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认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江敏 张佳泋 郝婧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82,共11页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充分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发展乡村非遗旅游是实现传统文化活态性保护、乡村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与地方认同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构建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六维循环”生成机制,同时明确了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中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和生成表现,为乡村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提供了参考.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基于空间内部形成的人地关系的特殊表达,贯穿了整个乡村非遗旅游空间生产全过程.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空间生产涵盖了物理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是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主体地方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而认知内容、情感倾向、行为意向是乡村非遗主体地方认同的生成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非遗 旅游活态传承 空间生产 地方认同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基于空间涌现性的空间研究新范式 被引量:62
2
作者 黄剑锋 陆林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7-55,共9页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空间生产为旅游地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推动着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的转型。在认识旅游地空间系统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空间...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践背景和地理学"文化转向"、社会学"空间转向"的理论背景,空间生产为旅游地空间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视角,推动着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的转型。在认识旅游地空间系统性的基础上,界定了空间涌现性的概念,提出了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新范式。这一新范式主要表现在:1新的空间研究视角,厘清旅游地空间生产研究的理论逻辑和学科理路;2新的空间观,树立以内涵复杂性、尺度嵌套性、过程非守恒性为核心特征的新的旅游地涌现空间观,实现空间认识从要素到系统、从简单环境系统到过程系统再到复杂耦合系统的转变;3新的空间研究路径,更加注重社会空间、微观解构、尺度转换;4新的空间研究框架,遵循"过程-格局-机制"的研究路线,建立复杂系统涌现空间研究框架,开展多尺度、多类型旅游地空间生产的系统研究。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地空间研究范式转型,将有助于拓展旅游地理学研究视角和范式,增强旅游地理学对中国旅游发展实践的响应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空间 研究范式转型 空间生产 空间涌现性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下载PDF
文化转型对地方意义流变的影响——以深圳华侨城空间文化生产为例 被引量:15
3
作者 梁增贤 保继刚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4-550,共7页
以深圳华侨城为例,以地方命名和广告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流变过程和特征的分析,讨论文化转型对地方意义流变的影响。研究指出,文化转型期产生多股文化时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借助空间想象化,透过建筑名... 以深圳华侨城为例,以地方命名和广告文本为分析对象,通过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意义的建构及其流变过程和特征的分析,讨论文化转型对地方意义流变的影响。研究指出,文化转型期产生多股文化时尚。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借助空间想象化,透过建筑名称、形式、结构、景观、生活方式和社会网络等符号和关系的文化生产,并配合空间物质性建设,赋予地方新的文化意义,构筑符合主流社会阶层和时代菁英的想象的社区。在此过程中,空间的文化生产是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文化时尚为主流,其他文化共同参与,而地方意义可能呈现多元性。空间文化生产与再生产方式具有多样性,在某一时期某种文化生产方式占主导,其他方式共同发挥作用,导致地方意义形式的多样性。同一时期地方意义所呈现的复合性和多种形式可能满足了不同时代菁英多元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型 地方 空间文化生产 深圳华侨城
下载PDF
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的地方依附与社会动员之关系
4
作者 张安民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7-20,共4页
以湖笔小镇为例,探讨在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对其社会动员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和根深蒂固感五个层面;公众社会动员包括认同动... 以湖笔小镇为例,探讨在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对其社会动员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地方熟悉感、地方归属感和根深蒂固感五个层面;公众社会动员包括认同动员、共识动员、动员网络、动员框架四个层面。(2)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的五个层面与社会动员的四个层面间存在低度或中度关系的显著性相关。(3)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中,公众地方依附对社会动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地方认同和地方归属感较强的公众易于被动员参与特色小镇旅游空间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小镇 旅游空间生产 地方依附 社会动员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域下“古”镇旅游的地方营造——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牟伦超 程励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24,共18页
“古”镇是对古镇的模仿与仿制,“古”镇旅游是以“古”镇为空间载体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旅游活动。该研究将“古”镇旅游的地方营造置入空间生产理论的视域之下,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案例地,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范式揭示“古”镇旅游地方营... “古”镇是对古镇的模仿与仿制,“古”镇旅游是以“古”镇为空间载体展开的一系列相关旅游活动。该研究将“古”镇旅游的地方营造置入空间生产理论的视域之下,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案例地,借助扎根理论的编码范式揭示“古”镇旅游地方营造的空间生产逻辑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空间生产视域下“古”镇旅游地方营造的构成要素为空间定位、规划与设计、管理结构、权力结构、物质空间、宏观环境、文化生产、商业生产、旅游生产、资本循环、日常生活和空间价值,其中,权力结构、文化生产和资本循环是“古”镇空间生产的内生动力;文化生产、商业生产和旅游生产是“古”镇旅游地方营造的三大空间生产类型;“古”镇旅游地方营造的空间生产通过空间表征、空间实践和表征空间三元空间维度的互动实现。该研究可为其他仿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镇旅游 空间生产 旅游地方营造 土家女儿城
下载PDF
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扬州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与地方性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赵珍琪 包漪娜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13-18,共6页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乎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以徐凝门大街、皮市街和广陵路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街道铺面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三个维度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发展对地方性...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乎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以徐凝门大街、皮市街和广陵路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街道铺面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三个维度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发展对地方性文化的冲击,历史街区的文化空间表征与现代文化消费的脱节,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的空间实践与空间活动者冲突问题。最后针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商业化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地方基金反哺文化开发,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扶持当地老字号品牌,增强居民文化自豪感;规划周边文化缓冲区,提高企业入驻门槛;设计公共空间文化符号,营造空间文化氛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生产 历史街区 旅游商业化 地方
下载PDF
传统村落旅游转型空间生产机制研究——以流坑古村落为例
7
作者 朱梅 谢菲 +1 位作者 焦胜 于涵 《华中建筑》 2023年第9期147-152,共6页
传统村落旅游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研究传统村落活态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如何化解旅游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发展危机仍是许多传统村落待解的难题。该文引入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辩证法”,结合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语境,构建“文化制度—... 传统村落旅游转型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研究传统村落活态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如何化解旅游转型过程中的社会空间发展危机仍是许多传统村落待解的难题。该文引入空间生产理论中的“三元辩证法”,结合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语境,构建“文化制度—物质—社会”三元空间分析框架,并对流坑古村旅游转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权力、资本、社会要素共同推动流坑古村空间生产,并造成了文化空间符号化、空间功能异质化、村民角色分化等多重社会空间危机。研究旨在探索社会与空间分析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旅游发展路径,以期为传统村落旅游转型的长效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转型 传统村落 空间生产 三元辩证法 流坑古村
下载PDF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旅游扶贫乡村空间转型与变迁——基于开化县龙门村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斐 骆丽梅 《城市建筑》 2018年第20期78-81,共4页
自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以来,乡村旅游在部分贫困乡村蓬勃发展。本文以国家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化县龙门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汪家、余家、外山、大麦... 自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召开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以来,乡村旅游在部分贫困乡村蓬勃发展。本文以国家2015年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化县龙门村为例,基于空间生产的视角,对旅游开发过程中汪家、余家、外山、大麦坞四个自然村的旅游发展权及空间转型进行论述,探讨乡村空间秩序变化以及对村民社会关系与旅游收益的影响,期望以此管窥当下乡村旅游扶贫的普遍经验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 空间生产 空间转型
下载PDF
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居民认同分异与日常抵抗——中国西南哈尼族箐口案例 被引量:23
9
作者 郭文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6-108,共13页
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话语访谈分析,对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典型民族村寨箐口村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居民认同分异与日常抵抗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1)旅游作为国家意志在地方空间的表达,使箐口神圣空间所根植的物理、文化和... 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参与式观察和话语访谈分析,对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典型民族村寨箐口村神圣空间的地方性生产、居民认同分异与日常抵抗进行了解析。结果显示:(1)旅游作为国家意志在地方空间的表达,使箐口神圣空间所根植的物理、文化和社会空间发生深层次结构性生产,村寨传统神圣空间的地方性在社会文化结构和秩序规约层面遭到一定程度消解,发生了'地方'与'无地方'的物理和意义建构,无地方伴随地方感的虚无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地方性。(2)在旅游脱贫致富策略和市场逻辑下,旅游资本化导致村寨社会分化和村民的低权能化,村民利益分享认同表现出明显的'在其中'与'不在其中'的空间分异,村民社会关系出现不同尺度断裂与重构。(3)村民在旅游开发中的'不得其所'和'自我身份认同的非延续性'引发了对外与对内的行为和心理'双抵抗',继而出现村民对村寨主义的坚守。箐口案例明确或暗示性地强调了神圣空间地方性生产中的非正义性可以使冲突者卷入'斗争',这一认识暗含了反抗操控和扬弃异化的作用,明确凸显了经济问题容易引发政治问题,对新时期中国民族建设和维护边疆稳定具有相当大的警示性。未来旅游空间发展与管理,需要重视权能共享的价值本位、模式和权能协同性制度安排以及地方主体性的当代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旅游村寨 神圣空间地方生产 认同与抵抗 旅游空间管理 箐口村
下载PDF
地方性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空间表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兰伟 陈兴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87,共6页
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实现路径,广大乡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程度和阶段的乡土空间重塑,地方性理论和表征与非表征理论是理解和解决乡村旅游地空间再建构问题的理论工具。该文采用经验主义下的文献研... 乡村旅游是我国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和实现路径,广大乡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不同程度和阶段的乡土空间重塑,地方性理论和表征与非表征理论是理解和解决乡村旅游地空间再建构问题的理论工具。该文采用经验主义下的文献研究与规范分析法,解读乡村旅游地空间分析的系列问题。结论如下:1)乡村旅游的空间生产包括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3类行动,在此作用下依次形成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和生活的空间,其空间要素表现为以乡土景观体系为核心的复合系统;2)乡村旅游地空间表征的要素包括空间边界、空间秩序和空间意象,3类要素是乡村旅游地空间实践和空间表征的核心内容;3)乡村旅游地空间表征的路径包括表征手法下乡村旅游地的地理想象、非表征手法下乡土景观实践与具身体验以及乡村旅游地的地方性生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地方 表征 非表征 空间生产 文化地理学
下载PDF
乡村旅游地空间生产与村民角色转型的过程与机制——以丹霞山瑶塘村为例 被引量:38
11
作者 王华 梁舒婷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1-139,共9页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quo... 乡村旅游空间与村民社会角色是一个相互形塑和建构的过程,揭示两者的互动机制对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地空间经历了农业生产空间、农旅并存空间、旅游消费空间的演变过程;村民角色从"农业生产者",经不同转型轨迹,归于"旅游从业者"角色。权力、资本和市场等主体对乡村旅游空间的建构,对村民角色扮演提出新的期望和规范;村民主体的微观权力、资本积累、个人技能、个人观念影响其角色扮演与空间适应;不同角色村民主体通过微观空间生产行为,促使乡村旅游空间景观化、商业化和制度化,也会产生民宿空间分异和乡村公共空间侵占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生产 角色转型 丹霞山瑶塘村
原文传递
民族古镇地方性生产中的旅游空间不正义表征及发生过程探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宏芳 明庆忠 +1 位作者 韩璐 王爱霞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1,155,共8页
民族古镇地方性生产出现的旅游“空间不正义”成为影响民族古镇发展的现实困境,也是其他古镇的一面“镜子”。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审视民族古镇地方性生产中的旅游空间不正义表征并解读其发生过程。通过对喜洲、双廊等古镇的深度观察... 民族古镇地方性生产出现的旅游“空间不正义”成为影响民族古镇发展的现实困境,也是其他古镇的一面“镜子”。以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审视民族古镇地方性生产中的旅游空间不正义表征并解读其发生过程。通过对喜洲、双廊等古镇的深度观察和访谈发现:地方性生产中的同质化景观生产、文化生产、生计方式生产及社会关系生产等变化而诱发了环境、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旅游空间不正义表征。其发生过程为:①旅游城镇化中资本、权力、政策等可能引致空间不正义;②地方性生产通过空间资源分配、空间使用与权利所属等空间物化、资本化、权力化过程产生不均衡;③迎合旅游空间生产与消费地方性生产诱发效率与公平、保护与发展间发生矛盾;④空间利益分配环节催生“新贫困”等。科学规划和地方性理性生产是实现空间正义的有效途径,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各种调适机制是其基本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生产 旅游空间生产 空间正义 发生过程 民族古镇
原文传递
空间转型效应:后世遗时代澳门城市空间生产力的重塑 被引量:6
13
作者 郑剑艺 吴波 《建筑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9-104,共6页
分析和对比澳门新口岸商务区、南湾新住区、黑沙环平民住区在入遗前后地块规划批示、平面格局、建筑类型、土地功能的变化,分别揭示了上述片区博彩化、商业化、旅游化、豪宅化的后世遗时代城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在世遗保护和土地资源... 分析和对比澳门新口岸商务区、南湾新住区、黑沙环平民住区在入遗前后地块规划批示、平面格局、建筑类型、土地功能的变化,分别揭示了上述片区博彩化、商业化、旅游化、豪宅化的后世遗时代城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在世遗保护和土地资源稀缺条件下,政府通过否定已有城市规划寻求新的城市空间生产力,实现了城市空间转型。但这种无规划下的城市空间重塑所造成的城市两面性矛盾也损害了世界文化遗产和世遗城市的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旅游休闲中心 空间转型 城市空间生产 后世遗时代 澳门
原文传递
四川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蹇莉 翟韫 +1 位作者 武茹玉 严如月 《新西部》 2023年第10期35-40,共6页
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一直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市场驱动,推动文化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凸显,游客消费体验大幅提升,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突... 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一直坚持科技引领、数字赋能、市场驱动,推动文化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凸显,游客消费体验大幅提升,数字文旅产业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但目前四川仍然存在文旅数字化内容缺乏创新、宣传手段单薄、数字化人才短缺等问题。应拓展数字文旅产业创新空间,积极壮大数字文旅产业发展主体,提升发展质量与规模,加强数字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旅产业 消费体验 旅游业态 转型升级 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化内容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创新空间
下载PDF
布里顿的批判性旅游地理思想再考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品宇 袁超 +1 位作者 孔翔 刘俊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209-1222,共14页
布里顿(Stephen G. Britton)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旅游置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中进行批判,回答了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象与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作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先驱人... 布里顿(Stephen G. Britton)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旅游置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中进行批判,回答了旅游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为深刻认识旅游发展现象与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路径。作为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先驱人物,他指出旅游是一种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从中可以看到旅游发展如何创造了空间和地方的物质性和社会意义,以及它们的表征如何被纳入到资本积累进程之中。结合布里顿的代表作,本文试图从个体、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来理解此核心观点,这体现在旅游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和资本流动的媒介属性。然后梳理后续学者对布里顿思想观点的话题应用并指出对其理论体系的拓展之处,包括旅游的劳工地理、旅游地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转型、乡村旅游与政治生态3个方面,这明晰了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的主题,回答了布里顿当时的展望性论断——从批判性角度来看,旅游亦是地理学者值得研究的领域,也指引了旅游地理应该由传统的强调空间分析、面向应用而缺乏理论体系的实证主义范式,迈向强调政治经济和权力分析、更加符合旅游地理研究理论化的路径方向。最后辩证指出布里顿思想观点的不足和弥补之处,阐述对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启示,并尝试讨论如何超越旅游的资本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顿 资本积累 批判性旅游地理研究 旅游的政治经济 旅游的劳工地理 旅游的空间生产与地方转型 旅游的政治生态
原文传递
艺术设置与公共空间发展目标
16
作者 吴士新 《雕塑》 2020年第3期46-49,共4页
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是艺术家借助公共空间传达艺术观念、审美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公共空间中,艺术不仅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发挥着传播人文价值、引导人们向善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发挥着文化生产的作用,艺术在引... 众所周知,公共艺术是艺术家借助公共空间传达艺术观念、审美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公共空间中,艺术不仅起着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发挥着传播人文价值、引导人们向善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发挥着文化生产的作用,艺术在引导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中起着重要作用。那么,艺术设置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公共艺术设置的方式对公共空间的生产有怎样的作用?本期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艺术设置 产业升级 公共艺术 空间生产 美化环境 人文价值 地方经济转型
原文传递
乡村空间消费化阶段划分与演变机制研究——广州市黄埔村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薛晨璐 靳诚 《中国生态旅游》 2021年第3期413-426,共14页
城乡要素流动可促进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乡村消费空间。本文以消费化为研究视角概述黄埔村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的空间变迁,从制度、资本、社会行动与空间框架分析空间消费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黄埔村空间消... 城乡要素流动可促进乡村转型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乡村消费空间。本文以消费化为研究视角概述黄埔村发展乡村旅游以来的空间变迁,从制度、资本、社会行动与空间框架分析空间消费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至今,黄埔村空间消费化经历了"制度引导阶段"→"资本引入阶段"→"社会行动阶段"的发展过程。经济业态更丰富,城市消费观念进入乡村,城市消费空间增加;乡村空间符号化,成为城市消费品的一部分。制度结构主导乡村空间消费化过程。产业资本进入加速乡村空间变化,资本流动对空间"去地化"营造。社会行动通过在地反抗塑造乡村差异化空间。空间在消费化历程中经历边界的形成、强化与调整,对制度、资本与社会行动进行限制与影响。制度、资本、社会行动与空间四要素互动推动乡村空间消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化 空间生产 乡村转型 乡村旅游 黄埔村
原文传递
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18
作者 麻琦 《政策》 2016年第3期61-62,共2页
近年来,鄂州市梁子湖区坚持绿色强区、绿色惠民,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着力打造生态名区、旅游强区,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示范、打头阵。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 近年来,鄂州市梁子湖区坚持绿色强区、绿色惠民,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着力打造生态名区、旅游强区,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示范、打头阵。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逆势上扬,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地方公共财政 梁子湖区 主要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 生态文化 固定资产投资 空间布局 五生 全国旅游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