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义敦岛弧带多旋回演化的基本轮廓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华舟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851-857,共7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义敦岛弧带,晚二叠世以来经历了伸展与挤压相交替的多旋回式构造演化。根据伸展、挤压交替的阶段性变化,其演化历程可划分为10期(阶段):①二叠纪—前二叠纪:泛扬子板块阶段;②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早期:大陆边缘裂...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义敦岛弧带,晚二叠世以来经历了伸展与挤压相交替的多旋回式构造演化。根据伸展、挤压交替的阶段性变化,其演化历程可划分为10期(阶段):①二叠纪—前二叠纪:泛扬子板块阶段;②二叠纪末—中三叠世早期:大陆边缘裂谷→海洋;③中三叠世晚期:不成熟岛弧;④早卡尼期:裂谷与海洋;⑤晚卡尼期—早诺尼期:成熟岛弧;⑥中—晚诺尼期:岛弧基底上的裂谷作用;⑦诺尼期末—瑞替期:弧陆碰撞和残留海;⑧侏罗纪—早白垩世:挤压褶皱造山;⑨晚白垩世—第三纪:山原裂谷作用和山间盆地;⑩第四纪—现代:快速隆起造山。二叠纪末—三叠纪初为本区构造格局的转折点,即本区脱离扬子板块主体部分向西漂移并导致产生新的洋壳,出现新的构造格局。三叠纪的构造伸展—挤压转换最为频繁,火山—沉积作用也最为活跃,以钙—碱性中酸性火山岩为代表的义敦火山弧形成于这一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敦岛弧带 旋回演化 基本轮廓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 被引量:94
2
作者 张光亚 赵文智 +2 位作者 王红军 李洪辉 刘磊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53-663,共11页
塔里木克拉通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了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形成及石油地质条件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进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和资源潜力。受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3个伸展-聚敛旋回、6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多期不同... 塔里木克拉通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了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形成及石油地质条件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进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和资源潜力。受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3个伸展-聚敛旋回、6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多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其间还发生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末期、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6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使先前形成的盆地遭受隆升、剥蚀、褶皱、断裂等改造作用。经历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的塔里木叠合盆地,具有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多个生烃灶,有多类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多期生烃与成藏及多期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等油气地质特征。按照生烃灶分布及其所形成的油气藏关系,可以划分出10个复合含油气系统。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有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关键时刻,不同关键时刻油气系统内的油气分布受有效生烃灶和古隆起匹配关系控制,多期油气系统叠加最终控制油气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演化 复合含油气系统 克拉通盆地 前陆盆地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多旋回叠合盆地演化与天然气富集 被引量:112
3
作者 杨华 席胜利 +1 位作者 魏新善 李振宏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1期17-2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早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型叠合盆地,其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盆地发育期、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期、中生代类前陆盆地发育期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盆地发育期。盆地构造演化的多阶段性,从而... 鄂尔多斯盆地是在早元古代结晶基底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大型叠合盆地,其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中晚元古代拗拉谷盆地发育期、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发育期、中生代类前陆盆地发育期及新生代周边断陷盆地发育期。盆地构造演化的多阶段性,从而造就了上下古生界两套烃源岩和多套储盖组合。叠合盆地由于其形成演化、沉积建造的多旋回性,因而油气勘探具有勘探难度大、勘探时间长、勘探潜力大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勘探从区域上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盆地中东部地区;从层系上来看,主要集中于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岩溶储集体系和上古生界河流、三角洲储集体系。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深入,在“甩出去,打下去”思想的指导下,从区域上来看,盆地西部、南部地区;从层系上来看,寒武系鲕粒灰岩、奥陶系马四段白云岩以及蒸发盐岩下伏白云岩将是今后勘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旋回 构造演化 储盖组合 勘探潜力
下载PDF
贺根山缝合带南侧西乌旗哈尔敖包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程天赦 杨文静 +5 位作者 张学斌 滕超 杨欣杰 来林 吴荣泽 周长红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7-924,共18页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新发现的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南侧,厘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对探讨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27.7±2.6 Ma... 内蒙古西乌旗地区新发现的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体出露于贺根山缝合带南侧,厘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和构造环境对探讨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为327.7±2.6 Ma,形成于早石炭世,并非前人推测的中二叠世;岩石富硅(SiO_(2)平均值为76.04%)、碱(K_(2)O+Na_(2)O平均值为8.82%)、铝(Al_(2)O_(3)平均值为13.44%)及Rb、Pb、Th、U、Ta、LREE,低镁、铁、锰、钙、钛、磷(P_(2)O_(5)平均值为0.03%)及Sr、Eu、Nb、Ti、HREE,铕负异常较明显(δEu平均值为0.30)。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哈尔敖包二长花岗岩显示Ⅰ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同碰撞向后造山转换阶段的初始伸展构造环境,Zr/Hf、Nb/Ta比值及岩石分异指数(DI=94.93~96.81)显示岩浆在侵位过程中经历了较强的分异演化。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哈尔敖包早石炭世二长花岗岩体的识别与确定,表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锡林浩特微陆块可能在早石炭世早期发生了短暂碰撞造山作用,标示着古亚洲洋贺根山洋盆在早石炭世早期短暂性闭合后,于早石炭世晚期又快速打开并进入俯冲消减阶段,呈现出多旋回演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花岗岩 Ⅰ型花岗岩 早石炭世 贺根山洋盆 旋回演化 贺根山缝合带
下载PDF
中国大地构造研究之思考——中国地质学家的责任与担当 被引量:19
5
作者 任纪舜 赵磊 +2 位作者 李崇 朱俊宾 肖黎微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3,共11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盛行的地槽-地台学说,起源于西方学者对大西洋半球的欧洲和北美东部地质的研究。20世纪中叶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虽然起源于对现代海洋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但用板块学说解释大陆构造的尝试,也是从解剖北美和欧洲大西洋两岸的古生代造山带开始的。二者均缺少太平洋半球的亚洲,特别是中国及邻区的资料基础,因此,其立论基础是不全面的。这就给亚洲,特别是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的编制和全球构造的对比研究,笔者发现,处于亚洲核心地带的中国及邻区不仅是亚洲也是全球显生宙地质结构和发展历史最复杂的地区。古亚洲洋构造域的乌拉尔—蒙古—兴安巨型造山带是全球规模最大、发育历史最长、地质结构最复杂的古生代造山带;中国西南部,特别是青藏高原是全球特提斯巨型造山带出露宽度最大、地质纪录保存最完整的地段;中国东部的太平洋构造域,既有亚洲东缘的巨型中生代造山带和新生代的沟弧盆体系,又有宽阔的滨太平洋陆缘活化带。这就使中国及邻区成为研究全球显生宙构造不可缺少的重要地段。我们一定要抓住中国在全球构造研究中的区位优势,以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为指导,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多学科结合的方法,立足实际,抓住特色,构建中国大地构造的新理论、新模型,为国际地球科学,为发展、完善现代大地构造学理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地构造 板块构造 地球系统多层圈构造观 全球动力学 旋回演化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39
6
作者 何治亮 陈强路 +1 位作者 钱一雄 李慧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69-778,共10页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由西向东呈斜列式排列着巴楚隆起、卡塔克隆起和古城墟隆起。其构造演化过程中既存在统一性,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卡塔克隆起形成及定型时期早,后期改造及调整较弱,具有稳定古隆起的特征;巴楚隆起发育和定型时期晚,至今依然在活动,具有活动古隆起的特点;古城墟隆起具有演化时间长、定型时间较晚的特征。中央隆起区构造变形纵向具分层性,横向具分区性。卡塔克隆起及围斜区和巴楚-麦盖提地区多旋回演化历史形成油气多期成藏、破坏、保存、调整的动态关系,油气藏纵向叠置、横向成排成带分布,构成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中央隆起区及邻区存在一个自西向东呈平卧“S”形的油气聚集带,形成八大目标或者目标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回演化 复式油气聚集带 油气勘探方向 巴楚隆起 卡塔克隆起 古城墟隆起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
下载PDF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16
7
作者 任纪舜 牛宝贵 +2 位作者 赵磊 徐芹芹 朱俊宾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607-612,共6页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统的全球动力作用过程;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单纯的大陆增生说是不正确的;地幔对流说至今未被证实,陆块是活动的,但不能大规模漂移;大陆地壳不是单纯地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地球的构造不是均变式向前发展,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旋回式向前演化的;地球表层在不同地史阶段,均有其受相应深断裂体系控制的不同的构造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式大洋盆体制,只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才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多圈层构造观 天地合一的动力学 旋回演化 深断裂
下载PDF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 被引量:3
8
作者 任纪舜 牛宝贵 +5 位作者 徐芹芹 赵磊 刘建辉 李舢 朱俊宾 刘仁燕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64,共15页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2)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理论框架是:(1)把大地构造学从研究地球表层的地壳构造、岩石圈构造推进到研究地球整体多圈层构造的新阶段。(2)地球系统和宇宙天体系统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全球动力学,太阳能、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宇宙天体运行的联合作用是各种地质作用的动力来源。(3)洋陆转化论: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陆与洋都不会永存,不存在只有大洋消亡,大陆增生的单向发展过程,单纯的大陆增生论是不正确的。(4)大陆的地壳和地幔是多层次的,不同层次可以沿其间的界面适度滑移,但大陆整体却难以移动,更不能随意漂移。(5)旋回演化论:地球表层构造不是均变论式,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渐变与突变相结合的,螺旋式向前发展演化的。地球演化的不同阶段,即不同的构造旋回均各有其特有的、不同于其他旋回的全球构造格局和构造特点,不能用一种构造模型套用于地史发展的各个构造旋回和各个阶段。(6)地球结构和演化是不对称、不均匀的,不能用一种构造模型套用于全球不同地区。(7)大陆地壳的多旋回演化:大陆地壳并不是单纯的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8)深断裂的控制作用。切穿壳-幔不同层次的深断裂带,在大地构造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今的大洋中脊断裂带、转换断层和贝尼奥夫带,勾画了当今全球的构造格局。地球发展的不同构造旋回和阶段,均各有其所特有的深断裂体系,它们决定了不同阶段和不同构造旋回之全球大地构造格局和演化过程。以Jason(太平洋)和Tuzo(非洲)两个超级地幔沟为支点,研究中国以至亚洲中、新生代构造格局大转换、大改组过程中壳-幔组成和结构的演化过程,是用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研究大地构造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科学 多圈层构造 全球动力学 洋陆转化论 旋回演化 深断裂
下载PDF
准噶尔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规律 被引量:33
9
作者 唐勇 宋永 +6 位作者 何文军 赵龙 杨海波 赵长永 郑孟林 孙帅 费李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148,共17页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叠合盆地,近50年来的油气勘探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是叠合盆地复式油气成藏的一个典型实例。基于准噶尔盆地最新勘探发现和已有研究认识,文章总结了油气成藏规律,分析了重大勘探领域,以此为勘探战略选区提供依据,丰富和发展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结果表明,准噶尔多期盆地类型叠加演化过程中,纵向上形成了"三层楼"成藏组合;横向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隆、坳构造格局相互叠置,多期叠合的改造形式和强度,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油气聚集与分布具有地区差异性。油气富集规律表现为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首要控制作用;盖层、断裂、古构造、不整合以及沉积相对油气的分布具有次级控制作用。盆地富烃凹陷斜坡区中深层-深层、南缘冲断带、陆梁隆起石炭系以及中-下二叠统页岩油(气)等领域是未来风险勘探部署有望获得战略突破的现实领域。准噶尔叠合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类盆地勘探的长期性和油气发现的多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断带 复式油气成藏 全油气系统 旋回构造演化 深层油气 页岩油气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朝鲜中生代构造 被引量:1
10
作者 金贞焕 刘志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1994年第Z2期32-44,共13页
朝鲜中生代构造作用以多旋回的克拉通内变形为特征,其中包括:a)韧性或脆韧性剪切走滑作用;b)挤压期的褶皱、冲断和走滑压扭作用;c)引张期的正断层或多米诺断裂系统和张扭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它们发生于3个构造事件期间:S... 朝鲜中生代构造作用以多旋回的克拉通内变形为特征,其中包括:a)韧性或脆韧性剪切走滑作用;b)挤压期的褶皱、冲断和走滑压扭作用;c)引张期的正断层或多米诺断裂系统和张扭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它们发生于3个构造事件期间:Sougnim、Daebo和Bulgugsa造山期。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的Sougnim造山可分为两个阶段。当Sougnim造山作用减弱时,后构造花岗质岩石发生侵位,在张性构造环境下形成Daedong盆地。晚三叠世一早侏罗世Daedong群沉积之后,Daebo造山随之发生,形成NE走向的褶皱和逆断层。这次事件是Sougnim事件的继续,其褶皱走向和断层运动方均与Sougnim期相类似。从晚白垩世到早第三纪时期,Bulgugsa造山产生E-W走向的褶皱和冲断层。逆冲作用主要发生在Ogcheon带的东北部,而其他地区则受到E-W走向褶皱的影响。拉分盆地内沉积岩石遭受压扭作用的影响,产生雁列状褶皱组合和花状构造。朝鲜的中生代构造作用与中国的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构造作用相互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鲜半岛 中生代构造 旋回演化
下载PDF
中国庐山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同位素的环境示踪及表层过程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东生 李小豫 +5 位作者 胡蓉 熊卫强 胡文瑄 田新红 刘卫国 张国伟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922-1930,共9页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 通过对庐山(1997-2009)进行科学考察及深入研究,取得大校场沟口晚第四纪剖面地层的Rb—Sr-O稳定同位素的丰度检测数值,采用系统分析及综合研究将沉积地层划分为冰期一间冰期一冰缘期一冰后期的气候演化旋回:冰期阶段平均温度为-6.9℃,降水量约为550.1~1283.5mm;间冰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8.O℃,降水量约为1650.2mm;冰缘期阶段平均温度约为0。5℃,降水量为1600.Omm,其惯性升温时年降水量可能为1650.2ram;冰后期阶段在其初期高温期年平均温度(温度负涨落现象未计算在内)为11.8℃,高温期年降水量约为1650.2mm;现代年平均温度为11.5℃,现代年降水量为1833.6mm。这是庐山地区首次在大校场沟口剖面获得的系统气候变化资料,可以为山地气候演化和区域响应与全球变化的分析提供新的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层型地层 标型环境事件 连续表层作用 气候演化旋回 庐山
下载PDF
再生烃油气系统成因及全球分布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宗举 《海相油气地质》 2005年第4期5-12,共8页
经典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主要侧重于对由烃源岩一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系统的研究,而对由烃源岩二次生烃或多次生烃过程所形成的特殊油气系统的研究不够。提出了再生烃油气系统的定义为:曾经有过生烃过程但因后期抬升而暂停生烃的烃源岩... 经典油气系统理论与方法主要侧重于对由烃源岩一次生烃形成的原生油气系统的研究,而对由烃源岩二次生烃或多次生烃过程所形成的特殊油气系统的研究不够。提出了再生烃油气系统的定义为:曾经有过生烃过程但因后期抬升而暂停生烃的烃源岩被再次深埋或在构造热事件的作用下,由烃源岩二次或多次生烃过程所形成的油气系统,其中的油气藏称之为再生烃油气藏。指出了再生烃油气系统的特征为:(1)具多旋回构造演化历史;(2)烃类热成熟度较高,多表现为天然气及凝析油;(3)晚期成藏;(4)油气藏规模以中小型为多,少数为大型甚至特大型;(5)油气藏分布主要受“二次生烃”或晚期生烃中心控制。对再生烃油气系统的主要形成条件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潜在的再生烃油气系统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烃油气系统 原生油气系统 再生烃油气藏 旋回构造演化 二次生烃 油气分布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中新生代差异升降的区域构造动力学环境探讨
13
作者 李志兴 《科技信息》 2011年第29期38-38,111,共2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盆地。在中生代时期的区域构造背景上,其主要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两次大规模造山运动作用的影响。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而燕山运动基本继... 鄂尔多斯盆地是发育在古生代华北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生代内陆河湖相沉积盆地。在中生代时期的区域构造背景上,其主要受到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两次大规模造山运动作用的影响。印支运动奠定了中生代盆地的形态和构造格局,而燕山运动基本继承和发展了印支运动时期盆地的构造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构造动力学 构造特征 沉积盆地 旋回演化 挤压拗陷
下载PDF
Toward a unified model of Altaids geodynamics:Insight from the Palaeozoic polycyclic evolution of West Junggar(NW China) 被引量:9
14
作者 Flavien CHOULET Michel FAURE +4 位作者 Dominique CLUZEL CHEN Yan LIN Wei WANG Bo XU Be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1期25-57,共33页
The Altaid tectonic collage extends over Central Asia, exposing numerous accretionary orogens that can account for the Palaeozoic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A pluridisciplinary approach, using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 The Altaid tectonic collage extends over Central Asia, exposing numerous accretionary orogens that can account for the Palaeozoic continental crust growth. A pluridisciplinary approach, using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structural and palaeomagnetic tools was carried out to unravel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West Junggar (Northwestern China), a segment of the Altaid Collage. A polycyclic geodynamic evolution is inferred and includes: (1) an Early Palaeozoic cycle, characterized by the closure of two oceanic basins bounded by island-arc systems; (2) an Early Devonian subduction jamming resulting in a minor-scale collision documented by thrusting, syntectonic sedimentation and subsequent crutal thinning associ- ated with alkaline magmatism; (3) a Late Palaeozoic cycle, driven by the evolution of two opposite subduction zones devel- oped upon the Early Palaeozoic basement. Detailed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paleomagnetic data provide constraints for the late evolution of Junggar in the fra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e Palaeozoic Kazakh orocline, which led to oblique subduction and transpression in the West Junggar accretionary complex. Progressive buckling of the Kazakh orocline further resulted in Late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wrench tectonics,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lithotectonic units. Block rotations that continued after the Late Triassic are due to diachronous intraplate reactivation. This scenario mirrors the Palaeozoic geodynamics of the Altaid Collage. Multiple Early Palaeozoic collisions of intra-oceanic arcs and micro continents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rion of the Kazakhstan Microconrinent. Since the Late Palaeozoic, subductions formed around this microcontinent and the final oblique closure of oceanic domains resulted in the transcurrent collage of Tarim and Siberia cratons. Palaeozoic strike-slip faults were later reactivated during Mesozoic intracontinental tecton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 Junggar GEODYNAMICS PALEOZOIC PALEOMAGNETISM Crustal growth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