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11例及其多模影像特征
1
作者 杨婷婷 赵玥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73-1577,共5页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 目的:观察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02/2022-02于我院经多模式影像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11例11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结果:眼底检查显示11眼中,6眼为单侧、孤立病灶且直径≥150μm,5眼为多个病灶(2~4个)且病灶直径<150μm;7眼伴视网膜水肿和/或硬性渗出。所有病灶FFA检查均显示为中心凹旁独立的类圆形高荧光病灶,晚期荧光增强无渗漏,伴水肿时晚期可见周围毛细血管扩张渗漏。OCTA检查示浅层及深层毛细血管层可见中心凹旁小团状高反射呈动脉瘤样扩张,病灶周围毛细血管稀疏,对应B扫描断层图(B-scan)可见病灶内部血流信号丰富。4眼伴黄斑水肿者行玻璃体腔内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治疗,随访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PEVA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PEVAC对抗VEGF治疗应答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视网膜疾病/诊断 多模式影像检查
下载PDF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被引量:1
2
作者 惠延年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417-1418,共2页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指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成像显示在旁中心凹视网膜表层或深层毛细血管网出现的大而孤立的动脉瘤样病灶,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新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不伴有视网膜血管病变,但可合并近视或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若合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时,被称为PEVAC样病变。疾病早期无渗出,后期可有视网膜内渗出引起视物变形或视力下降。一些病例长期随访病灶无变化或自发消散。可能需要与3型视网膜新生血管(RAP)和Ⅰ型MacTel鉴别。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疗法无效。有用微脉冲激光等治疗改善的个案。推测此病与视网膜微血管周细胞变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旁中心凹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动脉瘤 相干光断层扫描
下载PDF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多模式影像特征
3
作者 段红涛 李莹 +4 位作者 解士勇 李立 丛春霞 王健 韩梅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94-400,共7页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6例6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女性,单眼发病;年龄(61.1±9.3)岁。均主诉单眼视力突然无痛性下降伴视物变形。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同时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4只眼。6只眼中,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3只眼;微脉冲激光光凝和(或)局部热激光光凝治疗5只眼;光动力疗法治疗1只眼。治疗后失访1例,其余5例患者随访时间(9.2±7.4)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临床表现、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BCVA0.1~0.5。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灶,其周围伴细小出血及硬性渗出,其中可见相邻2个孤立血管瘤样病灶2只眼。FFA、ICGA检查,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FFA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ICGA晚期无明显荧光素渗漏,可伴有冲刷现象。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431±76)μm。OCTA检查,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其在深层毛细血管丛(DCP)也可观察到,但血流信号强度较SCP稍弱;仅DCP可见血流信号2只眼;SCP、DCP均可见相近强度的血流信号2只眼。治疗后,4只眼出血基本吸收,硬性渗出部分消退,CMT降低,中心凹神经上皮层间囊腔减小,血管瘤样病灶范围缩小,BCVA提高;1只眼黄斑区囊腔减小、硬性渗出部分吸收,后因血压波动复发。末次随访时,BCVA为0.2~1.0。结论PEVAC多单眼发病;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卵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多模式影像特征 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及多模影像学特点分析
4
作者 莫宾 杨晓晗 +3 位作者 纪海霞 焦璇 周海英 刘武 《眼科》 CAS 2023年第1期49-54,共6页
目的分析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临床特点及多模影像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PEVAC患者14例(14眼)。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彩色眼底像、FFA及OCTA的影像学特点;OCT... 目的分析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的临床特点及多模影像学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1-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PEVAC患者14例(14眼)。方法回顾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指标彩色眼底像、FFA及OCTA的影像学特点;OCTA中不同部位包括中心凹处、中心凹旁、旁中心、2 mm直径范围的血流密度。结果14例(14眼)中女性9例,平均年龄(63.21±6.69)岁。均为单眼发病。有糖尿病病史者2例,高血压病史者4例。彩色眼底照相可见7例红色点状病灶,9例黄白色硬性渗出,5例黄色点状病灶,1例伴有少许出血。FFA表现为拱环周瘤样高荧光稍渗漏;高荧光病灶平均(1.47±0.74)个;其中18个病灶位于拱环颞侧,4个位于拱环鼻侧;瘤样高荧光距离拱环中心的平均距离为(690.68±168.68)μm。OCT上类圆形病灶分布在视网膜内层,未破坏外界膜进入视网膜外层。8例行OCTA检测者中1例浅层视网膜血管层内探及血流信号,7例深层视网膜血管层探及血流信号。浅层及深层视网膜黄斑区不同部位血管密度,患眼及健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EVAC发生于老年人,更常发生于旁中心凹区域拱环颞侧的视网膜内层,为单个或多个大动脉瘤样异常,常伴有渗出性改变,很少伴有出血,可在深层或浅层毛细血管层检测到异常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多模影像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研究进展
5
作者 蔡立维 苏钰 陈长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6-429,共4页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一类非常罕见的黄斑血管疾病,以一孤立的位于中心凹旁的大动脉瘤样病变为主要特征,可同时伴有视网膜内小出血和渗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临床上常与黄斑毛细血管...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一类非常罕见的黄斑血管疾病,以一孤立的位于中心凹旁的大动脉瘤样病变为主要特征,可同时伴有视网膜内小出血和渗出。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临床上常与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3型黄斑新生血管等相混淆。深入了解PEVAC的临床特征,对其鉴别诊断尤为重要。由于PEVA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故缺乏针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措施。多数学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但并不能提高患者视力;目前多尝试采用单纯或联合激光光凝治疗以消除病灶的异常渗出,维持视功能,达到良好的预后。当前仍需探究PEVAC的发病机制,提升对该病的认识,以求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疾病特征 综述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观察 被引量:1
6
作者 肖媛媛 李毅斌 +1 位作者 刘广峰 彭晓燕 《眼科》 CAS 2022年第6期458-462,共5页
目的总结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4-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患者12例(12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 目的总结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的临床特征。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4-2022年北京同仁医院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患者12例(12眼)。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CT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随访2~72个月,平均[8(5,35)]个月。主要指标眼底表现,OCT、OCTA及FFA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7±13)岁。1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6眼(50.0%)伴硬性渗出,6眼(50.0%)伴黄斑囊样水肿,1眼(8.3%)伴中心凹旁出血。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197~422)μm,平均[218(210,286)]μm。异常微血管瘤中心距黄斑中心凹水平距离(241~843)μm,平均(527±205)μm,其中<500μm者7眼(58.3%)。12例患者均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的微血管扩张,管腔直径(84~329)μm,平均[113(96,119)]μm。9眼(75.0%)异常微血管瘤位于视网膜毛细血管深层。2眼行玻璃体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注射治疗,注射后1眼加重;1眼连续两次注射无应答后行微脉冲激光治疗,1个月后囊样水肿减轻。1眼黄斑囊样水肿自行消退,异常微血管瘤仍存在;1眼管腔逐渐扩张。1眼合并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结论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的微血管瘤样扩张,多位于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网;黄斑水肿可自行消退,微血管瘤可自行消退或逐渐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相干光断层扫描血流成像 微脉冲激光光凝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一例 被引量:6
7
作者 魏文文 于伟泓 李略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458-459,共2页
患者男性,55岁,因右眼视力下降5年余就诊。右眼黄斑中心凹旁可见孤立动脉瘤样病灶,其周围大量黄白色视网膜硬性渗出。经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层析扫描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查后,诊断为右眼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患者男性,55岁,因右眼视力下降5年余就诊。右眼黄斑中心凹旁可见孤立动脉瘤样病灶,其周围大量黄白色视网膜硬性渗出。经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层析扫描及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检查后,诊断为右眼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未予激光光凝或抗VEGF治疗,定期随诊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 血管异常 复合 渗出性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抗VEGF治疗 血管成像术 视力下降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梁雨辰 段佳良 尚庆丽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5-419,共5页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凹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视...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凹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凹旁视网膜血管异常,并伴有黄斑囊样水肿(CME)及硬性渗出。临床易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3型黄斑新生血管(Ⅰ期)混淆。PEVAC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动脉瘤及CME可在随访中自行消退。激光光凝是治疗PEVAC的有效措施。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更新有望为PEVA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述 黄斑水肿 激光凝固术 黄斑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原文传递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临床特征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汤稷旸 韩馨瑶 +4 位作者 汤然 张琳崎 齐慧君 赵明威 曲进锋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885-890,共6页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 目的观察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患眼的临床特征和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PEVAC患者7例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60.1±9.1)岁。均为单眼。主诉视物变形、视力下降分别为3、1例。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BCVA检查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行OCT血管成像(OCT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分别为4、2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联合病灶局部激光光凝治疗3只眼;单纯激光光凝治疗2只眼。随访时间(16.7±19.1)个月。随访时采用首诊时相同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反应。结果患眼基线logMAR BCVA为0.33±0.19(0.20~0.80)。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中心凹旁孤立血管瘤样病变,伴视网膜硬性渗出,其中可见2个相邻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1只眼。FFA、ICGA检查,所有患眼黄斑旁血管瘤样病变早期呈边界清晰的强荧光;未见其他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异常。OCT检查,所有患眼黄斑区均可见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视网膜内囊腔。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26±125)(207~479)μm。行OCTA检查的4只眼,中心凹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内均可见血流信号。其中,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均可见血流信号3只眼;仅SCP可见血流信号1只眼。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4只眼,治疗后视网膜内囊腔无明显改善;视网膜下液吸收、视网膜囊样水肿持续存在、硬性渗出减少1只眼。联合或单纯激光光凝治疗的5只眼治疗后CMT降低,BCVA提高。末次随访时,所有患眼logMAR BCVA 0.16±0.06(0.10~0.20),CMT为(212±34)(154~252)μm;与基线时比较,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1,P=0.037)。结论PEVAC患者多单眼患病,其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旁孤立或多发的孤立血管瘤样病变;OCT可见带有强反射壁的类圆形管腔样结构,伴或不伴视网膜内囊腔、硬性渗出和视网膜下液,其内可见血流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中心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 多模式影像特征 层摄影术 光学相干
原文传递
中心凹旁渗出性异常血管复合体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永杰 黄爱国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22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中心凹旁渗出性异常血管复合体(PEVA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及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PEVAC 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雷珠单... 目的观察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中心凹旁渗出性异常血管复合体(PEVA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及河南省立眼科医院诊治的PEVAC 14例(1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的视力(BCVA)和中央视网膜厚度(CRT)。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间点之间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73, P=0.541), 各时间点之间的CRT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34.76, P=0.672)。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EVAC无明显疗效。尚需探索发病原因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血管 异常 渗出性 中心 血管成像术 扫描 断层 相干光 血管造影 眼底 荧光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