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Transformer模型的人工智能肺癌方证结合预测系统构建
1
作者 杨蕴 裴朝翰 +1 位作者 崔骥 田建辉 《北京中医药》 2024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 基于Transformer模型构建人工智能肺癌方证结合预测系统。方法 选择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肿瘤科2005年10月19日—2021年4月28日门诊收治的肺癌患者5 994例(就诊8 011例次),使用Transfor... 目的 基于Transformer模型构建人工智能肺癌方证结合预测系统。方法 选择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医肿瘤科2005年10月19日—2021年4月28日门诊收治的肺癌患者5 994例(就诊8 011例次),使用Transformer模型构建并评价人工智能肺癌方证结合处方预测系统。结果 系统构建提取症状233个,药物350味。出现频次>2 000次的药物,模型的预测准确率77.5%,召回率84.4%,F1值80.8%;出现频次1 001~2 000次的药物,模型准确率66.6%,召回率57.4%,F1值为61.7%;出现频次501~1 000次的药物,模型准确率70.3%,召回率52.1%,F1值59.9%;出现频次201~500次的药物,模型准确率60.7%,召回率42.2%,F1值49.8%;出现频次<200次的药物,模型准确率58.5%,召回率23%,F1值33.2%。模型总体准确率73.7%,召回率68.3%,F1值70.9%,肿瘤临床专家评价平均分8.6分。模型参数提示,脉弦与应用百合具有相关性,化疗与脉弦有相关性,石上柏与石见穿运用有关联性。结论 基于Transformer模型构建的人工智能肺癌方证结合预测系统可以做到收集、分析、总结中医治疗规律的作用,其用药规律也体现了“扶正治癌”的治疗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人工智能 方证结合 预测系统 中医药
下载PDF
四物汤的方证结合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高月 马增春 +5 位作者 梁乾德 刘明 王宇光 谭洪玲 肖成荣 张伯礼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年第2期211-216,共6页
方证结合研究是中医理法与方药之间的桥梁,以经典补血方剂四物汤与血虚证的方证关系研究为例探讨方证结合研究的新模式。运用射线照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和综合放血法复制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血虚证的发生发展与外周血各血液成份改变、骨... 方证结合研究是中医理法与方药之间的桥梁,以经典补血方剂四物汤与血虚证的方证关系研究为例探讨方证结合研究的新模式。运用射线照射、环磷酰胺腹腔注射和综合放血法复制动物模型,研究发现血虚证的发生发展与外周血各血液成份改变、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动态变化、骨髓细胞凋亡、CD34+细胞的改变、细胞周期、造血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改变等密切相关。进而从全方、有效部分、有效成分3个化学层次和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4个药理水平,从方证到理法的逆向辨证探求方剂与证候间的内在联系,基本阐明了补血名方四物汤的药效物质基础,并重构了基于有效成分的新组方,首次发现了果糖和芍药苷的补血活性,研究体现了中医药方证结合研究的特色和优势,为方剂和证候学的结合研究提供了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虚证 四物汤 方证结合
下载PDF
试论中医方证结合研究的发展及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胡春萍 桂涛 +2 位作者 蔡雪婷 杨杰 曹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117-1118,1125,共3页
方证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疗特色,证、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反映了证-法-方-药之间的密切关系。该体系中方药与病证的关系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 方证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诊疗特色,证、法、方、药是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方以药成"反映了证-法-方-药之间的密切关系。该体系中方药与病证的关系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是方剂学中的逻辑基础,而且是中医学的重要命题。围绕中医方证关系的科学内涵及其关键问题的研究探索已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热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方证结合 方证相应
下载PDF
Evidence-based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What Has Change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4
作者 Charlie Changli Xue Anthony Lin Zhang +2 位作者 Brian H May Louise Pobjoy Iris Wenyu Zhou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0期2555-2567,共13页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treat a range of health conditions.This history has produced a wealth of classical literature,case studies and clinical research data detailing its use and effectiveness...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treat a range of health conditions.This history has produced a wealth of classical literature,case studies and clinical research data detailing its use and effectiveness.However,high-quality and conclusive evidence that meets modern requirements for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is lacking.This evidence gap limits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with contemporary medicine,which in turn limits global access and acceptance of Chinese medicine as a form of safe and effective health care.Over the past 20 years,researchers and organisations around the world,including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and United Nations,have worked to support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s,such as Chinese medicine,with conventional medicines to improve global health care.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hinese medicine studies published in the top four general medical journals(BMJ,JAMA,Lancet an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from February 2005 to February 2024 in the past 20 years to highlight th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evidence base.It also highlights key actions taken to promote evidence-based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including product and practitioner regulation,formalising education standards,and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s.Research conducted at the China-Australia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edicine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s of such a collaboration.Through development of its unique and inclusive‘whole-evidence’approach,plus clinical studies and systematic reviews,the Centre has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evidence base for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In addition,its high-impact papers and groundbreaking monographs have been cited in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al medicine guidelines.While progress has certainly been made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o build a stronger evidence base for clinical Chinese medicine,there is still a considerable gap that limits its integration with conventional medicine.Future funding and research are needed to continue this work and achieve to safe,effective and accessible traditional medicine as part of the WHO’s 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idence-based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ole-evidence approac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tegrative medicine China-Australia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entre for Chinese Medicine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本质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梅武轩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8年第7期1551-1553,共3页
通过对中医证本质研究现状的分析,引入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认为蛋白质组学方法在证本质研究中从认知上和技术上都是可行的,有独特的优势;并提出了方证结合、以方测证、以方验证等研究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证本质 方证结合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与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几点思考
6
作者 梅武轩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13期2103-2104,共2页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证本质 方证结合
下载PDF
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模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及生物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师菡 王阶 +2 位作者 李霁 熊兴江 何庆勇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42-2245,共4页
目的:采用RCT的方法,通过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方证次对应、常规西药3种治疗方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评价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与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关联性。方法:4个中心19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及痰瘀互阻两型,... 目的:采用RCT的方法,通过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方证次对应、常规西药3种治疗方式干预冠心病心绞痛,评价3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及与相关生物学指标的关联性。方法:4个中心198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例辨证为气虚血瘀及痰瘀互阻两型,每个证型各99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方证对应、方证次对应、常规医药组,治疗28d,分别观察疾病的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病人生活质量及生物学指标疗效。结果:方证对应组在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及对炎症因子、斑块因子、血栓因子方面优于方证次对应组及常规西药组(P<0.05)。结论:方证对应治疗不仅能够改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对生活质量也有改善作用,并从生物学基础方面诠释了病证结合方证对应的临床疗效优于方证次对应治疗及单纯西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证结合方证对应 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研究 生物学基础 疗效评价
原文传递
刘华为教授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水瘀证临床经验 被引量:7
8
作者 鱼麦侠 缑娇 刘莉君 《陕西中医》 2020年第7期960-962,共3页
目的:总结刘华为教授在五行气化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水瘀证的经验。方法:从刘华为教授对不同类型痰湿水瘀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五苓散病机及方义理解,方证结合临床运用以及典型病案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刘华为教... 目的:总结刘华为教授在五行气化理论思想指导下运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水瘀证的经验。方法:从刘华为教授对不同类型痰湿水瘀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五苓散病机及方义理解,方证结合临床运用以及典型病案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论:刘华为教授应用五苓散加减治疗痰湿水瘀证有其独具匠心,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苓散 痰湿水瘀证 临床经验 五行气化 病因病机 方证结合 刘华为
下载PDF
论张仲景明理辨证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峰伟 唐汝宁 《中医研究》 2017年第5期11-13,共3页
"经方"乃张仲景为使医道不坠,论述发广阐释《汤液经》,为使后者明理而著成。仲圣深谙医理,发皇古义,临证多尊古哲先贤之遗意,调兵遣方则宗师"汤液",给药参服则按五行生克、运气理术,合乎四时阴阳,从其上工之道。实... "经方"乃张仲景为使医道不坠,论述发广阐释《汤液经》,为使后者明理而著成。仲圣深谙医理,发皇古义,临证多尊古哲先贤之遗意,调兵遣方则宗师"汤液",给药参服则按五行生克、运气理术,合乎四时阴阳,从其上工之道。实属医圣,吾辈医者当效之习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方证结合 价值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方剂临床应用分析
10
作者 唐黎明 张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9期98-99,共2页
"方剂"俗称药方或处方,是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把辨证论治用"理法方药"四字来概括。辨病论证,要言药和,病证结合,抓住主证,方证相应,专方专药,直捣老巢,选好方子,灵活化裁,随证加减,众方合用... "方剂"俗称药方或处方,是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常把辨证论治用"理法方药"四字来概括。辨病论证,要言药和,病证结合,抓住主证,方证相应,专方专药,直捣老巢,选好方子,灵活化裁,随证加减,众方合用,法随其中。浑然一体,稍用药理,裹中参西。注意煎服方法,根据临床经验组织新方,为我所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剂 辨证论治 方证结合 随证加减 煎服方法新奇
下载PDF
《伤寒论》治疗胃病方证及临床应用
11
作者 刘峰 《健康之路》 2018年第10期330-331,共2页
《伤寒论》主张病证结合、治病求本,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下,以护胃保胃思想穿插其中,虚者实之,壅者通实降热,而正虚邪实者则需益正祛邪,寒湿夹杂者则需祛寒化湿、运脾和胃。《伤寒论》中方证六经病变及特点有关,且以少阳为气机转变枢纽、... 《伤寒论》主张病证结合、治病求本,在六经辨证的前提下,以护胃保胃思想穿插其中,虚者实之,壅者通实降热,而正虚邪实者则需益正祛邪,寒湿夹杂者则需祛寒化湿、运脾和胃。《伤寒论》中方证六经病变及特点有关,且以少阳为气机转变枢纽、经补中以扶正托邪,调节阴阳,但治后应饮食有节,避免食复。本文从脾胃学说、六经辨证、方证结合及临床应用方面入手,阐述《伤寒论》治疗胃病方证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胃病 方证结合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经方”溯源 被引量:39
12
作者 刘渡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9,共3页
解释“经方”的说法很多,见仁见智,难于统一。有的人认为“经方”者,乃经验之方也。也有的人认为“经方”乃是《伤寒论》方子的尊称。我认为研究“经方”,勿论继承与发扬,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历史源流和来龙去脉,抓住它的核心内容,... 解释“经方”的说法很多,见仁见智,难于统一。有的人认为“经方”者,乃经验之方也。也有的人认为“经方”乃是《伤寒论》方子的尊称。我认为研究“经方”,勿论继承与发扬,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历史源流和来龙去脉,抓住它的核心内容,才能做到事半而功倍。1什么是“经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溯源 方证结合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基于生物信息数据探究肾阴虚证病理机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彭菊琴 王攀 +4 位作者 杨扩 侯敏 高文静 杜阳 任钧国 《中医学报》 CAS 2021年第11期2435-2443,共9页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异病同证肾阴虚证靶点进行筛选与分析,探讨肾阴虚证病理机制。方法:从SymMap和HSDN数据库得到肾阴虚证中医症状靶点。DisGeNET、GeneCards、TTD、Drugbank数据库得到骨质疏松、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的疾病靶点,...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异病同证肾阴虚证靶点进行筛选与分析,探讨肾阴虚证病理机制。方法:从SymMap和HSDN数据库得到肾阴虚证中医症状靶点。DisGeNET、GeneCards、TTD、Drugbank数据库得到骨质疏松、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的疾病靶点,将3种疾病靶点分别与肾阴虚证症状靶点取交集,获得3类疾病-症状靶点。从TCMSP、ETCM、TCMID和BATMAN-TCM数据库检索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STITCH、Swiss Target Prediction、TCMSP数据库预测药物靶点。将3类疾病-症状靶点和六味地黄丸药物靶点分别导入PINA平台进行蛋白互作分析,通过对3类疾病-症状蛋白互作靶点取交集,获得肾阴虚病证结合靶点;通过对药物靶点与肾阴虚病证结合靶点取交集,获得方证结合靶点。然后分别对肾阴虚病证结合靶点和方证结合靶点分别进行关键模块分析,并对每一模块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对六味地黄丸成分进行文献挖掘,通过“以方测证”对肾阴虚证病理机制进行验证。结果:共获得病证结合靶点1061个,方证结合靶点882个,方证结合靶点占病证结合靶点的83.1%。方证结合靶点的模块分析获得的10个模块,均与病证结合靶点的模块分析获得的11个模块相同。方证结合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筛选出45条通路,主要聚焦于免疫功能相关(33.3%,15/45),癌症(17.8%,8/45)、传染性疾病(13.3%,6/45)、遗传信息处理(13.3%,6/45)等。文献挖掘发现六味地黄丸中共有34(14.1%)种成分已被证实具有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及免疫因子的作用。结论:肾阴虚证病理机制主要涉及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还可能包括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阴虚证 生物信息学 病证结合 方证结合 免疫 六味地黄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