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商报》副刊与1940年代港粤文艺运动 被引量:1
1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4-112,共9页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艺政策,随着《华商报》在港粤地区创办而得以复制和移植。《华商报》副刊的创办与编读活动,参与领导了港粤地区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吕剑和华嘉等副刊编辑人员,则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文艺活动,为华南... 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的文艺政策,随着《华商报》在港粤地区创办而得以复制和移植。《华商报》副刊的创办与编读活动,参与领导了港粤地区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发展,吕剑和华嘉等副刊编辑人员,则在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文艺活动,为华南地区文艺方言化、大众化的文艺思潮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集中编发方言化文学作品是《华商报》副刊中一个有特色的环节,构成了港粤文艺运动中的重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商报》 副刊编辑 港粤文艺运动 方言化写作
下载PDF
无言的坚守与有声的乡土——论50年代周立波的文学语言观念与实践
2
作者 颜同林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0-179,255,256,共12页
1950年代普通话写作的兴起与壮大成为新的人民文艺的潮流,对乡土小说创作则以语言纯洁为名,讲究语言的规范与有序,与曾经的群众语言作为最佳书写工具之观念有了显著的差异,其中对方言母语的压制较为明显。湘籍作家周立波坚持毛泽东在延... 1950年代普通话写作的兴起与壮大成为新的人民文艺的潮流,对乡土小说创作则以语言纯洁为名,讲究语言的规范与有序,与曾经的群众语言作为最佳书写工具之观念有了显著的差异,其中对方言母语的压制较为明显。湘籍作家周立波坚持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讲话"精神,从《暴风骤雨》到《山乡巨变》都是选择从农村题材入手,一以贯之地强调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在语言上认同群众语言,追求口语化、方言化,与普通话写作潮流并不一致。面对这一错位的文学语言观念与实践,评论界与工农兵读者发出了肯定与否定杂糅并呈的意见,不相上下。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认识195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在语言上的"一体化"进程富有启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立波 乡土题材 群众语言 方言化写作 普通话写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