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3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著录体例与中医文献的流变 被引量:3
1
作者 艾青华 顾漫 柳长华 《中医文献杂志》 2012年第2期18-22,共5页
本文总结了刘向、刘歆、李柱国等人校医书前后的中医文献的流变:零散庞杂但初具端倪—经典形成—经典与非经典并行,说明了《方技略》所录医书的编撰,对中医文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方技略》著录体例的研究,以及分析《汉... 本文总结了刘向、刘歆、李柱国等人校医书前后的中医文献的流变:零散庞杂但初具端倪—经典形成—经典与非经典并行,说明了《方技略》所录医书的编撰,对中医文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方技略》著录体例的研究,以及分析《汉书·艺文志》中"卷"、"篇"与书的关系,首次提出,刘向校书时是以"篇"作为一本书的一级目录。《方技略》中书名大部分为丛书名,且名称大多为校书时统一命定,再一次论证了《黄帝内经》至李柱国校方技之时始有其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文志 方技 体例 经典文献
下载PDF
断层、设想与复原——对研究方技之学与中医学关联性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鹏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4年第8期4-6,共3页
因文献之缺失,早期中医学与今本《黄帝内经》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认为可以借助方技之学中的房中、神仙等门类所展现的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出土古医籍以及现存的中医文献,设想和复原中医学发展断层中的概貌。
关键词 中医学史 方技 文献研究
下载PDF
探析《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婷 《中医文献杂志》 2008年第4期4-6,共3页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中《方技略》著录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本文就《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所述内容,从文献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将其分析总结为四方面:1."条其篇目,撮其指意&qu...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分类目录,其中《方技略》著录与医药卫生相关的书籍。本文就《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所述内容,从文献学角度和社会学角度将其分析总结为四方面:1."条其篇目,撮其指意"——《汉志》图书整理著录方法。2."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方技略》图书四分法。3."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重视医学的思想。4."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以医从政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艺文志 方技
下载PDF
秦汉社会方技——医药学探析——兼论司马迁为扁鹊仓公立传的历史意义
4
作者 朱子彦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CSSCI 2013年第4期91-95,共5页
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门类之一,在刘歆的《七略》中,医药学被称之为"方技略",医生被称之为"方者"。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扁鹊仓公列传》,开创了正史为方技立传的先河,后世因袭,遂成故事。从长沙马王堆出土... 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科技的重要门类之一,在刘歆的《七略》中,医药学被称之为"方技略",医生被称之为"方者"。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扁鹊仓公列传》,开创了正史为方技立传的先河,后世因袭,遂成故事。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来看,从春秋战国至秦汉社会,医方包括部分禁方有了很大的普及。东汉初年编成的《神农本草经》集中反映了先秦秦汉时期药物学的成就。方技中不仅方者,甚至鼓吹神仙术的方士,都对药物学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药学 方技 方者 方士 秦汉社会
下载PDF
方技之学对命门学说形成的作用
5
作者 刘鹏 《江西中医药》 2014年第4期9-11,共3页
盛行于明清时期的肾间命门说,在《难经》肾间动气说的基础上,借鉴了早期方技之学对丹田的论述,特别是后来已经融入道教之中的方技之学对内丹术的阐发,将两肾之间的命门作为人身的本原,方技之学对中医学命门学说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 盛行于明清时期的肾间命门说,在《难经》肾间动气说的基础上,借鉴了早期方技之学对丹田的论述,特别是后来已经融入道教之中的方技之学对内丹术的阐发,将两肾之间的命门作为人身的本原,方技之学对中医学命门学说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技 命门 道教 内丹
下载PDF
金元明三史《方技传》校订
6
作者 高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0年第3期34-36,29,共4页
中华书局标点本《二十四史》是经过校勘的较好的版本,但漏校错误依然不少。本文引证一些原始性文献,校订了金、元、明三史《方技传》中张从正、李杲、滑寿、吕复、倪维德、周汉卿、王履等几位名医传记中的错误。
关键词 金史 元史 明史 方技 校订
下载PDF
《七略·方技略》图书分类法评述
7
作者 裴丽 《中医文献杂志》 2002年第1期5-7,共3页
我国图书分类历史悠久,图书分类思想的出现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周代的图书分官设守,到春秋时孔子删定六经及战国、西汉初期时出现的学术分类,及至汉武帝时杨仆<兵录>的产生,这个时期是我国图书分类思想的起源时期.在此基础上,西... 我国图书分类历史悠久,图书分类思想的出现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周代的图书分官设守,到春秋时孔子删定六经及战国、西汉初期时出现的学术分类,及至汉武帝时杨仆<兵录>的产生,这个时期是我国图书分类思想的起源时期.在此基础上,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共同完成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系统地反映国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七略>,其分类体系是我国古代第一个图书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图书分类法 《七略》 方技略》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浅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赵石 《文教资料》 2016年第13期1-2,共2页
《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其中《方技略》著录医籍书目,共分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收书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做简要分析:方技、医经、经方、房... 《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献目录,其中《方技略》著录医籍书目,共分四类:医经、经方、房中、神仙,收书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做简要分析: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内涵解析;图书分类及类目间的排序、关系问题;地位和作用,以期对人们从整体上把握《方技略》方面的知识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技略》 释义 分类 排序 《汉书·艺文志》
下载PDF
早期全真道與方技的關係及其他 被引量:1
9
作者 楊訥 《中华文史论丛》 CSSCI 2010年第4期1-63,共63页
早期全真道利用方技传教,王重阳师徒为自己制作了许多神异,以此吸引韦来。利用方技的行为遭到教外人士的抨击,也在教内引发争议。有入主张少用方技,也有人以释家的权智说为利用方技、制作神异辩护。1258年第一次僧道辩论以後,全真... 早期全真道利用方技传教,王重阳师徒为自己制作了许多神异,以此吸引韦来。利用方技的行为遭到教外人士的抨击,也在教内引发争议。有入主张少用方技,也有人以释家的权智说为利用方技、制作神异辩护。1258年第一次僧道辩论以後,全真道自称为老子之道的惟一继承人,掩饰自己利用方技的行为,大力进行宣传。後人不察,遂以为早期全真道不尚符筱斋醮,不施方技。及至近代,全真道研究向政治视角偏移,早期全真人物被称为“忠义”、“遗民”、“民族之救星”,这些说法既与史实不符,也损害了学术研究应有的实事求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全真道 方技 王重阳 丘处机 陈铭珪 陈垣 姚从吾
下载PDF
唐代方技群体初探
10
作者 任丽萍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3期81-85,共5页
方技作为中国古代特殊意义的文化阶层,有着特有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行为具有趋同性和时代性。通过分析《方伎传》的产生极其源流,归纳得出:方技群体具有擅长天文医学,好风角、善于隐逸、勤学善思,著作等身等特征。方技作为社会群体... 方技作为中国古代特殊意义的文化阶层,有着特有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其行为具有趋同性和时代性。通过分析《方伎传》的产生极其源流,归纳得出:方技群体具有擅长天文医学,好风角、善于隐逸、勤学善思,著作等身等特征。方技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类,在天文历法和医药技术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方技 群体特征 社会地位 两唐书
下载PDF
正史方技传
11
作者 段逸山 《上海中医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0-30,共1页
《汉书·艺文志》称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种为方技,属于医药及养生之类技术,即所谓“生生之具”。
关键词 方技 医药 医学 养生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方士与方技浅析
12
作者 张赟赟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45-51,共7页
文章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出现的方士和方技的材料来源,分析了几位方士与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情节发展的影响,并归纳了史书和小说对于方技的态度。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方士 方技
下载PDF
方技传
13
作者 王海洋 《学语文(中学高中版)》 2005年第9期17-18,共2页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曹操长期头疼,曾经多次被华佗医好,由于积病已深,很难根治。曹操怕旧病复发,强留华佗做他的...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曹操长期头疼,曾经多次被华佗医好,由于积病已深,很难根治。曹操怕旧病复发,强留华佗做他的侍医。才学满腹但无意仕途的华佗因不从曹操征召,遂为所杀。临死前,华佗把已整理出来的一部医学书稿交给狱吏,并告诉他:“此可以活人。”但是狱吏怕受到牵累,不敢接受。华佗在极度悲愤中把它烧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技传》 高中 语文 文言文阅读 专项训练 参考答案
下载PDF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医籍书目文献探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耀 王锦贵 《情报资料工作》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46-48,共3页
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著录医籍书目与当时流传、后世传行书目及今存世古籍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其所载诸书“名虽亡而实未亡”,后世不见载录之缘由,当为其本质特征所决定,即其为别取总括... 本文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所著录医籍书目与当时流传、后世传行书目及今存世古籍内容、形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证分析,认为其所载诸书“名虽亡而实未亡”,后世不见载录之缘由,当为其本质特征所决定,即其为别取总括之书目——今之丛书,加之当时物质条件所限,不便流传,实际书籍仍以单行本流传于世之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艺文志 方技 文献研究 医学古籍 书目
原文传递
《能静居日记》中的中医方技探析
15
作者 宁俊伟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9-93,共5页
赵烈文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重要幕僚,曾经因为提出满清必将覆亡的观点而闻名于今。同时,赵烈文作为一位传统的文人,对于中医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关于这一点,却被学界所忽视,其在《能静居日记》中留下了大量的关于中医医学、医技等方面的... 赵烈文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重要幕僚,曾经因为提出满清必将覆亡的观点而闻名于今。同时,赵烈文作为一位传统的文人,对于中医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关于这一点,却被学界所忽视,其在《能静居日记》中留下了大量的关于中医医学、医技等方面的内容,文章拟对这一类型的记载进行一些梳理分析的基础工作,对于传统文士通医问题进行研究,了解文士这个群体在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上所起的特殊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烈文 能静居日记 中医史 方技
原文传递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的传统生命理念 被引量:2
16
作者 丁立维 张其成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72-174,共3页
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分类与书目探索,从生命理论、用药护理、房中养生和超越升华四个方面分析西汉时期人们的传统生命理念。认为当时人们对于生命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对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总结,同时... 通过对《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的分类与书目探索,从生命理论、用药护理、房中养生和超越升华四个方面分析西汉时期人们的传统生命理念。认为当时人们对于生命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对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总结,同时重视房事养生,并为成功孕育后代提供了许多方法,还认为生命可以通过后天修炼得到超越升华,达到不老不死的神仙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艺文志 方技 生命理念
原文传递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方技学视域下的诠释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鹏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701-1703,共3页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但受既往对方技之学认知偏差的影响,对扁鹊在秦汉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全面理解。方即是方技,方技是秦汉时期的生命之学,由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组成,它们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与知识背景。在方技...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但受既往对方技之学认知偏差的影响,对扁鹊在秦汉医学发展中的重要性缺乏深入的全面理解。方即是方技,方技是秦汉时期的生命之学,由医经、经方、房中和神仙组成,它们拥有共同的社会文化与知识背景。在方技学视域下重新释读扁鹊文献,可以看到,《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的记载要比今本《黄帝内经》更加接近《汉书·艺文志》的表述,扁鹊学派的知识谱系不仅是今天狭义的医学,房中、神仙也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扁鹊言医,为方者宗'的重新诠释,说明未来对扁鹊研究的深入需要高水平的文献研究和不断拓展的多学科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鹊 方技 史记
原文传递
方技略之神仙与房中
18
作者 王尔敏 《文史知识》 2012年第3期63-70,共8页
李柱国之方技略将房中排在神仙之前,以医家行事,作此一安排,不可移易。鄙人撰文决不敢标新立异,故作颠倒,但在史事领域,论述轻重主从,却须先谈神仙后谈房中。
关键词 神仙 标新立异 方技 文史知识
原文传递
兵书、数术、方技类目录的部类结合与量化分析
19
作者 吴程玉 《才智》 2014年第11期347-348,共2页
观察兵书、数术、方技类书籍在《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中目录的部类结合,再通过对兵书、数术、方技类书籍在古籍书目中的量化分析,看从六分法到四分法,书籍的分类方式、种类及数量的变化。
关键词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
原文传递
《北史》后《艺术传》的变动
20
作者 李倍雷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5期98-111,共14页
“二十六史”《艺术传》的撰述存在一个概念上的变动及内容的变化。《魏书》为《术艺传》,《晋书》至《北史》皆为《艺术传》,到了“新、旧唐书”及以后,概念发生变动,均为“方技(方伎)”,是为《方技传》或《方伎传》,直至《清史稿》才... “二十六史”《艺术传》的撰述存在一个概念上的变动及内容的变化。《魏书》为《术艺传》,《晋书》至《北史》皆为《艺术传》,到了“新、旧唐书”及以后,概念发生变动,均为“方技(方伎)”,是为《方技传》或《方伎传》,直至《清史稿》才恢复《艺术传》。看似《艺术传》出现了“断层”,但从各“列传”的“小序”和入传者的事项与内容分析,“二十六史”《艺术传》在历代的正史里延续的是祖述,《北史·艺术传》以后《方技传》或《方伎传》的内容,大致还是医术、方经、占卜、阴阳,兼有相术、巧思、画塑等类型,延续了《魏书·术艺传》《北史·艺术传》以来的类型谱系与脉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传》 《北史》 艺术 方技传》 《方伎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