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精子发生及超微结构观察
1
作者 吴韬 潘英 +4 位作者 刘一鸣 连昌朋 徐炳杰 王超奇 杨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9-80,共12页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文章采用组织切片、扫描及透射电镜技术对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周年发育、精子发生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精巢发育周期为1年,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繁殖盛期为12月至翌年4月,每期5%~10%个体精巢发育略滞后。精子发生可划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态期。雄性生殖细胞的发育可划分为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成熟精子期。施氏獭蛤精子属于鞭毛型,全长(39.76±0.50)μm。精子头部由近椭圆形的顶体和精核组成,顶体底部与精核相连处凹陷形成亚顶体腔,精核顶部形成核前窝,精核底部形成核后窝,细胞核内电子密度均匀,核中部存在间隙。中心粒复合体周围有4个线粒体围绕组成精子中部,线粒体近圆形,内嵴明显。质膜包裹轴丝形成精子尾部,尾部横切面可明显观察到“9+2”双联体微管结构。此外,施氏獭蛤存在A、B两种不同类型的精原细胞,A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不明显, B型精原细胞核内核仁明显, B型精原细胞存在于增殖期和生长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精巢发育 精子发生 超微结构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滩涂施氏獭蛤中培及养成期养殖密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超奇 徐炳杰 +3 位作者 吴韬 杨凌 刘一鸣 潘英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5-115,共11页
为探索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高效的中间培育模式及合理养殖密度,于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海区滩涂,以相同密度梯度采用箱式和筐式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中间培育,中培结束后以筐式养殖进行养... 为探索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高效的中间培育模式及合理养殖密度,于2021年2月—2022年4月在广西北部湾海域——北海、钦州和防城港海区滩涂,以相同密度梯度采用箱式和筐式两种养殖模式进行中间培育,中培结束后以筐式养殖进行养成实验,对比各阶段施氏獭蛤的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结果表明:中培期北海和防城港海区箱式养殖模式比筐式养殖模式表现更佳,而钦州海区筐式养殖模式表现更佳;北海海区适宜养殖密度为1500粒·箱^(−1),防城港海区为1000粒·箱^(−1),钦州海区为500粒·筐^(−1)。养成期北海适宜养殖密度为40粒·筐^(−1),钦州和防城港海区结束养成时成活率为0。3个养殖海区的环境因子调查结果表明:北海海区的水温、滩温、盐度、pH和溶解氧(DO)变化最小,水质环境最稳定,钦州、防城港海区的水质环境变化较大且较不稳定;北海滩涂的底质粒径以粗砂和中砂为主,防城港滩涂以中砂和细砂为主,钦州滩涂以细砂为主。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藻属种类和数量由大到小均为北海>防城港>钦州。研究表明,施氏獭蛤海区中培适宜以箱式养殖模式在北海和防城港海区进行,适宜在北海进行海区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养殖密度 筐式养殖 箱式养殖 生长 成活率 北部湾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卵子和卵黄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吴韬 潘英 +4 位作者 连昌朋 刘一鸣 徐炳杰 王超奇 杨凌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7-149,共13页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卵子和卵黄发生,采用组织切片分析卵巢周年变化,并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雌性生殖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周期为一年,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性腺饱满,为繁殖盛... 为探究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卵子和卵黄发生,采用组织切片分析卵巢周年变化,并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雌性生殖细胞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卵巢发育周期为一年,每年12月至翌年4月性腺饱满,为繁殖盛期,产卵高峰期略滞后于性腺成熟期,每期5%~15%个体发育滞后于群体。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逐渐脱离滤泡壁,进入滤泡腔。卵子发育过程中,卵径由6.9~8.3μm变大至70.0~74.9μm,细胞质内细胞器数量增加,出现卵黄粒,自噬泡吞噬脂滴和线粒体。卵黄发生期间,核仁经染色后分为两部分,颜色深浅不一,核质间出现物质交换,卵母细胞质膜内出现多泡小体,在靠近卵周隙处形成微吞饮泡,分别从卵周隙和滤泡吸收外源性卵黄物质。此外,本实验还观察到施氏獭蛤存在滤泡混合型和滤泡共存型雌雄同体,性转换方向表现为雌性向雄性转换。本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的人工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卵巢发育 卵子发生 卵子发育 超微结构 雌雄同体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海域不同月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韬 徐炳杰 +5 位作者 刘一鸣 连昌朋 王超奇 李胜永 杨凌 潘英 《水产研究》 2023年第1期37-46,共10页
为确定不同月龄施氏獭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施氏獭蛤3月龄(13.83 ± 4.25 mm)、6月龄(33.21 ± 4.53 mm)各200个样本和24月龄(94.17 ± 8.50 mm) 98个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对体质量的影响... 为确定不同月龄施氏獭蛤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随机选取施氏獭蛤3月龄(13.83 ± 4.25 mm)、6月龄(33.21 ± 4.53 mm)各200个样本和24月龄(94.17 ± 8.50 mm) 98个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对体质量的影响。使用偏相关性检验和方差膨胀系数排除对体质量影响不显著的性状和存在多元共线性的性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构建施氏獭蛤3月龄、6月龄和24月龄体质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除24月龄贝壳高外,各月龄贝表型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体质量。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壳长对3月龄稚贝和24月龄贝体质量影响最大,壳宽对6月龄贝体质量影响最大,各月龄贝的总决定系数(R2)均大于0.85。不同月龄施氏獭蛤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如下,3月龄贝:W3 = −0.744 + 0.027SH,R2 = 0.916;6月龄贝:W6 = −9.217 + 0.185SL + 0.128SH + 0.535SW,R2 = 0.853;24月龄贝:W24 = −212.727 + 1.872SL + 2.748SW,R2 = 0.850。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不同月龄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影响不同,以施氏獭蛤体质量为选育目标时,3月龄贝应以壳高为选择性状,6月龄贝以壳宽为主选择性状同时兼顾壳高,24月龄贝以壳长为主选择性状,壳宽为辅助选择性状。研究结果为广西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苗种培育和亲贝挑选提供了基础的资料。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ological traits and body weight in different months of age, we randomly selected 200 samples at 3 months (13.83 ± 4.25 mm), 200 samples at 6 months (33.21 ± 4.53 mm) and 98 samples at 24 months (94.17 ± 8.50 mm)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path analysis on body weight. Partial correlation test and variance expansion coefficient were used to exclude the characters with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body weight and the characters with multiple collinearity.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of the body weight of L. sieboldii at 3 months, 6 months and 24 months were constructed by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of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henotypic traits of seashells at each month old had significant or extreme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body weight except the height of seashells at 24 months old. The results of path analysis showed that shell length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body weight of 3-month-old juveniles and 24-month-old juveniles, while shell width had the greatest effect on the body weight of 6-month-old juveniles. The total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of each month was greater than 0.85.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on body weight of L. sieboldii at different months of age was as follows: W3 = −0.744 + 0.027SH, R2 = 0.916;6-month-old shellfish: W6 = −9.217 + 0.185SL + 0.128SH + 0.535SW, R2 = 0.853;24-month-old shellfish: W24 = −212.727 + 1.872SL + 2.748SW, R2 = 0.850. Guangxi beibu gulf L. sieboldii different months each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influence on body quality is different, L. sieboldii body quality breeding goal, Shell height should be selected for 3-month-old shellfish. Shell width was the main selection trait of 6 month old shellfish, while shell height was also considered. Shell length was the main selection trait and shell width was the auxiliary selection trait in 24-month-old shellfish. The results provided basic data for the breeding and selection of parental shells in Beibu Gulf of Guangx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下载PDF
广西和广东地区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斌 何俊锋 +5 位作者 区小玲 苏翔驹 潘英 罗福广 郑惠芳 覃志彪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14-421,共8页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RAPD 遗传多样性 形态差异
下载PDF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性腺发育和生殖周期的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曹伏君 刘永 +2 位作者 张春芳 罗杰 刘志刚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6-982,共7页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和繁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氏獭蛤的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雄性生殖细胞发生经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等时期,精原细胞具有A型和B型两种类型。施氏獭蛤卵子的发生可分为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成熟期。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流沙港海区施氏獭蛤性腺指数峰值出现在1月,为3.47%;该贝的繁殖期为10月—次年4月,繁殖期水温为16.2—26.5℃。雌、雄性腺发育基本同步,雄性发育略快,雌雄比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性腺发育 生殖周期
下载PDF
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发育及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永 余祥勇 +1 位作者 梁飞龙 毛勇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17-21,共5页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 进行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的人工育苗、幼虫发育及行为观察实验。结果显示:在施氏獭蛤幼虫发育过程中,壳顶后期幼虫只有鳃丝及足出现,而没有眼点出现,发达的足和鳃丝是幼虫变态的标志;幼虫变态期明显的分为3~5d的爬行期和3~5d的附着期;爬行期幼虫有单条水管形成,附着期幼虫只有一条分叉的足丝,水管为单管型;底栖稚贝期开始形成两条水管,底栖稚贝早期的幼虫不具备潜沙能力,只进行爬行活动,随着水管的快速发育,幼虫逐渐具备潜沙能力,幼虫壳长达2500μm、水管长达6000μm以上时,最终具备和成体一样的完全潜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幼虫发育 幼虫行为
下载PDF
施氏獭蛤壳体表型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邹杰 彭慧婧 +2 位作者 张守都 张悦 杨家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3-578,共6页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 为研究施氏獭蛤选育群体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随机选取经2代群体繁育的20月龄、养殖在水深5~7 m的泥沙质潮下带滩涂中的施氏獭蛤150个,测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壳质量(x4)、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表型性状,进行相关的通径分析。试验结果显示,施氏獭蛤表型性状参数中,壳质量变异系数最高,性状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同软体质量和壳质量相关性均达0.85以上;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壳质量对施氏獭蛤体质量和软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对体质量通径系数达到0.657,高出壳长0.369,对软体质量的影响程度下降,通径系数为0.436,高出壳长0.086,壳质量的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体质量(y1)和软体质量(y2)与壳长(x1)、壳质量(x4)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14.769+0.613x1+2.002x4(r2=0.806),y2=-0.980+0.281x1+0.500x4(r2=0.549),r2<0.850表明存在对体质量性状影响较大的其他因素。以上结果为施氏獭蛤性状选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选育群体 壳体 体质量 相关性 通径分析
下载PDF
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建立及生长与存活性状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彭慧婧 张守都 +1 位作者 郑德斌 邹杰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2-138,共7页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 本研究以经2代家系选育的速生长系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为亲本,通过巢式平衡设计构建了30个全同胞家系,以未经选育个体的同期子代作为对照,分析各家系及对照组不同阶段生长和存活差异。实验结果显示,3月、9月和15月龄的施氏獭蛤全同胞家系生长性状均高于对照组(P<0.05),3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33%~9.33%、0.83%~15.83%和0.74%~25.19%,9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1.83%~10.46%、3.95%~12.45%和6.01%~20.60%,15月龄的家系壳长、壳高和体质量分别相对提高2.45%~25.62%、2.62%~15.01%和7.00%~28.73%,15月龄累积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生长量前3家系均值分别比家系平均提高9.38%、5.07%、9.34%;幼体期(1 d^30 d)、培育期(30 d^90 d)和养成期(90 d^450 d)各家系的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5.61%、2.45%、2.08%,累积存活率均值低于对照组9.08%,但存活率排名前三的家系均值要高于对照组22.52%;根据全同胞家系生长和存活数据比较,家系A5、A12、A15于不同时期均表现出稳定优异的生长性状,家系A8、A15、A14于不同阶段均具有稳定的存活性状。以上结果表明,经选育施氏獭蛤家系的生长性状具有明显优势,其中,兼具有高生长和存活性状的家系A15可优先作为良种培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选育 全同胞家系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施氏獭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刘永 梁飞龙 +1 位作者 毛勇 余祥勇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98-101,共4页
关键词 施氏獭蛤 人工育苗
下载PDF
施氏獭蛤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刘超 郭景兰 +2 位作者 彭张明 黄佳 刘志刚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9-173,共5页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 针对南方沿海夏季高温对贝类种苗存活的影响,研究了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自然群体人工繁育的稚贝对高温和干露的耐受性,以期为高温期稚贝培育和运输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施氏獭蛤稚贝的成活率在水温30~35℃时,存在显著的温度效应,随温度升高,稚贝存活率快速下降,组间差异显著(P〈0.05),高温敏感起始点为31℃,高起始致死温度为31.87℃,温度为33、34、35℃时,100%致死的时间分别为6d、4d和2d,7d后,稚贝不再死亡;(2)无沙干露组各温度维持100%存活的最长时间分别为20℃组18h,30℃组9h,10℃组6h,有沙干露组只有20℃组在15h内可维持100%存活,30℃组和10℃组在6h内已出现死亡。研究结果表明,无沙干露和20℃较适合稚贝的长途干露运输。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养殖海域的选取、稚贝的长途运输提供科学依据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稚贝 高起始致死温度 干露
下载PDF
施氏獭蛤的生态观察 被引量:15
12
作者 蔡英亚 劳赞 陈东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9-42,共4页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 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 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 ℃,盐度11.50~33...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属暖水性贝类,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区,在我国东海和南海都有.据在广西和海南沿海的调查,它生活在潮下带至水深78 m的沙或沙泥底质中.营埋栖生活,深度达21 cm.生活海区的水温为8~32 ℃,盐度11.50~33.00,pH值8.2~8.4,透明度4~7 m.食物以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繁殖期在5~9月.其肉供食用,是较珍贵的食品,可以发展人工增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生态习性 形态特征 分布 生活环境
下载PDF
不同盐度对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超 彭张明 +1 位作者 黄佳 刘志刚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69,共5页
为提高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育苗成活率,作者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对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的临界存活盐度为22.84~33.12、适宜存活盐度为24.54~31... 为提高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育苗成活率,作者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海水盐度对北部湾海域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的临界存活盐度为22.84~33.12、适宜存活盐度为24.54~31.54、较适宜存活盐度为25.83~30.17、最适宜存活盐度为26.8~29.4;临界生长盐度为~35.67、适宜生长盐度为22.51~31.66、较适宜生长盐度为27.51~31.37、最适宜生长盐度为29.4;综合盐度对存活率和生长率的影响,施氏獭蛤浮游期幼虫最佳的培育盐度为29.4。研究结果为施氏獭蛤育苗场的选址及人工育苗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浮游期幼虫 盐度 生长 存活
下载PDF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与海区养殖试验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春芳 刘永 《水产养殖》 CAS 2010年第5期5-8,共4页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和海区养养殖试验在雷州市覃斗镇英岭村海区进行,结果显示:经过35d的中间培育,稚贝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23.1、11.2、6.2mm,平均重量1.8g,成活率达53%。经过一年的海区养殖试验,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 施氏獭蛤稚贝中间培育和海区养养殖试验在雷州市覃斗镇英岭村海区进行,结果显示:经过35d的中间培育,稚贝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23.1、11.2、6.2mm,平均重量1.8g,成活率达53%。经过一年的海区养殖试验,壳长、壳高、壳厚平均值分别为68.2mm、33.5mm、19.3mm,体重达40g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中间培育 海区养殖
下载PDF
施氏獭蛤融合卵裂及其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焦宗垚 刘永 张春芳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08-414,共7页
对施氏獭蛤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与其他双壳类相似,施氏獭蛤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2)在卵裂阶段,施氏獭蛤的卵裂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施氏獭蛤卵子发育到第一次成熟... 对施氏獭蛤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与其他双壳类相似,施氏獭蛤胚胎发育过程可以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2)在卵裂阶段,施氏獭蛤的卵裂方式完全不同于其他动物:施氏獭蛤卵子发育到第一次成熟分裂前期(胚泡破裂前)即有受精能力,但卵子受精后未观察到极体排出的现象,而是有多核受精卵产生;在以后的卵裂过程中,受精卵没有进行其他动物的经裂或纬裂,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复杂的分裂方式——融合卵裂进行卵裂,即:二细胞、四细胞、八细胞进行下一次卵裂之前,细胞核逐渐消失,分裂球逐渐融合成一个细胞,一段时间后在细胞中央逐渐出现数量加倍的细胞核,细胞核逐渐向外周移动,最后一次性地分裂出数量加倍的分裂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胚胎发育 融合卵裂
下载PDF
施氏獭蛤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斌 栗志民 +2 位作者 刘志刚 刘付少梅 冯小龙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35-42,共8页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 人工育苗 促熟培育 投饵技术 附着基
下载PDF
施氏獭蛤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被引量:8
17
作者 邹杰 张守都 +1 位作者 彭慧婧 郑德斌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9-105,共7页
以2代选育群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构建21个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全同胞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30日龄和80日龄施氏獭蛤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施氏獭蛤早期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较壳高快,性状间遗传... 以2代选育群体为亲本、采用巢式设计构建21个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全同胞家系,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对30日龄和80日龄施氏獭蛤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施氏獭蛤早期发育过程中壳长生长速度较壳高快,性状间遗传相关系数范围为0.96~0.98,表型相关系数范围为0.77~0.96,均呈正相关,80日龄施氏獭蛤壳长、壳高与体质量间表型相关系数较高;30日龄的壳长和壳高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31±0.02和0.25±0.01,80日龄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质量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5±0.27、0.27±0.20、0.06±0.04和0.25±0.19,壳宽性状遗传力为低遗传力,其余性状遗传力均属中等遗传力;不同性状个体育种值的前10家系相同率为70%~90%,基于育种值选择比基于表型值选择效率提高13%~30%(10%留种率)。研究表明:施氏獭蛤早期对体质量性状进行选择时可参考壳长、壳高性状,早期利用壳长、壳高和体质量性状进行选择时遗传进度高,利用个体育种值进行选择具有更高的优势。研究结果将为施氏獭蛤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全同胞家系 生长性状 遗传参数 育种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