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施药模式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3 位作者 吴春 马孝玲 黄钢 吴元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7-162,共6页
为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2008-2010年在成都平原开展了不同施药模式(CK: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清水;T1: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菌剂防治病害;T2: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虫剂防治虫害;T3: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 为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控技术,2008-2010年在成都平原开展了不同施药模式(CK: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清水;T1: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菌剂防治病害;T2: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喷施杀虫剂防治虫害;T3:在孕穗期和开花期分别喷施杀菌剂和杀虫剂防治病虫害;T4:在开花期一次性混合喷施杀虫剂和杀菌剂防治病虫害)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病虫害、产量、品质及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1)多数测试指标存在显著的年度效应,锈病病株率、白粉病病株率、降落值和多数RVA参数存在显著的年度与处理互作效应;(2)对照处理病虫害发生较重,单独喷施杀虫剂或杀菌剂均不能有效防控病虫危害,分次或混合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对病虫害的综合防控效果明显好于单独喷施;(3)施药处理较对照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产量增加6.9%~11.8%,纯收益增加4.3%~8.7%,以杀虫剂和杀菌剂分次喷施处理增幅最大;(4)施药处理对不同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施药有降低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趋势,但都明显提高了降落值和RVA参数值。施药处理均未检出农药残留限值。综合产量、品质和效益,在选择抗病品种的基础上,于开花期实施多类药剂混合喷施不失为小麦节本高效的病虫防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施药模式 产量 品质 效益
下载PDF
不同作业方式和施药模式下杀虫剂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3
2
作者 魏琪 万品俊 +3 位作者 何佳春 赖凤香 王渭霞 傅强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83-492,共10页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利用率高但防治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后药液在水稻植株上的农药沉积率,选择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和毒死蜱4种杀虫剂分别对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进行不...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施药沉积利用率高但防治效果不稳定的问题,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保无人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喷施后药液在水稻植株上的农药沉积率,选择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和毒死蜱4种杀虫剂分别对分蘖期和拔节期水稻进行不同施药模式的室内喷施试验,以模拟分析水稻非靶标部位的农药沉积对褐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喷施后水稻中上部的农药沉积率为34.83%,显著高于背负式喷雾器的农药沉积率(15.30%),但药后7 d的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61.4%和64.4%,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烯啶虫胺、呋虫胺和吡蚜酮3种内吸性杀虫剂室内模拟喷施后1 d和4 d均为直接喷施处理的水稻基部农药含量最高,且该处理药后1、4和7 d的校正死亡率最高,分别为23.33%~70.00%、46.67%~80.42%和70.00%~87.50%;其次为遮挡茎部喷施处理,而水中加药和叶片受药处理的防治效果最差。对于兼有触杀和熏蒸毒性的有机磷类杀虫剂毒死蜱,水中加药处理和直接喷施处理药后1、2和4 d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8.33%以上,显著高于其他2种处理。表明不同杀虫剂的吸收传导特性不同,这直接影响其能否到达水稻基部,进而影响其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植保无人机 杀虫剂 沉积率 施药模式 防治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