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4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腹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徐风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4期188-188,共1页
目的探讨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腹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58例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结果 54例(93.1%)患者的造影影像均清晰显示出有关血管的具体来源与走向,仅4例(6.9%)显示效果不佳。结论将旋... 目的探讨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腹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对58例患者进行造影检查。结果 54例(93.1%)患者的造影影像均清晰显示出有关血管的具体来源与走向,仅4例(6.9%)显示效果不佳。结论将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有效应用于腹部介入治疗中,可多方位的清晰显示出病变特征,为诊断与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腹部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旋转三维数字减影血管成像在腹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军伟 位思荣 +1 位作者 侯鲁强 迟强 《实用医药杂志》 2013年第8期707-707,共1页
在腹部血管介入治疗中,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解剖上前后重叠严重,不能提供完整的空间结构信息,为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治疗中靶血管的选择和定位增加了很多难度。旋转DSA(rotational DSA,RDSA)三维血管成像是利用血管造影机C型臂... 在腹部血管介入治疗中,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解剖上前后重叠严重,不能提供完整的空间结构信息,为超选择插管及栓塞治疗中靶血管的选择和定位增加了很多难度。旋转DSA(rotational DSA,RDSA)三维血管成像是利用血管造影机C型臂快速旋转过程中行靶区DSA的新技术,可多方位显示血管解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血管成像 三维重建 腹部血管 介入性治疗
下载PDF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3
作者 李济民 杨雪丽 陈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1期2509-2511,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 三维数字血管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数字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6
5
作者 林拥华 章宝燕 +5 位作者 李新丰 刘德鑫 周志平 洪本祖 叶超平 黄启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aphy,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然后将所得旋转DSA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使用多种后处理软件,...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aphy,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然后将所得旋转DSA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使用多种后处理软件,显示患者的血管和病灶,并与常规DSA图像对比。结果:52例患者中,旋转DSA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均能够较清晰地显示肿瘤和供血血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角度;而常规DSA检查结果中,有12例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其中2例患者在主病灶周围还存在较小子病灶,但是常规DSA检查无法清晰显示子病灶的供血动脉,两种方法肿瘤和供血血管显示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和供血动脉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的角度,是对常规DSA检查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旋转数字血管 三维重建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图像对比度的关联研究
6
作者 刘国伟 赵幼平 +1 位作者 何淑韫 李汝隹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7期2981-298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图像质量和对比度的关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我院影像科行3D-DSA检查的疑似颅内血管病变患者93例临床资料,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分为...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比剂注射速率与图像质量和对比度的关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2年10月我院影像科行3D-DSA检查的疑似颅内血管病变患者93例临床资料,对比剂为碘海醇注射液,根据对比剂注射速率分为<3.0mL/s(26例)、3.0~4.0mL/s(48例)、>4.0mL/s(19例),对比3种对比剂注射速率下的容积数字减影图像、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IP)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3种对比剂注射速率下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大脑前动脉垂直段(A2)、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大脑中动脉脑岛段(M2)数字减影图像的CT值。结果:<3.0mL/s、3.0~4.0mL/s、>4.0mL/s对比剂注射速率下的数字减影图像、VR及MIP图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1、M1段数字减影图像CT值在<3.0mL/s、3.0~4.0mL/s、>4.0mL/s对比剂注射速率下均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A2段的CT值在<3.0mL/s与>4.0mL/s对比剂注射速率下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而M2段CT值随对比剂注射速率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A1、A2、M1段增强显影效果与对比剂注射速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625、0.286、0.527,均P<0.05);线性回归显示:A1、A2、M1段增强显影效果与对比剂注射速率呈显著线性特征(R^(2)=0.545、0.197、0.428,均P<0.05)。结论:3D-DSA检查中,1.80~4.68mL/s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率下,A1、A2、M1段脑动脉数字减影图像客观对比度随对比剂注射速率上升呈现显著增强,但M2段数字减影图像客观对比度与对比剂注射速率无显著增强关联。鉴于3D-DSA检查中,对于管腔较小的脑动脉显影,需谨慎采用提升对比剂注射速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 对比剂注射速率 图像质量 图像对比度
下载PDF
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闭塞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进 孙贝贝 +3 位作者 李晓 赵锡海 许建荣 赵辉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评价三维磁共振管壁成像(3D-MR-VWI)技术诊断颈动脉闭塞形态学特征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纳入经超声诊断为颅外段颈动脉闭塞(CAO),并于1周内完成3D-MR-VWI和DSA检查的124例患者。评价3D-MR-VWI与DSA在诊断CAO类型和闭塞发生部位的一致性。结果3D-MR-VWI对于颈动脉完全闭塞及闭塞起始部位的诊断与DSA结果均有较高的一致性(Cohen’s κ=0.85,95%CI 0.71~0.94;Cohen’s κ=0.85,95%CI 0.71~0.97)。3DMR-VWI诊断颈动脉完全闭塞的敏感度为97.0%,特异度为86.7%,准确率为94.6%。结论3D-MR-VWI能够准确诊断CAO并判定闭塞的形态学特征,可为临床诊治颈动脉闭塞性病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疾病 动脉闭塞性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管 血管 数字
下载PDF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8
作者 陈菊祥 白如林 +6 位作者 黄承光 卢亦成 严昺 陈怀瑞 吴小军 章国海 魏文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 数字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动物血管狭窄模型评估中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比较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科 孙立军 +1 位作者 宦怡 单飞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092-6093,i003,共3页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DCE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 目的:对比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angiography,3DDCEMR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在对模型动物血管狭窄评估中的一致性。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条,建立股动脉狭窄模型,制成轻度狭窄6段(狭窄程度约为26%),重度狭窄模型6段(狭窄程度约为65%)。采用3DDCEMRA和DSA分别对狭窄模型血管进行检查,在两种方法获得的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靶血管的狭窄长度和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本组中3DDCEMRA测得动脉狭窄模型的狭窄程度较DSA略高,且重度狭窄较轻度狭窄更为明显。但二者测得的狭窄程度(F=0.004,P>0.05)和长度(F=1.581,P>0.05)结果差异无显性意义。结论:3DDCEMRA对血管狭窄长度和程度的判定准确可靠,其结果与DSA有很好的一致性,但3DDCEMRA对狭窄程度的判定可能存在高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窄程度 MRA 血管狭窄 DSA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 轻度 结论 判定 准确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作用(英文)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2 位作者 张强 刘明 陈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450-5451,F003,共3页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edim-agesbyuseofrotationaldig...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edim-agesbyuseof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3D-DSA)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评价RDSA及3D-DSA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应用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2-05/2002-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0岁,平均43岁。干预:所有患者均应用传统DSA,RDSA及3D-DSA技术进行检查。血管造影机使用GE公司Adventx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MarkVProvis高压注射器。用于图像后处理的计算机为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AW4.0三维处理工作站。图像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连接。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技术方法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颅内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结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血管 三维重建 血管疾病 诊断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亚明 赵中男 +3 位作者 黄方慧 刘帅毅 焦岩 吕庆海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6期639-643,共5页
目的 探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LDH病人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观察... 目的 探讨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2月收治的LDH病人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组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观察组行DSA引导下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应用红外成像技术检测两组病灶处皮温。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病灶处皮温和VAS、ODI、JO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治疗前ODI和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病灶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病灶温度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LDH病人病灶处皮温与VAS、ODI、JOA评分均呈正相关(r=0.455、0.502、0.523、0.675、0.659、0.611,P<0.05)。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DSA引导下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治疗效果良好,且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有效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数字血管 腰椎间盘射频消融术 红外热成像技术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谭锦林 黄承发 叶志红 《实用医技杂志》 2024年第3期176-178,共3页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 目的分析在脑动脉瘤的诊断中采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临床上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通过临床筛选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脑动脉瘤患者50例,均行CTA及DSA检查,手术确诊40例,其余10例未检出。对比2组患者脑动脉瘤的分布情况、动脉瘤测量情况,2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能与诊断时间。结果颅内微小动脉瘤、小动脉瘤采用CTA诊断的检出率为20.0%、17.5%,采用DSA诊断的检出率为2.5%、0,CTA检出率较高;CTA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4.2%、87.5%、93.3%,均高于DSA诊断的73.1%、62.5%、70.0%(P<0.05);2种诊断方式对中等动脉瘤、大动脉瘤、巨大动脉瘤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脉瘤瘤颈平均大小、瘤体长径、瘤体短径在研究组的结果中表现为(3.2±0.5)mm、(10.6±1.3)mm、(5.5±0.6)mm,与对照组的(3.7±0.4)mm、(11.0±1.6)mm、(5.4±0.4)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和准确度,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 脑动脉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飞利浦FD20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系统故障维修二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康永存 贺佳志 《医疗装备》 2024年第10期101-103,共3页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系统(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system,DSA)是集平板探测器和X线成像系统为一体,兼具心脏造影和外周血管检查的新型数字平板减影机[1]。DSA的基本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2帧X线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系统(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system,DSA)是集平板探测器和X线成像系统为一体,兼具心脏造影和外周血管检查的新型数字平板减影机[1]。DSA的基本原理是将注入造影剂前后拍摄的2帧X线图像经数字化输入图像计算机,通过减影、增强和再成像过程以获得清晰的纯血管影像,并实时显现血管影。DSA具有对比度及分辨率高、检查时间短、造影剂用量少、患者X线吸收量低及节省胶片等优点,现已成为医院开展相关诊疗的重要工具。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医工人员需按照设备使用要求进行日常与周期性保养[2]。随着设备投用时间延长,且设备常处于满负荷状态运行,设备故障率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常见故障主要包括操作故障、机械故障、电路故障、软件故障[3]。本研究通过对我院飞利浦FD20 DSA使用过程中发生的2例故障进行分析,为业内同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利浦 数字血管成像系统 故障维修
下载PDF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左心耳开口与左心耳封堵术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
14
作者 杨晓敏 刘博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测量左心耳开口内径与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3日至2020年1月2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术前分别采用2D-TEE和3D-TEE评估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采用DSA进行术中左心耳造影并测量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和最终植入的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者,年龄(68.25±9.15)岁,男性112例(62.2%)、女性68例(37.8%),CHA2DS2-VASc评分(3.56±1.76)分,左房前后径(46.00±6.31)mm。18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最终植入的封堵器直径为(28.1±3.2)mm。术前3D-TEE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为(24.67±2.67)mm,显著高于2D-TEE的测量值[(20.95±2.91)mm, P<0.001]和DSA的测量值[(23.91±2.79)mm,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3D-TEE、2D-TEE和DSA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与最终植入封堵器大小均正相关(r=0.862、0.614、0.656, P<0.001)。结论 3D-TEE通过三维容积成像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显著高于2D-TEE和DSA测量的数值,且与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数字血管 左心耳封堵术 非瓣膜性房颤
下载PDF
CT静脉成像和磁共振静脉成像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颜抒阳 高宝山 +3 位作者 邓东风 孙小鹏 曲凯 周敬斌 《中国医药》 2013年第2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 目的探讨CT静脉成像(CTV)、磁共振静脉成像(MRV)、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显示脑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情况,以及判断肿瘤与静脉(窦)关系的准确性,从而为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信息。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脑肿瘤患者脑CTV、MRV、3D—DSA血管造影检查资料,其中松果体区肿瘤6例,脑膜瘤25例(镰幕脑膜瘤6例,窦镰旁脑膜瘤9例,其他部位10例)。肿瘤均为单发,术前判断对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窦)的显示并与术中情况对照。结果CTV、MRV、3D—DSA获得三维冈像均能清晰显示肿瘤内部及表面结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且显示的肿瘤一静脉(窦)关系与术中情况有很好的吻合率。CTV优于MRV、3D—DSA,可作为判定金标准。结论对脑肿瘤患者术前采用CTV、MRV、3D—DSA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窦)以及肿瘤与血管的空间关系,有助于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避免损伤邻近静脉(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至关重要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血管 数字 脑肿瘤 神经外科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75例报告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继中 张钦昌 段传志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5期480-481,共2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 数字 三维重建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余俊 彭辉 杨海辉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62-165,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CTA和DSA检查...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诊断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于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颅内动脉瘤手术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分别接受CTA和DSA检查。比较CTA检查与CTA联合DSA检查方式的肿瘤检出率、动脉瘤分布、瘤体直径及瘤颈宽度。结果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病理检查结果,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8例、大脑前动脉瘤15例、前交通动脉瘤20例、大脑中动脉瘤10例、小脑上动脉瘤12例、小脑下动脉瘤5例。共92枚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20枚、大脑前动脉16枚、前交通动脉25枚、大脑中动脉10枚、小脑上动脉15枚、小脑下动脉6枚。CTA联合DSA检查检出率高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DSA检查检出瘤体分布数量多于CTA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联合DSA检查与CTA检查瘤颈宽度与瘤体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前予以CTA联合DSA检查能准确检测动脉瘤数量和定位肿瘤位置,可为介入治疗提供更精准的影像学结果,对疾病诊断评估和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血管成像 数字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评估
下载PDF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血管造影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的临床比较
18
作者 姜兴丰 刘璋 黄娜 《当代医学》 2024年第9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随访测量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5月宜春新建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后患者均常规行3D-DSA与MRA检查,并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中的测量效果,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3D-DS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5例,颈部闭塞28例,残留动脉瘤14例;MRA检查显示:完全闭塞47例,颈部残留30例,残留动脉瘤10例,不同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0.83、0.81)。3D-DSA检查显示2例(2.30%)发生并发症;MRA检查无并发症发生;3D-DSA检查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1例患者检查过程中出现血管重叠;MRA检查图像清晰,4例伴有轻微干扰,未对结果产生影响。3D-DSA与MRA检查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及大脑后动脉(PCA)血管显示平均分支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结论3D-DSA与MRA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残余测量中均能实现病灶分级,且二者联合检查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血管 磁共振血管 颅内动脉瘤栓塞残留 诊断效能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新华 《医疗装备》 2022年第3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记录并比较两种检查的图像质量、动脉与病灶... 目的探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记录并比较两种检查的图像质量、动脉与病灶显示情况、肝动脉分级检测情况。结果旋转DSA三维重建甲级片多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DSA三维重建小病灶侧支循环、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与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率均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DSA三维重建3/4级肝动脉检出率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图像质量和检测精准度,便于医务人员进一步观察与分析,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血管 三维重建 常规数字血管 肝癌 介入治疗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评估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
20
作者 刘志方 畅龙 费建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总院区及韶钢院区接收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共计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CTA检查,于7 d后开展DSA检查...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接受CT血管成像(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我院总院区及韶钢院区接收的疑似冠心病患者,共计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CTA检查,于7 d后开展DSA检查,并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来评价CTA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价值。结果70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DSA确诊患者有61例,经CTA检出冠状动脉阳性病变60例;CTA对冠状动脉阳性病变的诊断阳性预测值为98.3%,阴性预测值为80.0%,准确度为95.7%,灵敏度为96.7%,特异度为88.9%;CTA检查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检出率分别为51.3%、29.3%、19.3%,0%,DSA检查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检出率分别为52.5%、31.2%、16.2%,0%,2种检查方法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检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对无狭窄/轻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中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3.6%、19.5%、16.9%,对中度/重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中钙化斑块、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12.3%、45.2%、42.5%,CTA对无狭窄/轻度狭窄冠状动脉狭窄中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中度/重度狭窄,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检出低于中度/重度狭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与DSA在冠心病患者诊断工作中均具有显著价值,且2种诊断方案在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方面的一致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数字 冠心病 CT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