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旅游地社区利益保障因子的实证研究——以福州三坊七巷为例
1
作者 李加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20-25,共6页
随着城市旅游开发的兴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焦点,而旅游地社区作为地方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样本,通过对可观测的影响变量用公共因子提取的方法进行社区居... 随着城市旅游开发的兴起,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与保护成为焦点,而旅游地社区作为地方旅游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为案例样本,通过对可观测的影响变量用公共因子提取的方法进行社区居民的感知分析,用科学的指标评测旅游开发与社区利益配置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旅游地社区利益保障体系的优化提供量化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区 利益保障因子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主体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分析——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 被引量:11
2
作者 乌铁红 陈田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208,共6页
旅游地社区主体所持有的旅游地意象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中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旅游地社区主体和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 旅游地社区主体所持有的旅游地意象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中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旅游地社区主体和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社区主体和旅游者都持有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2)旅游地社区主体与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恋地情结是导致旅游地社区主体旅游地意象感知显著高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解读旅游东道主与旅游者的感知及其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区主体 旅游 旅游地意象感知 草原旅游地
原文传递
世界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空间分异——以天山大峡谷为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松茂 郭英之 +2 位作者 何昭丽 王艳威 潘稼佳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5-221,共7页
国内外旅游地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研究中,大多是将社区居民作为无差异群体,忽视空间因素对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影响作用。文章以世界遗产地天山大峡谷景区为案例地,基于空间生产等理论,借助K-means、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不同利益... 国内外旅游地社区居民利益相关研究中,大多是将社区居民作为无差异群体,忽视空间因素对社区居民利益诉求的影响作用。文章以世界遗产地天山大峡谷景区为案例地,基于空间生产等理论,借助K-means、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社区居民不同利益诉求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社区居民总利益诉求呈现出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逐步递减的规律。(2)各因子诉求总程度呈现经济诉求?政治诉求?文化诉求?环境诉求的规律。(3)经济、文化等利益诉求由中心区→过渡区→边缘区呈逐步递减规律;环境利益诉求则由边缘区→过渡区→中心区呈逐步递减规律;政治诉求的空间差异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社区居民 利益相关者 利益诉求 空间生产理论 世界遗产地 空间分异 新疆天山大峡谷
原文传递
后疫情期乡村社区旅游地的防疫策略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亚楠 沈和江 《可持续发展》 2021年第5期541-545,共5页
乡村社区旅游地作为都市周边短期旅游的首选区域,在后疫情期,仍面临着乡村社区的旅游需求与疫情传播的矛盾与挑战,疫情向乡村区域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在乡村社区旅游地全方位防范难度大且乡村社区旅游游客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建议密切社... 乡村社区旅游地作为都市周边短期旅游的首选区域,在后疫情期,仍面临着乡村社区的旅游需求与疫情传播的矛盾与挑战,疫情向乡村区域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在乡村社区旅游地全方位防范难度大且乡村社区旅游游客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建议密切社区人员流动信息的精准跟踪、强化乡村社区疫情环境监控、把控乡村社区旅游业态环境卫生、完善乡村社区疫情预报信息、搭建乡村社区疫情隔断系统等防疫机制,是乡村社区旅游地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疫情期 乡村社区旅游地 防疫策略
下载PDF
新冠疫情地学扩散效应下的乡村社区旅游地环境监测体系构建
5
作者 沈和江 甄会刚 李旭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4期410-416,共7页
以乡村社区旅游地应对突发的新冠疫情扩散风险情形为对象,在分析新冠疫情影响的旅游环境认知基础上,对新冠疫情向乡村社区旅游地扩散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基于系统论的乡村社区旅游地新冠疫情环境监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的... 以乡村社区旅游地应对突发的新冠疫情扩散风险情形为对象,在分析新冠疫情影响的旅游环境认知基础上,对新冠疫情向乡村社区旅游地扩散的风险进行系统分析,构建基于系统论的乡村社区旅游地新冠疫情环境监测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疫情的扩散效应,主要以交通干线为通道,加剧了向乡村社区旅游地蔓延的风险.广大乡村社区旅游地在应对疫情扩散和蔓延方面面临诸多影响因素,构建科学精准的疫情环境监测体系,是乡村社区旅游地疫情防范的重要任务.最后,针对新冠疫情突发的地学传播特征,对疫情防范路径的选择提出几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疫情 地学扩散效应 乡村社区旅游地 环境监测体系
下载PDF
社区型文化遗产地的旅游空间生产与形态转向——基于惠山古镇案例的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郭文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82,共8页
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惠山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及其形态转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惠山古镇传统空间形态表现为物质空间的自然性、文化空间的自洽性和社会空间的地域性;旅游后古镇基于地方性的空间凝视、以政府为主导模式的社区改造... 采用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惠山古镇旅游空间生产及其形态转向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惠山古镇传统空间形态表现为物质空间的自然性、文化空间的自洽性和社会空间的地域性;旅游后古镇基于地方性的空间凝视、以政府为主导模式的社区改造与资本介入,以及资本与异质文化对新空间的跟进是空间生产的主要动因;惠山古镇旅游空间产生的绅士化现象盛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传统空间形态和特色的消亡,物理空间的产品化和商品化使其难以响应地方文化,文化空间的异质化致使地方转为真实与现象的第三空间,社会空间的契约化割裂了传统社区人际关系调节的感性模式;未来空间形态优化,需要新的空间调控理念作为引导,融入而非替代是空间自我的前提,均衡而非失衡是空间正义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型文化遗产旅游地 旅游空间生产 形态转向 惠山古镇
下载PDF
景区经营权转让失败后的效应评价——以贵州马岭河景区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华芝 王凯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9年第1期68-72,共5页
近年来,转让经营权成为一些风景名胜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贵州马岭河作为全国首个实行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的试点单位,却在经营权转让后仅一年便以企业的退出而宣告失败。基于对马岭河景... 近年来,转让经营权成为一些风景名胜区管理和经营改革过程中引入企业化经营的一种制度创新模式。贵州马岭河作为全国首个实行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管理的试点单位,却在经营权转让后仅一年便以企业的退出而宣告失败。基于对马岭河景区管理机构、当地居民及旅游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的问卷调查分析,认为马岭河经营权转让失败对当地社区的整体发展、景区经营管理及旅游地生态环境等产生了负面影响,并就如何规避景区市场化运作中的经营管理风险及负面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理论思考和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区经营权转让 旅游地社区 失败
下载PDF
Livelihood changes and evolution of upland ethnic communities driven by tourism:a case study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3
8
作者 LI Ya-juan VV Hu +2 位作者 CHEN Tian HU Jing CUI Hai-ya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7期1313-1332,共20页
As an effectiv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alleviate poverty without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ethnic tourism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li... As an effective livelihood approach to alleviate poverty without rural population migration, ethnic tourism has become the primary choi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thnic area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o traditional livelihood approaches. This article applies the theories of livelihood to study the community evolution driven by tourism livelihood and examine three mountainous tourism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Drawing on the methods of GIS spatial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 for ethnic tourism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ethnic tourism communities by identifying changes in livelihood assets(natural, financial, social, cultural and human capitals)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tourism has led to changes in the increase of building land,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of land use functions with a trend of shifting from meeting local villagers' living needs to satisfying tourists, income composition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ourism income spatially. Ethnic tourism also le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traditional social management structure, collapse of neighboring relationship, the over- commercialization and staged authenticity of ethnic culture, as well as the gradual vanish of agricultural knowledge with a trend of increasing modern business knowledge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se changes, involving livelihood assets from natural, economic, human,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ive, which form new evolution characters of ethnic communit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conflicts over livelihood approaches which have formed new vulnerabilities to impact on sustainable evolution of ethnic communities. This research provides implications for achiev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thnic communities with the driving force of tourism livelih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munity evolution Tourism livelihood Livelihood assets Ethnic tourism Guizhou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