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轴形变对^(102)Rh旋称反转的影响
1
作者 郑仁蓉 杨盈春 +1 位作者 陆祺 朱顺泉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9-161,共3页
将两准粒子加轴对称转子模型扩展到三轴形变 ,对奇奇核10 2 Rh的旋称反转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结果表明 ,可能的旋称反转机制 (即低K空间n p相互作用和科氏力的相互竞争 ) ,对于A=10 0质量区奇奇核也是适用的 。
关键词 三轴形变 奇奇核 旋称反转 两准粒子加轴 能谱振荡 原子核物理
下载PDF
^(118)Cs,^(120)Cs,^(122)Cs,^(124)Cs和^(126)Cs双奇核的旋称反转研究
2
作者 唐焕芳 程南璞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7-809,共3页
作者利用二准粒子 +三轴形变转子模型 ,计算了1 1 8Cs,1 2 0 Cs,1 2 2 Cs,1 2 4 Cs和1 2 6Cs 5个双奇核的晕带能谱 ,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研究表明 ,该理论模型中的科氏力与质子 中子相互作用的竞争是旋称反转的可能机制 ;同时 ,... 作者利用二准粒子 +三轴形变转子模型 ,计算了1 1 8Cs,1 2 0 Cs,1 2 2 Cs,1 2 4 Cs和1 2 6Cs 5个双奇核的晕带能谱 ,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研究表明 ,该理论模型中的科氏力与质子 中子相互作用的竞争是旋称反转的可能机制 ;同时 ,三轴形变对旋称反转的影响因素也很重要 ,应予以考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奇核 旋称反转 三轴形变转子模型
下载PDF
旋称反转手征带和摇摆带的统一描述(英文)
3
作者 陈永寿 高早春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328,共6页
反射不对称壳模型推广到包括轴对称破缺。在这一发展中,壳模型空间由三轴形变的多准粒子基所构建,实现了对旋称反转、手征带和摇摆带的统一的壳模型描述。在壳模型框架下,三轴性的引入,严格的三维投影和直到六准粒子的组态混合,使该理... 反射不对称壳模型推广到包括轴对称破缺。在这一发展中,壳模型空间由三轴形变的多准粒子基所构建,实现了对旋称反转、手征带和摇摆带的统一的壳模型描述。在壳模型框架下,三轴性的引入,严格的三维投影和直到六准粒子的组态混合,使该理论可以在一个新的水平上研究高速转动三轴形变核中的物理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轴性 旋称反转 摇摆带 手征带
下载PDF
稀土区奇质子Lu和Ta核旋称反转研究
4
作者 王祥升 杨春祥 +1 位作者 周宏余 叶小琴 《原子核物理评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研究了奇质子核Lu和Ta同位素链h11/2质子9/2[514]转动带旋称劈裂的系统规律,并与同一核区奇奇核的πh11/2νi13/2两准粒子转动带低自旋区旋称劈裂规律进行了比较,指出奇质子Lu和Ta核三准粒子带的旋称反转很可能是来源于h11/2准质子和i1... 研究了奇质子核Lu和Ta同位素链h11/2质子9/2[514]转动带旋称劈裂的系统规律,并与同一核区奇奇核的πh11/2νi13/2两准粒子转动带低自旋区旋称劈裂规律进行了比较,指出奇质子Lu和Ta核三准粒子带的旋称反转很可能是来源于h11/2准质子和i13/2准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质子核 旋称反转 三准粒子转动带 p-n相互作用
下载PDF
A=100区奇奇核旋称反转及三轴形变对它的影响
5
作者 罗向东 郑仁蓉 朱顺泉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3-37,共5页
将两准粒子加轴对称转子模型扩展到对A=100质量区两个奇奇核^(102)Rh和^(98)Rh的旋称反转的研究后,又在此基础上引入原子核的三轴形变。计算结果表明,可能的旋称反转机制(即:低K空间n-p相互作用和科氏力的相互竞争),对于A=100质量区奇... 将两准粒子加轴对称转子模型扩展到对A=100质量区两个奇奇核^(102)Rh和^(98)Rh的旋称反转的研究后,又在此基础上引入原子核的三轴形变。计算结果表明,可能的旋称反转机制(即:低K空间n-p相互作用和科氏力的相互竞争),对于A=100质量区奇奇核也是适用的。在引入了三轴形变后与轴对称情形下相比较,明显地改进了能谱的振荡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奇核 旋称反转 两准粒子加轴对转子模型
下载PDF
双奇核中πi_(13/2)νi_(13/2)2-准粒子转动带旋称反转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玉虎 M.Oshima +23 位作者 T.Morikawa T.Hayakawa Y.Toh 周小红 何建军 刘忠 甘再国 T.Shizuma M.Koizumi A.Osa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N.Shinohara T.Ishii H.Kusakari M.Sugawara K.Furuno T.Komatsubara T.Une 温书贤 竺礼华 王治民 许甫荣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3-318,共6页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76,178Ir和182 Au的高自旋态结构 ,在这 3个双奇核中观测到了基于πi13 2 νi13 2 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 .以能级间隔系统学为判据 ,对184Au核中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γ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双奇核176,178Ir和182 Au的高自旋态结构 ,在这 3个双奇核中观测到了基于πi13 2 νi13 2 准粒子组态下的转动带 .以能级间隔系统学为判据 ,对184Au核中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能级自旋进行了指定 .指出176,178Ir和182 ,184Au 4个双奇核的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均出现旋称反转 .对πi13 2 νi13 2 转动带旋称反转现象进行了定性的讨论 .用推转壳模型对πh9 2 νi13 2 带和πi13 2 νi13 2 带能级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准粒子转动带 双奇核 旋称反转 推转壳模型 高自 能级结构 原子核
原文传递
奇奇核^(170)Ta高自旋态及旋称反转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邓富国 杨春祥 +12 位作者 孙慧斌 吴晓光 陆景彬 赵广义 韩广兵 彭朝华 尹利长 温书贤 李广生 袁观俊 周宏余 刘运祚 竺礼华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91-500,共10页
用 97MeV的1 9F束通过1 55Gd( 1 9F ,4n) 1 70 Ta反应布居了奇奇核1 70 Ta的高自旋态 ,将1 70 Ta的 3个转动带推向了更高的自旋态 ,并观测到了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点 ,将其自旋值定在了 1 9.5 .首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稀土区半退耦带的... 用 97MeV的1 9F束通过1 55Gd( 1 9F ,4n) 1 70 Ta反应布居了奇奇核1 70 Ta的高自旋态 ,将1 70 Ta的 3个转动带推向了更高的自旋态 ,并观测到了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点 ,将其自旋值定在了 1 9.5 .首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稀土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系统规律 ,并比较了该核区半退耦带与晕带的系统性差异 ,特别是这两个带在能量劈裂程度上存在着系统性差异 .从这一现象出发 ,探讨了半退耦带与晕带旋称反转系统性差异的成因 ,指出p n剩余相互作用在这一现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奇核 高自 半退耦带 旋称反转 能量劈裂 ^170Ta 钽170
原文传递
双奇核^(182)Au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及旋称反转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玉虎 许甫荣 +17 位作者 何建军 刘忠 周小红 甘再国 M.Oshima T.Hayakawa Y.Toh T.Shizuma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H.Kusakari M.Sugawara K.Furuno T.Komatsubara T.Une 温书贤 王治民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3年第1期69-75,共7页
利用^(152)Sm(^(35)Cl,5nγ)^(182)Au核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2)Au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2)Au基于πh_(9/2)(×)Vi(13/2)和πi_(13/2)(×)Vi_(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 利用^(152)Sm(^(35)Cl,5nγ)^(182)Au核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82)Au的高自旋态,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82)Au基于πh_(9/2)(×)Vi(13/2)和πi_(13/2)(×)Vi_(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用推转壳模型对^(182)Au的转动带能级进行了理论研究,发现当采用形变和对力自洽计算后,从理论上可以定性地解释^(182)Au核中两个转动带出现的旋称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 能级结构 能级纲图 粒子组态 金182 原子核 实验研究 双奇核 ^182Au 转动带 旋称反转 推转壳模型
原文传递
双奇核^(176)Ir转动带的旋称反转(英文) 被引量:2
9
作者 张玉虎 M.Oshima +9 位作者 Y.Toh M.Koizumi A.Osa T.Shizuma T.Hayakawa M.Sugawara H.Kusakari T.Morikawa 温书贤 竺礼华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45-449,共5页
利用1 4 9Sm( 31 P ,4nγ)反应 ,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 γ和γ 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 76Ir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 76Ir由 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 ) B(E2 )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 利用1 4 9Sm( 31 P ,4nγ)反应 ,通过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 γ和γ γ符合测量研究了双奇核1 76Ir的高自旋态 .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 76Ir由 4个转动带构成的能级纲图 .依据从实验数据中提取出的带内B(M1 ) B(E2 )值与理论计算值的比较 ,以及相邻双奇核的带结构特征 ,给出了转动带的准粒子组态 .基于本实验建立起的带间跃迁和在I=1 8处观测到的旋称交叉 ,指出1 76Ir核基于πh9 2 νi1 3 2 和πi1 3 2 νi1 3 2 组态的两个转动带在低自旋时出现旋称反转现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176Ir 转动带 旋称反转 高自 能级纲图 铱176
原文传递
在πh_(11/2)νi_(13/2)扁椭球转动带中观测到旋称反转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成营 周小红 +12 位作者 张玉虎 郭应祥 雷相国 郑勇 柳敏良 宋立涛 王华磊 于海萍 骆鹏 郭文涛 邬智君 竺礼华 吴晓光 《中国科学(G辑)》 CSCD 2005年第3期225-232,共8页
利用160Gd(35Cl,5nγ)190Tl反应研究了双奇核190Tl的高自旋态,建立了由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和一个具有单粒子激发特征的级联组成的190Tl能级纲图.确定地指定了190Tl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首次发现了190Tlπh9/2( )vi13/2扁椭球... 利用160Gd(35Cl,5nγ)190Tl反应研究了双奇核190Tl的高自旋态,建立了由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和一个具有单粒子激发特征的级联组成的190Tl能级纲图.确定地指定了190Tl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首次发现了190Tl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基于双奇核Tl能级结构的相似性,重新指定了双奇核192~200Tl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能级自旋值,在这些扁椭形变核中均出现了低自旋旋称反转.考虑了p-n剩余相互作用的2-准粒子-转子模型能够定性地解释πh9/2( )vi13/2扁椭球转动带出现的低自旋旋称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称反转 转动带 扁椭球 粒子-转子模型 Π 观测 剩余相互作用 双奇核 高自 反应研究 能级纲图 能级结构 首次发现 反转现象 单粒子 相似性 形变核 指定
原文传递
形变双奇核^(178)Ir转动带能级的旋称反转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玉虎 T.Hayakawa +9 位作者 M.Oshima Y.Toh J.Katakura Y.Hatsukawa M.Matsuda N.Shinohara T.Ishii H.Kusakari M.Sugawara T.Komatsubar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23-1130,共8页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 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 利用152Sm(31P,5nγ)178Ir反应产生并研究了双奇核178Ir的高自旋态.实验中进行了178Ir核的在束 γ测量,包括γ射线的激发函数测量、X-γ和γ-γ符合测量.首次建立了双奇核178Ir基于πh9/2νi13/2和πh11/2νi13/2准粒子组态上的转动带能级纲图.发现在低自旋区,两个转动带能级均出现旋称反转.对此核区半退耦带的旋称反转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束Γ谱学 形变双奇核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原文传递
^(80)Rb的旋称劈裂反转及负宇称带的回弯
12
作者 贺创业 温书贤 +19 位作者 竺礼华 王治民 李广生 马瑞刚 吴晓光 袁观俊 杨春祥 王月 张振龙 孟锐 陆景斌 许瑞清 肖树冬 M.Oshima Y.Toh A.Osa M.Koizumi Y.Hatsukawa M.Matsuda T.Hayakaw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84-788,共5页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5Cu + 19F ,66Zn + 18O及68Zn + 16O ,在 3种入射束流的能量分别为 75MeV ,76MeV及 80MeV研究了80 R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 .增加了 2 0多条新的γ跃迁 ,在已知负宇称转晕带上建立了两条新的边带 .将原有的第二条负宇称... 通过熔合蒸发反应65Cu + 19F ,66Zn + 18O及68Zn + 16O ,在 3种入射束流的能量分别为 75MeV ,76MeV及 80MeV研究了80 Rb高自旋态的能级结构 .增加了 2 0多条新的γ跃迁 ,在已知负宇称转晕带上建立了两条新的边带 .将原有的第二条负宇称带的自旋态从 12 -推高到了 2 2 - ,并首次观察到这个带的回弯 ,它的回弯频率为 0 .4 9MeV ;负宇称转晕带在 15 -时出现了旋称反转 ,第二负宇称带存在明显的旋称劈裂 ,但没有观察到旋称反转 ,这两条负宇称带的结构均与其同中子数核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自 回弯 转晕带 旋称劈裂反转 负宇 能级结构 原子核 粒子探测 加速器
原文传递
^(190)Tl的πh_(9/2)νi_(13/2)扁椭球转动带的旋称反转研究(英文)
13
作者 周小红 谢成营 +11 位作者 张玉虎 郭应祥 雷相国 郑勇 柳敏良 宋立涛 王华磊 于海萍 骆鹏 郭文涛 竺礼华 吴晓光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1045-1049,共5页
利用能量为 1 6 7— 1 75MeV的35Cl束流 ,通过16 0 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 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实验建立了190 Tl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转动带 .在束测量结果和194 Biα衰变的α 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 Tl的... 利用能量为 1 6 7— 1 75MeV的35Cl束流 ,通过16 0 Gd(35Cl,5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90 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实验建立了190 Tl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转动带 .在束测量结果和194 Biα衰变的α γ测量结果确定地指定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转动带的自旋值 .基于自旋指定 ,发现了190 Tl的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时旋称反转 .这是首次在基于πh9/2    νi13/2 组态的扁椭球转动带中观测到旋称反转 .考虑了质子 -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粒子 -转子模型能够解释πh9/2    νi13/2 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旋称反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带 旋称反转 椭球 指定 能级结构 高自 Α衰变 首次 实验 反应
原文传递
^(188)Tl的πh_(9/2)vi_(13/2)扁椭球转动带的旋称反转研究
14
作者 马龙 周小红 +7 位作者 张玉虎 郭应祥 M.Oshima Y.Toh M.Koizumi A.Osa Y.Hatsukawa M.Sugawara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02-404,共3页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vi13/2组态的转动带.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指定了188Tl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 利用能量为170MeV的35Cl束流,通过157Gd(35Cl,4n)熔合蒸发反应研究了188Tl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依据实验结果建立了188Tl基于πh9/2(?)vi13/2组态的转动带.根据双奇Tl核能级结构的相似性,指定了188Tl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自旋值.结果表明在188Tl中,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在低自旋区具有旋称反转性质.利用包含了质子-中子剩余相互作用的准粒子-转子模型,定性地解释了πh9/2(?)vi13/2扁椭球转动带的低自旋区旋称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准粒子-转子模型 扁椭球形变
原文传递
超形变核^(149)Tb中的旋称伙伴带
15
作者 吴崇试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5-211,共7页
系统分析了14 9Tb中的 5条超形变带 .在对跃迁能量进行光滑化处理后 ,采用ab拟合或改进的ab拟合 ,确切地指定了它们的自旋值 .其 2 ,4和 3,5两带都分别构成旋称伙伴带 .根据它们的脱耦合常数值 ,指认了14 9Tb费米面附近相应的Ω =1/
关键词 超形变带 原子核转动惯量 ab拟合 旋称伙伴带 149Tb 粒子态 跃迁能量
原文传递
^(173)W的高自旋态和γ5/2^-[51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
16
作者 王海霞 张玉虎 +17 位作者 周小红 柳敏良 丁兵 周厚兵 李广顺 OSHIMA M KOIZUMI M TOH Y KIMURA A HARADA H FURUTAKA K KITATANI F NAKAMURA S HATSUKAWA Y OHTA M HARA K KIN T 孟杰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5-514,共10页
利用150Nd(28Si,5n)熔合蒸发反应居了173W的高旋态.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扩展了于γ7/2+[633],γ5/2-[512]和γ1/2-[521]准组态的转动带.首次建了173W γ1/2-[521]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分支.发现γ5/2-[512]转动带在低旋区出现... 利用150Nd(28Si,5n)熔合蒸发反应居了173W的高旋态.于标准在束核谱学实验测量结果,扩展了于γ7/2+[633],γ5/2-[512]和γ1/2-[521]准组态的转动带.首次建了173W γ1/2-[521]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分支.发现γ5/2-[512]转动带在低旋区出现旋称反转.相似的旋称劈行为表明174Reπ1/2-[541]γ5/2-[512]转动带的旋称反转来位于5/2-[512]轨道的中.旋称反转制有待进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3W 转动带 旋称反转
原文传递
弱形变双奇核^(158)Tm中的旋称反转
17
作者 周文平 马英君 +12 位作者 陆景彬 赵广义 王守宇 孙亮 杨东 赵延新 李险峰 刘运祚 竺礼华 吴晓光 崔兴柱 贺创业 李明非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88-995,共8页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布居了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扩展了原来已知的带结构,并建立了一条新转动带.通过与相邻核的比较,讨论158Tm核中两条四准粒子带的内禀组态,并分别指定为πh11/2vh9/2(α=+1/2)(vi1312)2和πh/2...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布居了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扩展了原来已知的带结构,并建立了一条新转动带.通过与相邻核的比较,讨论158Tm核中两条四准粒子带的内禀组态,并分别指定为πh11/2vh9/2(α=+1/2)(vi1312)2和πh/2vh9/2(α=-1/2)(vi13/2)2组态.建立在πh11/2vi13/2组态上的转动带被观测到呈现持续旋称反转现象,而前述的两条高自旋区的四准粒子转动带也呈旋称反转.对这两种类型的旋称反转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简单而定性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称反转 双奇核 带结构 组态指定 高自
原文传递
A=100区奇奇核旋称反转
18
作者 罗向东 郑仁蓉 朱顺泉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891-1894,共4页
利用两准粒子加轴对称转子模型 ,对A =10 0质量区两个奇奇核1 0 2 Rh和98Rh的旋称反转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A =16 0 ,130 ,80三个质量区奇奇核的计算中已得到证实的、可能的旋称反转机制 (即低K空间n p相互作用和科氏力的相互竞争 ... 利用两准粒子加轴对称转子模型 ,对A =10 0质量区两个奇奇核1 0 2 Rh和98Rh的旋称反转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A =16 0 ,130 ,80三个质量区奇奇核的计算中已得到证实的、可能的旋称反转机制 (即低K空间n p相互作用和科氏力的相互竞争 ) ,对于A =10 0质量区奇奇核也是适用的 .这暗示在不同质量区奇奇核可能存在一种普遍的旋称反转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奇核 旋称反转 两准粒子加轴对转子模型 哈密顿量 科氏力 转动惯量
原文传递
多粒子自旋纠缠态的构成与旋称
19
作者 朱红波 曾谨言 《中国科学(A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45-554,共10页
从角动量耦合和非耦合表象的基矢出发 ,借助于集体旋转变换Rx(π)来构成不同形式的自旋纠缠态 ,引进了旋称概念 .初步分析了四粒子体系的自旋纠缠态的不同子体系之间的纠缠情况 .
关键词 多粒子纠缠态 旋称 约化密度矩阵 量子力学
原文传递
镜面反射对称性引起的自旋宇称效应
20
作者 储浚 郑茂俊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3-114,共2页
具有绕z轴的M重对称性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系统的哈密顿量可以导致自旋宇称效应 ,给出了源于镜面反射对称性的自旋宇称效应的纯量子力学理论 ,并与源于绕z轴二重对称性导致的自旋宇称效应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系统具有镜面反射对称性也是... 具有绕z轴的M重对称性和时间反演对称性系统的哈密顿量可以导致自旋宇称效应 ,给出了源于镜面反射对称性的自旋宇称效应的纯量子力学理论 ,并与源于绕z轴二重对称性导致的自旋宇称效应作了比较。结果表明 ,系统具有镜面反射对称性也是导致自旋宇称效应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效应 镜面反射对 演化 磁性宏观量子隧穿 哈密顿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