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联合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王纪锋 《大医生》 2020年第2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联合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 目的探讨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联合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仅采取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取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联合内固定治疗的方法。术后将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平均愈合时间进行对比。结果将两组治疗优良率进行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锚钉修复三角韧带联合内固定治疗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恢复,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采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 锚钉 三角韧带 内固定治疗
下载PDF
关节镜监控下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7
2
作者 赵廷虎 张勇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3期375-375,共1页
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们采用踝关节镜监控下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17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关节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振宇 李成 马静 《中国医学工程》 2014年第4期27-27,30,共2页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 目的评价手术重建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稳定性的效果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分析2008年3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53例Ⅳ度不伴有三角韧带损伤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病例。手术方法为外踝钢板固定,内踝2枚螺钉固定,修补下胫腓联合前韧带,依后踝骨块大小决定是否进行螺钉固定。然后进行拉钩试验检测下胫腓联合稳定性。若不稳定,加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定期随访复查。结果随访12-48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合,术后均未发现下胫腓联合分离。后踝固定33例,未固定后踝20例。术中拉钩试验共发现14例下胫腓联合不稳,均为未固定后踝患者。末次随访时按AOFAS踝关节-后足评分标准,后踝固定组优良率为84.8%;未固定后踝组优良率为75.0%。两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后踝固定与否是决定能否有效重建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胫腓下联合分离
下载PDF
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秀成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第1期50-51,共2页
目的探究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 目的探究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0例患者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2.3±4.6)个月。患者的骨折均得到愈合,愈合时间为11~16周,平均愈合时间为(12.5±2.3)周。治疗优的患者14例,治疗良的患者4例,治疗可的患者1例,治疗差的患者1例,优良率为90.00%。有1例合并老年骨质疏松的患者未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在负重后发生踝穴的增宽、距骨的外移,并引发创伤性关节炎出现疼痛。无患者出现感染症状、骨折的不愈合、锚钉的松动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论对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予以锚钉修复三角韧带结合内固定治疗可改善相关症状,提升治疗优良率,减少并发症,存在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钉修复 三角韧带 内固定 旋前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
下载PDF
经前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安全性比较
5
作者 王尚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22期60-63,共4页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研究组采... 目的比较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采用经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0)。对照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前外侧入路治疗,术后两组患者均进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为(85.72±5.47)min、住院时间为(6.64±1.31)d,均短于对照组的(112.71±9.83)min、(8.49±1.52)d,术中出血量为(106.83±12.59)ml,少于对照组的(146.72±13.26)ml,统计学有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远低于对照组的23.33%,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经后外侧入路,采用经前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更优,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侧入路 经后侧入路 安全性
下载PDF
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6
作者 江冬福 彭利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3期6-9,20,共5页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三明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桃红加味饮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踝-后足功能优良率、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关节肿胀评分优于对照组,术后4周踝-后足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周外周血D-二聚体(D-D)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周外周血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加味饮联合手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可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轻踝关节肿胀,改善踝关节功能,起到显著止痛、消肿的作用,改善凝血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桃红加味饮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下载PDF
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
7
作者 顾悦 钱骧 +1 位作者 袁晓东 祝伟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10期2438-2441,共4页
目的:探究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旋前-外旋(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膝上内侧踝(SMM)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术中进行骨固定前、后两次压力测试... 目的:探究前旋外旋韦伯C型踝关节骨折伴踝内髁上骨折使用或不使用韧带联合螺钉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旋前-外旋(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膝上内侧踝(SMM)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年。术中进行骨固定前、后两次压力测试。根据骨固定后的术中应力试验阴性结果,29例(对照组)患者未行韧带联合螺钉辅助固定;根据骨固定前的术中应力试验阳性结果,32例(观察组)患者行韧带联合螺钉辅助固定。记录人口学资料、骨折形态资料、随访时间间隔、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踝关节-后足评分(AOFAS)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等统计指标。结果: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术后6个月,用Weber法观察,未发现联合明显复位不良。此外,无患者因韧带联合分离或复位不良等并发症而再次手术。两组术后3年平均AOFAS评分均满意。与观察组相比,对照组有更好的功能预后的可能性和趋势,AOFAS和VAS评分均提高。此外,对照组疼痛风险较低,而肿胀风险略高。然而,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OFAS和VAS与两种策略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在PER-WeberC型踝关节骨折合并SMM骨折的患者中,经随访,使用韧带联合螺钉与未固定的患者在功能预后方面无差异。在踝关节骨折中,应更多地注意固定前后的术中应力试验和踝内侧踝骨骨折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C型关节骨折 内髁上骨折 韧带 螺钉
下载PDF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
8
作者 杨伟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5期66-69,共4页
目的:观察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 目的:观察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3年10月该院收治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水平,骨折愈合优良率,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2.50%(33/40),高于对照组的62.50%(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2/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可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提高骨折愈合优良率和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经腓骨后侧入路内固定术 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 骨折愈合 关节功能恢复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后外侧“L”型入路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
9
作者 陈建龙 郑辉 +4 位作者 成重玉 黄俊杰 江晖 邓春雷 李海平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4年第16期91-93,97,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L”型入路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踝关节骨折按Lauge-Hansen分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行传统后外侧入路...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L”型入路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60例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踝关节骨折按Lauge-Hansen分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进行分组,行传统后外侧入路与内侧入路相结合内固定术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参照组,行改良后外侧“L”型入路结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术后足踝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踝关节活动度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足踝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踝关节活动度(跖屈、背伸)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改良后外侧“L”型入路结合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效果显著,可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踝关节活动度,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生活质量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改良后侧“L”型入路 生活质量 并发症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手术治疗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丁明斌 李统 陈广先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1100-1101,共2页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腓骨后外侧切口的手术方式,复位固定的顺序按照外踝、后踝、内踝、胫腓联合进行,观察疗效.结果 对24例患者进行6~20个月的随访...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4例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腓骨后外侧切口的手术方式,复位固定的顺序按照外踝、后踝、内踝、胫腓联合进行,观察疗效.结果 对24例患者进行6~20个月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4周;优21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6%.结论 可以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将Ⅳ度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踝关节恢复到正常解剖关系,使踝关节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显著提高患者康复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治疗 关节骨折
下载PDF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1
作者 李佳琪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期76-78,共3页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收治的86例旋后外旋型Ⅳ...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在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2月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收治的86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联合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踝关节活动度、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联合组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57,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3、3.600,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躯体、综合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50、4.867,P<0.05)。干预后,联合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5)。结论:ERAS理念联合个性化功能锻炼应用于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可促进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踝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加速康复科理念 个性化功能锻炼
下载PDF
对比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和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
12
作者 张骁 《智慧健康》 2024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 对比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经腓骨后外侧入路、经腓骨入路的效果。方法 筛选2014年1月—2022年12月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计算机法划分对照组、观察组,每... 目的 对比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经腓骨后外侧入路、经腓骨入路的效果。方法 筛选2014年1月—2022年12月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计算机法划分对照组、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经腓骨入路、观察组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均行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和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踝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是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病人理想的手术方式,相较于经腓骨入路创伤更小、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踝关节功能、活动度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腓骨后侧入路 经腓骨入路 内固定术 关节骨折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孙其龙 李成 孙月柏 《中外医疗》 2018年第10期65-66,69,共3页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7例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统计并...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57例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统计并发症。结果患者中,切口甲级愈合56例,乙级愈合1例,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8±1.4)周。1例切口轻度感染,1例螺钉断裂,1例腓骨肌腱炎,后经对症治疗均治愈或缓解,患者并发症发生率5.26%。末次随方,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74%。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下载PDF
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常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5年第10期1386-1388,共3页
目的 观察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对象,行手术治疗,根据外踝固定物质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普通钢板,B组30例采用锁定钢板,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A组患者的总有... 目的 观察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0例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为对象,行手术治疗,根据外踝固定物质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普通钢板,B组30例采用锁定钢板,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 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28/30),肿胀消退时间为(26.35±5.52)d,骨折愈合时间为(9.98±3.15)周,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B组患者分别为96.67%(29/30)、(25.95±5.30)d、(9.25±4.90)周、3.33% (1/30);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术治疗旋前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具有较高疗效,且不同的固定物质均适用于外踝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手术 疗效
下载PDF
Lauge-Hansen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预测模型构建
15
作者 周慧敏 陈琴芬 +1 位作者 闵华 丁晓飞 《现代实用医学》 2024年第8期1095-1098,共4页
踝关节承担着人体轴向的大部分重量,同时兼具着运动、维持平衡、吸收冲击等重要作用[1]。但由于踝关节周围韧带较为松弛、肌肉力量薄弱等原因,外界给予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力时,极易造成踝关节骨折[2-3]。临床根据踝关节骨折时足踝所处的... 踝关节承担着人体轴向的大部分重量,同时兼具着运动、维持平衡、吸收冲击等重要作用[1]。但由于踝关节周围韧带较为松弛、肌肉力量薄弱等原因,外界给予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力时,极易造成踝关节骨折[2-3]。临床根据踝关节骨折时足踝所处的位置及距骨在踝穴内受到外力作用的方向,将踝关节骨折分为5种类型。Lauge-Hansen旋前外旋(PER)型踝关节骨折是指踝关节处于旋前位时,距骨受到外旋应力所致的骨折。同时或伴有内踝撕脱骨折、三角韧带断裂等[4-5]。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对于PER型踝关节骨折疗效显著,术后多数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较好,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关节不稳等症状,预后效果欠佳[6]。目前临床对于PER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影响因素尚未定论[7]。本研究拟分析影响PER型踝关节骨折术后关节不稳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Lauge-Hansen 关节不稳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4
16
作者 季磊 汪玉海 +3 位作者 李卫华 施辉 钱文彬 冯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3-267,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经腓骨入路(TA)组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TPA)组,每组60例。TA组年龄42.50±6.58...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分为经腓骨入路(TA)组和经腓骨后外侧入路(TPA)组,每组60例。TA组年龄42.50±6.58岁,男女比例为38/22,给予TA内固定术;TPA组年龄42.82±6.61岁,男女比例为36/24,给予TPA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术后康复、踝功能、并发症、骨折愈合等情况。结果:TPA组术中出血量和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PA组骨折愈合、踝功能优良率明显高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A组并发症率明显低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腓骨入路比较,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更佳,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和踝功能恢复,且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腓骨入路 经腓骨后侧入路 关节骨折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手术切开复位治疗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17
作者 刘保军 周文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78-0081,共4页
探讨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治疗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8例病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134例,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2组34例,比较两组疗效,踝关节功能,踝-后足功能,并发症发生率... 探讨在旋前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治疗中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本院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住院的68例病人,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134例,常规石膏外固定治疗,2组34例,比较两组疗效,踝关节功能,踝-后足功能,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和踝-后足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于旋前外旋的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复位、内固定,可有效地降低并发症,提高踝关节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永耀 关继超 金阳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93-295,共3页
目的:评价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其中内踝骨质完整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三角韧带手术治疗组(治疗组)和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组(对照组)各23例,均行外踝骨折切... 目的:评价手术修补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三角韧带损伤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其中内踝骨质完整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三角韧带手术治疗组(治疗组)和术后内翻位石膏固定组(对照组)各23例,均行外踝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丝钉内固定,下胫腓关节以螺钉固定8周;治疗组同时行三角韧带修补,对照组术后行内翻位石膏固定治疗;随访11~34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52例患者均获随访,治疗组和对照组优良率分别为84.6%和6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旋前外旋型Ⅲ度踝关节骨折中三角韧带损伤,有必要同时进行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型Ⅲ 三角韧带 手术方法
下载PDF
手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 被引量:17
19
作者 汤样华 曾林如 +3 位作者 岳振双 辛大伟 胡中青 徐灿达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4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技巧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8例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通过后外侧及内侧切口入路,根据骨折块大小和形态选择固定方法。结果 3例失访;35例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35例患者骨... 目的探讨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技巧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38例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通过后外侧及内侧切口入路,根据骨折块大小和形态选择固定方法。结果 3例失访;35例获得随访,时间8-36个月。35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及断裂。末次随访踝-后足功能评分为87.6分±11.2分,其中优14例,良20例,可1例。踝关节活动度:背伸8°-18°,跖屈28°-47°。结论手术治疗老年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必须根据骨折块形态及移位方向合理选择切口入路及内固定方式,才能最大程度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骨折 骨折固定术 老年人
下载PDF
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诱导因素的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构建及分析
20
作者 何金徽 熊晨 李文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2期13-18,共6页
目的探究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诱导因素,构建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并予以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骨科收治的102例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LEDVT诊断... 目的探究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术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诱导因素,构建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并予以评价。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4年3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骨科收治的102例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LEDVT诊断标准及术前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11例、未发生组91例。比较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社会学资料及血清学指标,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术后发生LEDVT的影响因素,构建术前LEDVT发生的回归方程,对模型总体、模型拟合优度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构成、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吸烟史、饮酒史、术前血红蛋白水平、高血压、糖尿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术前D-二聚体水平、术前白蛋白(ALB)水平、术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血管及神经损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O^R=2.063(95%CI:1.402,3.035)]、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O^R=1.964(95%CI:1.296,2.976)]、术前D-二聚体≥0.3 mg/L[O^R=2.147(95%CI:1.352,3.409)]、术前ALB<35 g/L[O^R=2.184(95%CI:1.320,3.614)]、术前FIB≥6.0 g/L[O^R=2.230(95%CI:1.205,4.127)]、术前PLR≥300×10^(9)/L[O^R=2.214(95%CI:1.277,3.841)]、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O^R=2.517(95%CI:1.073,5.904)]均是术前LEDVT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回归方程为Logit(P)=2.125+0.724×年龄≥65岁+0.675×发病至入院时间≥24 h+0.764×术前D-二聚体≥0.3 mg/L+0.781×术前ALB水平<35 g/L+0.802×术前FIB水平≥6.0 g/L+0.795×术前PLR水平≥300×109/L+0.923×合并血管及神经损伤,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敏感性为90.9%(95%CI:0.587,0.998),特异性为92.3%(95%CI:0.848,0.969),曲线下面积为0.955(95%CI:0.899,1.000)。结论存在上述诱导因素的旋后-外旋踝关节骨折患者术前发生LEDVT的风险性较大,骨科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可针对以上诱导因素于患者术前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最大限度降低患者LEDVT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关节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诱导因素 Logistic回归方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