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灸温度对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
1
作者 吴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10-12,共3页
观察40°、50°、60°施灸温度对于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1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入组,均以胃癌根治术治疗,根据系统随机分组法划分为4个组,其中作为对照的9例患者... 观察40°、50°、60°施灸温度对于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于2021年3月1日-2023年3月1日收治的胃癌患者30例入组,均以胃癌根治术治疗,根据系统随机分组法划分为4个组,其中作为对照的9例患者均给予营养治疗及常规护理命名为对照组,剩余3组均应用多功能艾灸治疗仪辅助治疗,根据施灸时温度不同分组,以A组命名者7例,局部灸治温度为40℃;以B组命名者7例,局部灸治温度为50℃;以C组命名者7例,局部灸治温度为60℃;三组艾灸时间为30min,每日2次;记录4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经口进食时间;检测血清胃肠激素GAS与MOT水平,统计4组患者腹泻、腹胀、呕吐等症状发生率及肠内营养完成率。结果 相比于对照组,A、B、C组的各项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更短(P<0.05),而A、B、C组的各项恢复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A、B、C组的GAS与MOT水平有统计意义(P<0.05),而A、B、C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A、B、C组的腹泻、呕吐、腹胀发生率均降低(P<0.05);三组腹泻率、呕吐与腹胀发生率比较则无统计差异(P>0.05);4组的肠内营养完成率比较,C组的肠内营养完成率相对较高,但与其他三组的完成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胃癌患者术后开展艾灸辅助治疗时可提升患者的肠内营养耐受度,有助于胃肠道功能恢复,但是艾灸温度不同对于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则无明显差异,在实际艾灸治疗时可根据患者耐受性选择施灸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手术 早期肠内营养 耐受性 施灸温度
下载PDF
不同温度灸法的退热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2
2
作者 董新民 董泉声 +1 位作者 张晓琼 朱漓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9-154,共6页
目的:探索灸法退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为"热证可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8只,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B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C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 目的:探索灸法退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为"热证可灸"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新西兰兔18只,分为A组(静脉注射内毒素造模)、B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0℃灸)、C组(注射内毒素后行48℃灸),每组6只。实验在动物肌肉松弛、行人工呼吸条件下进行。采用聚光灸恒温刺激"至阳"穴,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观察3组处理对热敏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与结论:灸法对热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经元活动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因而取得退热的疗效,灸法的这种有效作用是通过刺激穴位的多觉型感受器产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证 施灸温度 多觉型感受器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热敏神经元
原文传递
施灸部位皮肤温度测定法的探讨
3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对艾炷燃烧温度和施灸时的皮肤温度进行观察、比较,以寻求简单而正确地进行施灸部位皮肤温度检测的方法。 方法:分别用直径50、100、200、320μm的热电偶测定艾柱的燃烧温度。
关键词 施灸部位皮肤温度测定法 艾柱 热电偶
原文传递
关于灸材和灸温的思考 被引量:30
4
作者 朱兵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67,共5页
对热灸疗法国内外的早期运用、灸材的选择作系统的评述,认为灸疗发挥效应的主要因素取决于施灸温度和施灸面积,而灸材不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 灸效 灸材 施灸温度 施灸面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