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建构
1
作者 向忆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6期12-21,共10页
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论文勾勒了20世纪两岸旅美华人作家美国形象建构的完整脉络,论述了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美国形象建构的动态变化及其所折射的“自我”形象。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建构模式多样,正话语、反话语、“异... 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论文勾勒了20世纪两岸旅美华人作家美国形象建构的完整脉络,论述了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美国形象建构的动态变化及其所折射的“自我”形象。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建构模式多样,正话语、反话语、“异”及矛盾的美国形象,是百年两岸旅美华人作家美国形象建构的基本模式,但这些模式所包容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所建构的美国形象是“活态”的形象。百年两岸旅美华人文学美国形象建构及其动态变化,既投射出中美两国社会文化空间的百年变迁及中美关系的动态变化,也反映了旅美华人身份、命运和文化心态的百年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文学 美国形象 他者 自我
下载PDF
从自我到他者: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的主体文化身份
2
作者 王婧苏 《华文文学》 2024年第4期24-30,共7页
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主体文化身份的确认主要包括三种形态,即文化认证,文化转移及文化再认证。其中,文化认证主要指本土文化认证,是个体对于本民族社会与文化中各形态人造物的认知与认同,包括自我本土认证和先在他者认证。文化转移... 在新世纪旅美华人游记中,主体文化身份的确认主要包括三种形态,即文化认证,文化转移及文化再认证。其中,文化认证主要指本土文化认证,是个体对于本民族社会与文化中各形态人造物的认知与认同,包括自我本土认证和先在他者认证。文化转移主要涉及异域文化,是对异域文化的反思、判断与评估,包括文化表层转移、文化中层转移和文化内层转移。文化再认证指的是漫游者接触异域文化后,通过比较异域文化与本土文化而对自身文化做出的确认。再认证既有对本土文化视野下他者文化的再确认,又有对本土文化自身的再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 游记 文化身份
下载PDF
台湾旅美文群的认同问题探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朱立立 《华文文学》 2006年第2期27-42,共16页
认同问题是移居族群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相当复杂,本文只涉及了其中的部分作家作品。离开母土、散居他乡和回望故国,使得美华文学对中国大陆和台湾拥有独特的历史观照视角;移居或留美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使得美华文学对海外华人社会... 认同问题是移居族群所面对的重要问题,相当复杂,本文只涉及了其中的部分作家作品。离开母土、散居他乡和回望故国,使得美华文学对中国大陆和台湾拥有独特的历史观照视角;移居或留美时间的延伸和空间的拓展,使得美华文学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探索触角越来越细致深广,对美国社会的描述和感知也越来越丰富准确;而他们作为第一代华人或流动不拘的个体,整体而言,台湾作家群的美华文学创作跨文化经验基础上的观察和想象,为汉语文学带来了形态独异而多元的域外美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旅美文群 认同问题 美国想象 中国想象
下载PDF
晚清旅美华人文学的美国形象和中国形象 被引量:2
4
作者 向忆秋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57-61,共5页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华人文学 晚清 美国形象 中国形象
下载PDF
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文文学·美国华人文学·旅美华人文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向忆秋 《华文文学》 2008年第5期54-59,共6页
文章提出了"旅美华人文学"研究范畴.在对学界认可的"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文文学"进行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华人文学",重点对"旅美华人文学"进行了意义界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华文文学 美国华文文学 美国华人文学 旅美华人文学
下载PDF
我校旅美留学人员与本校合作现状分析
6
作者 白毅 刘喜 李罗丝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60-160,共1页
关键词 高校 人才输出 人才回流 调查分析 旅美留学人员
下载PDF
旅美中国音乐人的音乐训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畅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4期276-277,共2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大批人员赴海外求学。他们学成后有的选择在海外发展,有的选择回国。本文通过对85名旅美的中国大陆音乐人的履历分析,揭示出其专业训练的一些特征。
关键词 旅美 中国人 音乐训练
下载PDF
世纪之交旅美文学华人家园观的变化
8
作者 孙霞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5-118,共4页
世纪之交,大陆旅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国"与作者的家园想象联系在一起。它是流放者所追逐的家园,但在作品中"失家"意象的频繁出现,又说明它并非作者理想的企求,而只是激发流放者对理想家园深沉思考的媒介。这种"... 世纪之交,大陆旅美文学作品中的"美国"与作者的家园想象联系在一起。它是流放者所追逐的家园,但在作品中"失家"意象的频繁出现,又说明它并非作者理想的企求,而只是激发流放者对理想家园深沉思考的媒介。这种"家园"观的出现,表明新世纪前后国人走向世界的心态正在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纪之交 旅美文学 家园观 变化
下载PDF
台湾及旅美四文评家略论
9
作者 曹惠民 刘宇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9-13,19,共6页
当代台湾及旅美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为台湾,也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审美经验。文章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学者——夏志清、颜元叔、李欧梵、王德威,简要考察论析了他们各自的批评个性与贡献。
关键词 台湾地区 旅美 文学批评家 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
下载PDF
旅美华侨与华盛顿会议
10
作者 熊斌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09年第2期45-50,共6页
依据《申报》、《晨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等报刊在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相关报道,对旅美华侨的活动进行梳理考察,认为旅美华侨对华盛顿会议极为关注,如会前要求南方政府派代表与会,会中及时通告国外信息,联络在美国民代表、留学... 依据《申报》、《晨报》、《民国日报》、《大公报》等报刊在华盛顿会议前后的相关报道,对旅美华侨的活动进行梳理考察,认为旅美华侨对华盛顿会议极为关注,如会前要求南方政府派代表与会,会中及时通告国外信息,联络在美国民代表、留学生批驳不利舆论,监督政府代表,反对直接交涉与借款赎路,一定程度上博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与支持。旅美华侨的活动对华盛顿会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人研究 旅美华侨 华盛顿会议 国民外交
下载PDF
美国华人专业协会对高层次人才回流的作用研究——基于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的个案分析
11
作者 李爱慧 林红娟 《丽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7-64,共8页
源源不断的中国留学生为美国输送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的“人才流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中国不断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有不少在美国已有一定创业基础和经验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中国从“人才流失... 源源不断的中国留学生为美国输送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造成了中国的“人才流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中国不断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有不少在美国已有一定创业基础和经验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中国从“人才流失”逐渐转向“人才回流”。高层次人才的回流,不仅需要经济与政策的吸引力,而且中间还需要美国华人专业协会作为信息发布、人才招募、合作洽谈的平台与媒介,如此才能打通人才回流的跨国通道。本文运用跨国主义和社会网络理论,以中国旅美科技协会为典型案例,分析美国华人专业协会对推动华人高层次人才回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华人专业协会 高层次人才 回流 中国旅美科技协会 社会网络
下载PDF
吕碧城旅美纪行的跨文化研究
12
作者 葛文峰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0-84,共5页
吕碧城是近代著名的皖籍文学家,她旅居欧美10余年,以游记文学闻名民国文坛。吕碧城的海外之行始于美国,先后两次旅美而创作的纪行文学奠定了其欧美游记文学的基础。她以跨文化的视角、"亲和"的态度,感知美国社会风物与文化,... 吕碧城是近代著名的皖籍文学家,她旅居欧美10余年,以游记文学闻名民国文坛。吕碧城的海外之行始于美国,先后两次旅美而创作的纪行文学奠定了其欧美游记文学的基础。她以跨文化的视角、"亲和"的态度,感知美国社会风物与文化,又能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剖析。吕碧城笔下的美国,充满异域情调,又被中国文化关照。吕碧城的旅美纪行是东方中国与西方美国文化互鉴中的镜像,也是近代中国海外游记文学中跨文化书写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碧城 旅美 纪行 跨文化
下载PDF
旅美作家小说中的中国经验——评吕红小说《患难兄弟》
13
作者 古远清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2期119-121,共3页
旅美作家严歌苓、张翎、吕红的小说,多年来其创作源泉来自于移民海外的经验,她们另一个创作源泉来自于中国经验,这同样是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书写中国经验的"故园回望"作品,仍和她们过去写的"故国回望"的题材有点... 旅美作家严歌苓、张翎、吕红的小说,多年来其创作源泉来自于移民海外的经验,她们另一个创作源泉来自于中国经验,这同样是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书写中国经验的"故园回望"作品,仍和她们过去写的"故国回望"的题材有点类似。这是由于作者有不短的移民经历,故作品与某些中国作家单一写大陆故事不同,而是呈多元化的风貌。作者知识分子的批判立场,辅以医生解剖刀似的冷静审视,都表现了《患难兄弟》中主人公至死不渝的家园情结和中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红 旅美作家 中国经验 《患难兄弟》
下载PDF
旅美华人的诗
14
作者 黄承基 《科教文汇》 2012年第2期80-81,共2页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山水树木与人的仁、智联系在一起,山水树木便具有灵性和感情。这是诗歌一种绝妙的修辞手法,也为我们对旅美华人诗人的审美体验提供了一个可切入的角度。
关键词 旅美华人 诗歌研究
下载PDF
近代旅美华侨华人与中美文化的双向交流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5-82,共8页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 鸦片战争强制性地拉开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1848年以后,随着北美至中国航线的开通,一部分居住在珠江三角洲的广东人在多种原因的驱使下,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在美国西部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华侨华人社区,使中国的古老文明渐次播散到美国西部各州。随着北美华侨华人的不断扩展,不同类型的华侨华人在不同的领域里(商业、建筑、科技教育、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许多文化领域里)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被动和主动传播。被动的传播形成了美国多元文化的文化飞地,主动的传播使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文化的大熔炉里形成了一种鲜明的、交叉式的边缘文化。文化的传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随着大批旅美华侨华人陆续返回故乡,他们也把西方文明带回侨乡。它们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冲突、融合,从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侨乡形成了新鲜的、西方式的边缘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旅美华侨华人 文化 互动
下载PDF
中国驻美使馆的设立及其对旅美华工的保护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巧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1999年第3期49-53,共5页
随着海外华工的日渐增多,中国驻外使馆纷纷设立。在长期的外交事务中,中国驻美使馆官员一方面奋力与美国政府抗争,一方面努力探索保护旅美华工的最佳良策,并提出一系列保护方案。尽管由于种种原因这种保护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关键词 驻美使馆 旅美华工 排华 保护
下载PDF
“旅美派”及其形成原因多视角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常玲梅 《肇庆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8-32,71,共6页
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和哲学的成就已为人所注目。从20世纪早期叙利亚、黎巴嫩不利的人才环境着眼,对照美国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可以看出"旅美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旅美派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受到多种文化因素... 阿拉伯"旅美派"文学和哲学的成就已为人所注目。从20世纪早期叙利亚、黎巴嫩不利的人才环境着眼,对照美国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可以看出"旅美派"形成的主要原因:旅美派作家丰富的生活经历使他们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西方优势和殖民奴役的强烈刺激,使他们奋发向上;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和较自由的政治、宗教氛围,使他们有实现抱负的机会。相反,20世纪初的叙利亚、黎巴嫩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没有给知识分子提供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机会,更不可能提供宽松的思想言论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美派” 形成原因 叙利亚和黎巴嫩 成才环境
下载PDF
近代广东旅美华侨与岭南文化的传播 被引量:3
18
作者 乐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4期115-122,共8页
近代中西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文化互动,一批敢闯天下的广东人在旅居美国之后,以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和执着的文化归属感,使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太平洋彼岸,显示了近代岭南文化奇特的对外传播功能。分布在美国各个... 近代中西文化传播是双向的文化互动,一批敢闯天下的广东人在旅居美国之后,以不屈不挠的生活信念和执着的文化归属感,使中国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成为跨海之风,吹向太平洋彼岸,显示了近代岭南文化奇特的对外传播功能。分布在美国各个城市中的唐人街是保持在西方社会中的岭南文化“飞地”,一些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广东侨民,以保持完好的独特的岭南生活方式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以粤语、粤菜、岭南服饰、岭南建筑为载体的中国岭南文化因此而渐成近代世界文化交流史中的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广东旅美华侨 岭南文化 唐人街 文化传播
下载PDF
献身体育回馈民族——记旅美华人齐剑洪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淑英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83-86,共4页
关键词 体育 400米栏 中国台北 篮球 冠军 足球 运动员 旅美华人 宋庆龄 抗日战争时期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美国形象”建构之异同 被引量:1
20
作者 向忆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61-68,共8页
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可以略分为正面、负面、"异"/原汁原味的"他者"形象以及复杂、立体的美国形象等几种基本模式。就正面美国形象而言,大陆旅美作... 二十世纪上半叶大陆旅美作家与1950-1970年代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可以略分为正面、负面、"异"/原汁原味的"他者"形象以及复杂、立体的美国形象等几种基本模式。就正面美国形象而言,大陆旅美作家从多重维度进行建构,台湾旅美作家更重视精神维度的美国形象。与大陆旅美作家主要从道德、政治、法律、种族等维度建构美国形象不同,台湾旅美作家主要从美学、艺术的维度加以建构,较少直接突出意识形态性。大陆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更多彰显了弱国子民的异国想象和国族想象;台湾旅美作家笔下的美国形象,基本上反映了漂泊失根的"精神游子"对美国的想象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旅美华人文学 美国形象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