……始也”条下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的训诂学者在“释古今之异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通方俗之殊语”的情况怎样呢?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讲是研究得很不够的。其原因:一是经学家解经从根本上忽视方俗语词,尤其在训诂学还处于经学附庸的漫长时间里,方俗语词难于登大雅之堂,自然就谈不上在方俗语的考源上去花功夫了,即使是在训诂学隆兴的清代乾嘉时期亦不免如此。二是方俗语词的意义难于确诂。究其原因,盖有多种。择要而言:其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俗语 段玉裁 方俗语 考源 乾嘉时期 传统训诂学 汉语 郭璞 主要内容 《说文》
下载PDF
敦煌历文俗语词考释
10
作者 于正安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3-34,共2页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历书数量最多,包括诸色人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 敦煌历文是出土于莫高窟藏经洞有关会计的文书,多属吐蕃统治时期以及归义军统治时期,可分为寺院、官衙、社邑三类,其中尤以寺院历书数量最多,包括诸色人破历、常住什物点检历等方面。敦煌历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中外交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特别是经济方面,更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我国经济制度以及寺院经济宝贵的第一手数据,历来受到中外经济史家的重视,成果也最为丰富。实际上,从语言角度看,敦煌历文口语性强,方俗语词夹杂其中,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语料。今选取敦煌历文中出现的六个词语试加考释,以就教于方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俗语 敦煌 考释 寺院经济 唐五代时期 史料价值 经济制度 近代汉语
下载PDF
《清平山堂话本》校点拾补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文晖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6-88,共3页
《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编刻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宋元明时期的方俗语词 ,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汉语语料价值。由于对当时许多方俗语词的不熟悉 ,使得对该书的整理出现了不少失校、... 《清平山堂话本》是明代编刻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同时书中保留了大量的宋元明时期的方俗语词 ,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汉语语料价值。由于对当时许多方俗语词的不熟悉 ,使得对该书的整理出现了不少失校、误校、误点、误注现象 ,影响了这部传世古籍的整理质量。本文选取了七个俗语词予以补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平山堂话本》 明代 短篇小说集 方俗语 校正 注释
下载PDF
《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读后
12
作者 王魁伟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4-6,32,共4页
《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读后王魁伟《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论稿》中的文章虽大致可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但又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在语言类的文章... 《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读后王魁伟《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以下简称《论稿》)一书,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出版。《论稿》中的文章虽大致可分为语言和文学两大类,但又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在语言类的文章中不乏文学的笔调和色彩,使人读来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俗语 语言文学 论稿 训诂学 《通释》 《南史》 变文字义 研究领域 敦煌变文 王梵志诗
下载PDF
《清平山堂话本》语词琐记
13
作者 王文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67-72,66,共7页
《清平山堂话本》保留了不少宋元以来的方俗语词,不好理解。本文从汉语史角度着手,考释其中几个较易误解的语词,井指出现有校点本的个别疏失。
关键词 话本 《清平山堂话本》 方俗语 考释
下载PDF
《西洋记》词语拾零
14
作者 王祖霞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88-90,共3页
明代罗懋登《西洋记》一书中的方俗语词,尤其是江淮方言词语很丰富,值得重视。本文诠释了其中十三条意义难明或易生误解的词语,并纠正了辞书的一些误释。
关键词 《西洋记》 罗懋登 方俗语 江准
下载PDF
《原本老乞大》词语例释
15
作者 张蔚虹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0年第2期150-151,共2页
《原本老乞大》是朝鲜人学习汉语的教科书,是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珍贵语料。本丈选取《原本老乞大》里的几个方俗语词进行考察,并根据有关文献进行了粗浅的解释,希望能对汉语词汇的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 《原本老乞大》 方俗语 近代汉语词汇
下载PDF
吐鲁番出土文书语词管窥 被引量:6
16
作者 廖名春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21-27,共7页
《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词汇,目前语言学界尚未留意。笔者以为对此进行研究,对于加深中古汉语特别是方俗语词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下面是笔者对其中部分语词的考释: 一、东西 蒋礼鸿先生《【敦煌资料】(第一辑)词释》说“东西”犹言不... 《吐鲁番出土文书》的词汇,目前语言学界尚未留意。笔者以为对此进行研究,对于加深中古汉语特别是方俗语词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下面是笔者对其中部分语词的考释: 一、东西 蒋礼鸿先生《【敦煌资料】(第一辑)词释》说“东西”犹言不在,是死的讳词,并举《酉年曹茂晟便豆种契》:“如身东西,一仰保人代还”一条为例。这一说颇给人以启发,但证之文献,犹觉不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出土文书 乡原 “了” 敦煌文书 假田 王梵志诗 逃户 敦煌变文 方俗语 《太平广记》
下载PDF
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声训问题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文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1981年第4期91-99,共9页
音近能表示同一概念的异体字是通假的一种。通假字是阅读古籍较大的文字障碍。彻底认识并解决这些由声音关系形成的异体字,对扫除阅读古籍中的文字障碍是十分重要的。过去的声韵学家对通假字的研究,多侧重于名物等实词方面。
关键词 声训 人称代词 通假字 同一概念 音训 方俗语 指示代词 浑言 义训 语言规律
下载PDF
面目一新 后来居上——郭在贻《训诂学》读后 被引量:1
18
作者 梅季 《浙江学刊》 1987年第4期57-59,共3页
由于工作关系,有幸能最先捧读郭在贻同志《训诂学》原稿(此书为周秉钧先生主编之《古汉语学习丛书》中一个分册,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就有怡心会、面意目一新之感。系统性解放前后,有关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已达十多种,或为老... 由于工作关系,有幸能最先捧读郭在贻同志《训诂学》原稿(此书为周秉钧先生主编之《古汉语学习丛书》中一个分册,最近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当时就有怡心会、面意目一新之感。系统性解放前后,有关训诂学方面的著作已达十多种,或为老一辈专家所著,或是当代中年学者所为,各以其长,雄踞学坛。郭君总结前人之研究状况,积二十余年之研究成果与治学经验,所著《训诂学》全面概述了训诂学的概念、内容、作用、条例、方式、术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古汉语学习 研究状况 读后 系统性 研究成果 方俗语 联绵词 古籍整理 术语
下载PDF
读新版《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在贻 《天津师大学报》 1982年第5期79-82,共4页
蒋礼鸿先生所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下简称《通释》)一书,初版于一九五九年三月,至一九六二年六月,即出了三版。近年来蒋先生对这部书又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于一九八一年四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加以重版,是为第四版。四版比三版增加... 蒋礼鸿先生所著《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以下简称《通释》)一书,初版于一九五九年三月,至一九六二年六月,即出了三版。近年来蒋先生对这部书又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于一九八一年四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加以重版,是为第四版。四版比三版增加了一百余条词目,在篇幅上,比过去增加了一倍(三版凡十五万九千字,四版三七万五千字)。肄习之余,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谨提出来向蒋先生和读者请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文字义 古籍出版 方俗语 汉语词汇史 工具书 释义 疑难词语 敦煌变文 同义连文 语言材料
下载PDF
《老子》“唯之与阿”正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复 《文教资料》 1994年第5期92-93,共2页
《老子》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王弼注:“唯阿美恶,相去何若?”美恶为对待词,文义易明,而唯阿之说有歧解。帛书甲本,阿作诃,乙本作呵,似作呵责解。后刘师培校释《老子》亦云:“阿,当作诃。《说文... 《老子》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何若?”王弼注:“唯阿美恶,相去何若?”美恶为对待词,文义易明,而唯阿之说有歧解。帛书甲本,阿作诃,乙本作呵,似作呵责解。后刘师培校释《老子》亦云:“阿,当作诃。《说文》:‘诃,大言而怒也。,《广雅·释诂》:‘诃,怒也。’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解 绝学无忧 甲本 刘师培 校释 释诂 礼记·曲礼 方俗语 声近 后起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