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时舌下微循环与肠系膜微循环的关系,以及舌下、肠系膜微循环与整体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12头五指山近交系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脓毒症组(n=6)。采用自体粪便注入腹腔方法制备腹膜炎脓毒...目的探究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时舌下微循环与肠系膜微循环的关系,以及舌下、肠系膜微循环与整体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12头五指山近交系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脓毒症组(n=6)。采用自体粪便注入腹腔方法制备腹膜炎脓毒症模型。对照组仅做肠扰动。两组皆连续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每小时尿量。实验组猪模型制备完成后,分别于0、4、8、12h采用旁流暗视野技术(sidestream dark field imaging techniques,SDF)采集舌下及肠系膜微循环图像,猪休克后[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分别采集0、2、4h舌下及肠系膜微循环图像,微循环采用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作为观察指标,微循环指标由AVA3.0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留取动脉血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乳酸(Lac),相同时间点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结果①脓毒症模型制备8h后实验组猪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PPV和MFI与基线比较明显下降(〉30%,P〈0.05),实验组猪在出现感染性休克时舌下和肠系膜微循环PPV和MFI下降更为明显(〉50%,P〈0.05)。PVD较晚出现明显差异,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分别在制模12h及休克后0h出现;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TVD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猪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MFI:r=0.60,P〈0.01;TVD:r=0.284,P〈0.01;PVD:r=0.492,P〈0.01;PPV:r=0.705,P〈0.01)。③实验组猪休克前,CI与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PPV、MFI均存在相关性。休克后CI与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各指标均无相关性。休克前后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与MAP均无相关性。在脓毒症模型制备后12h,MAP〉100mmHg,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PPV、MFI均在模型制备后8h出现明显下降。微循环改变发生在MAP下降之前。结论①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猪存在微循环改变,且在感染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更严重;②舌下微循环与肠系膜微循环存在相关性,可以通过SDF技术监测舌下微循环间接反映脏器微循环的变化;③微循环的改变发生在MAP下降之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时舌下微循环与肠系膜微循环的关系,以及舌下、肠系膜微循环与整体血流动力学的关系。方法采用12头五指山近交系小型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脓毒症组(n=6)。采用自体粪便注入腹腔方法制备腹膜炎脓毒症模型。对照组仅做肠扰动。两组皆连续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每小时尿量。实验组猪模型制备完成后,分别于0、4、8、12h采用旁流暗视野技术(sidestream dark field imaging techniques,SDF)采集舌下及肠系膜微循环图像,猪休克后[平均动脉压(MAP)≤65mmHg]分别采集0、2、4h舌下及肠系膜微循环图像,微循环采用总血管密度(TVD)、灌注血管密度(PVD)、灌注血管比例(PPV)、微血管流动指数(MFI)作为观察指标,微循环指标由AVA3.0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同时留取动脉血监测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血乳酸(Lac),相同时间点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指数(CI)。结果①脓毒症模型制备8h后实验组猪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PPV和MFI与基线比较明显下降(〉30%,P〈0.05),实验组猪在出现感染性休克时舌下和肠系膜微循环PPV和MFI下降更为明显(〉50%,P〈0.05)。PVD较晚出现明显差异,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分别在制模12h及休克后0h出现;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TVD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实验组猪舌下微循环和肠系膜微循环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MFI:r=0.60,P〈0.01;TVD:r=0.284,P〈0.01;PVD:r=0.492,P〈0.01;PPV:r=0.705,P〈0.01)。③实验组猪休克前,CI与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PPV、MFI均存在相关性。休克后CI与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各指标均无相关性。休克前后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与MAP均无相关性。在脓毒症模型制备后12h,MAP〉100mmHg,舌下微循环及肠系膜微循环PPV、MFI均在模型制备后8h出现明显下降。微循环改变发生在MAP下降之前。结论①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猪存在微循环改变,且在感染性休克时微循环障碍更严重;②舌下微循环与肠系膜微循环存在相关性,可以通过SDF技术监测舌下微循环间接反映脏器微循环的变化;③微循环的改变发生在MAP下降之前。
文摘目的探讨舌下微循环监测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我院重症医学科连续收治的55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使用旁流暗视野成像技术(SDF)观察其0、6、24 h舌下微循环图像,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29例)和非AKI组(26例)。比较2组间体循环指标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以及舌下微循环指标包括乳酸(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小血管总密度(TVDs)、灌注小血管密度(PVDs)、小血管灌注比例(PPVs)、变异指数(HI)的变化,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休克并发AKI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舌下微循环指标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在0、6、24 h,与非AKI组相比,AKI组Lac、HI均明显高于非AKI组,PPVs低于非AK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0 h HI、PPVs是脓毒症休克患者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HI=0.8为临界值时,其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并发AKI的敏感度为86.21%,特异度为96.15%,AUC为0.917(95%CI:0.811~0.974,P<0.001),以PPVs=81.2%为临界值时,敏感度为72.42%,特异度为96.15%,AUC为0.902(95%CI:0.791~0.966,P<0.001),HI联合PPVs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并发AKI的AUC为0.928(95%CI:0.827~0.981,P<0.001)。结论舌下微循环指标HI联合PPVs对于脓毒症休克患者并发AKI的早期预测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