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庭暴力受虐杀夫妇女的心理——对四川省某女子监狱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邢红枚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13-18,共6页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报告了他们个人和犯罪的基本情况;考察了他们在遭受家庭暴力初期、后期的不同心理以及杀害施暴人后的心理和服刑中的心理变化,对待犯罪行为、施暴人、自己家人和判决的态度;总...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报告了他们个人和犯罪的基本情况;考察了他们在遭受家庭暴力初期、后期的不同心理以及杀害施暴人后的心理和服刑中的心理变化,对待犯罪行为、施暴人、自己家人和判决的态度;总结出司法过程中应该关爱受虐杀夫妇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虐杀夫妇女 家庭暴力 施暴人 心理
下载PDF
受虐妇女杀夫的原因——对四川省某女子监狱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3
2
作者 邢红枚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5-70,共6页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分析总结出她们杀害被害人的原因包括经常遭受被害人的家庭暴力、受虐之后得不到亲人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支持等外部原因;以及文化水平较低、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知和不稳定情绪、... 通过对正在监狱服刑的受虐杀夫女犯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研究,分析总结出她们杀害被害人的原因包括经常遭受被害人的家庭暴力、受虐之后得不到亲人和社会组织的有效支持等外部原因;以及文化水平较低、对家庭暴力的错误认知和不稳定情绪、法制观念淡漠等受虐杀夫妇女自身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虐妇女 杀夫 家庭暴力 施暴人 原因
下载PDF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及其法律规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梅 《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年第3期78-82,共5页
家庭暴力犯罪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复杂,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社会问题。遗憾的是,我国不仅缺乏规制家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而且现有的诸如《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 家庭暴力犯罪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复杂,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社会问题。遗憾的是,我国不仅缺乏规制家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而且现有的诸如《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这些相关法律条款对家庭暴力犯罪规定得也比较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无法为反家庭暴力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因此,应当制定打击、防范家庭暴力犯罪的综合性法律——《家庭暴力防治法》,设立"家庭暴力罪",规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采取优势证据原则,引进外国的保护令制度,切实加强对处于暴力威胁状态下的妇女的保护,实施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使对受暴妇女的救济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施暴人 受暴人 法律规制
下载PDF
家庭暴力受害人的被害性
4
作者 李梅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115-117,共3页
单纯惩罚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家庭暴力更加严重。因此,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家庭暴力受害妇女的被害性,指出受暴妇女自身存在的阻碍家庭暴力解决的被害性因素,分析施暴人与受暴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此减少施暴人实施... 单纯惩罚家庭暴力的实施者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家庭暴力更加严重。因此,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家庭暴力受害妇女的被害性,指出受暴妇女自身存在的阻碍家庭暴力解决的被害性因素,分析施暴人与受暴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以此减少施暴人实施暴力行为可资利用的条件,比单纯地惩罚家庭暴力的实施者更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受暴人 施暴人 被害性
下载PDF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及其法律规制
5
作者 董士昙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20-124,共5页
家庭暴力犯罪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复杂、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社会问题。遗憾的是,我国不仅缺乏规制家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而且现有的诸如《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处... 家庭暴力犯罪是我国社会所面临的最普遍、最复杂、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社会问题。遗憾的是,我国不仅缺乏规制家庭暴力犯罪的专门立法,而且现有的诸如《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刑法》、《治安处罚法》等这些相关法律条款对家庭暴力犯罪规定得也比较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无法为反家庭暴力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从而使得家庭暴力犯罪始终处于"超越我们的控制"状态之外。因此,应当制定打击、防范家庭暴力犯罪的综合性法律——《家庭暴力防治法》:设立"家庭暴力罪";规定罪责刑相适应的家庭暴力犯罪的法定刑;采取优势证据原则;引进外国的保护令制度,切实加强对处于暴力威胁状态下的妇女的保护;实施夫妻财产共有关系强制中止制度,使对受暴妇女的救济落到实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施暴人 受暴人 法律规制
下载PDF
我国家庭暴力犯罪的特征及其对策
6
作者 李梅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32-34,共3页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复杂和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所具有的普遍性、隐蔽性、逆变性、举证难、处理难等特征,决定了消除家庭暴力,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特别关注"战略,将性别问题纳入决策... 家庭暴力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最复杂和冲突最激烈,同时也是最为隐蔽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它所具有的普遍性、隐蔽性、逆变性、举证难、处理难等特征,决定了消除家庭暴力,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特别关注"战略,将性别问题纳入决策主流;创设以政府为主导、多机构参与的反家庭暴力综合机制;深化"女性素质工程",努力提高妇女自身的素质;加快我国《家庭暴力防治法》的立法进程,为规制家庭暴力、切实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社会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暴力 施暴人 受暴妇女
下载PDF
法博答疑
7
《当代检察官》 2016年第1期64-64,共1页
问:将施暴人刺死应当如何定性和处罚?典型案例:2015年3月2日晚10时,刘某和肖某各自驾驶车辆沿同一道路行使。肖某因嫌刘某车速较慢,在一转弯路口超车并将刘某的车别停。肖某下车后,将不明真相的刘某拖拽出驾驶室并持续对其头部、... 问:将施暴人刺死应当如何定性和处罚?典型案例:2015年3月2日晚10时,刘某和肖某各自驾驶车辆沿同一道路行使。肖某因嫌刘某车速较慢,在一转弯路口超车并将刘某的车别停。肖某下车后,将不明真相的刘某拖拽出驾驶室并持续对其头部、胸部实施暴打约十几分钟。刘某以为肖某要对自己实施抢劫,在与肖某撕扯时,顺手从自己车内取出一匕首,将肖某刺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案例 施暴人 驾驶室 处罚 应当 抢劫
原文传递
一场迟到20年的追问
8
作者 丁晨 《中国民族教育》 2018年第5期9-9,共1页
当侵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该感到羞耻的不是受害者,而是施暴人清明节,距北大中文系95级女生高岩过世20年后,她的好友李悠悠在网上发表文章,实名检举教师沈阳曾性侵高岩,并污蔑其患有精神病,给对方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直接导致了时年21岁的... 当侵害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该感到羞耻的不是受害者,而是施暴人清明节,距北大中文系95级女生高岩过世20年后,她的好友李悠悠在网上发表文章,实名检举教师沈阳曾性侵高岩,并污蔑其患有精神病,给对方身心造成巨大伤害,直接导致了时年21岁的高岩自杀身亡。高岩的同学陆续发起的追问,成了投入沉寂20年平静湖面的石子,一时间网络上激起轩然大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问 迟到 受害者 清明节 施暴人 中文系 精神病 羞耻
原文传递
家暴受害人以暴制暴案件的特点
9
作者 陈敏 《中国审判》 2015年第7期58-59,共2页
婚恋关系中发生的暴力(婚恋暴力)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大多是因为其中—方长期对另—方实施控制型暴力引发。按性质可分为施暴人长期殴打受害人并最终致死受害人和施暴人长期殴打受害人致受害人以暴制暴杀死原加害人两类。前一类案件... 婚恋关系中发生的暴力(婚恋暴力)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大多是因为其中—方长期对另—方实施控制型暴力引发。按性质可分为施暴人长期殴打受害人并最终致死受害人和施暴人长期殴打受害人致受害人以暴制暴杀死原加害人两类。前一类案件的被告人主要是男性,后一类案件的被告人主要是女性。本文简要谈谈后一类案件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杀人案件 以暴制暴 受害人 婚恋关系 施暴人 被告人 暴力 加害人
原文传递
兽父向女索赡养费,诉求为何被驳回?
10
《人民之友》 2020年第11期41-41,共1页
案例90岁的林淮(化名)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女林萍(化名)承担每月3000元的赡养费。林萍陈述自其12岁到21岁,一直遭受生父性侵奸污。其时,其母、两个哥哥均在世,但无人帮助她。林萍认为,自己被生父施暴9年(生父曾判刑10年)... 案例90岁的林淮(化名)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其女林萍(化名)承担每月3000元的赡养费。林萍陈述自其12岁到21岁,一直遭受生父性侵奸污。其时,其母、两个哥哥均在世,但无人帮助她。林萍认为,自己被生父施暴9年(生父曾判刑10年),至今年逾六十仍孑然一身、穷困潦倒,却要赡养施暴人并承担高额赡养费,这是对自己的二次伤害。因此,拒绝给付林淮赡养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萍 上海市长宁区 性侵 驳回 施暴人 赡养费 二次伤害 人民法院
原文传递
法律不会对犯罪或犯错的“熊孩子”放任自流
11
作者 史洪举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20年第8期26-26,共1页
8月8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该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专门学校和专门教育的法律定位,不再使用"收容教养"概念,将有关措施纳入专门教育。近年来,未成年人霸凌或恶性违法... 8月8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订草案二审稿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该草案进一步明确了专门学校和专门教育的法律定位,不再使用"收容教养"概念,将有关措施纳入专门教育。近年来,未成年人霸凌或恶性违法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其中有不少案件,由于施暴人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不予刑事处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责任年龄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刑事处罚 修订草案 收容教养 施暴人 法律定位 未成年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