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
作者 林拥华 章宝燕 +5 位作者 李新丰 刘德鑫 周志平 洪本祖 叶超平 黄启明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851-85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aphy,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然后将所得旋转DSA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使用多种后处理软件,... 目的:探讨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raphy,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2例肝癌患者分别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检查,然后将所得旋转DSA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使用多种后处理软件,显示患者的血管和病灶,并与常规DSA图像对比。结果:52例患者中,旋转DSA配合三维重建技术均能够较清晰地显示肿瘤和供血血管之间的关系,并且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角度;而常规DSA检查结果中,有12例患者无法清晰显示肿瘤供血动脉,其中2例患者在主病灶周围还存在较小子病灶,但是常规DSA检查无法清晰显示子病灶的供血动脉,两种方法肿瘤和供血血管显示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可以清晰显示肿瘤和供血动脉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的角度,是对常规DSA检查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评估作用(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徐力扬 李京雨 +2 位作者 张强 刘明 陈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5期5450-5451,F003,共3页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edim-agesbyuseofrotationaldig... 背景:常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存在病变血管与周围血管重叠问题,应用旋转DSA(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RDSA)及三维重建(three-dimensionalreconstructedim-agesbyuseofrotational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3D-DSA)是否能解决这一问题?目的:评价RDSA及3D-DSA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诊断的应用意义。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非随机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2002-05/2002-07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8~70岁,平均43岁。干预:所有患者均应用传统DSA,RDSA及3D-DSA技术进行检查。血管造影机使用GE公司AdventxL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及MarkVProvis高压注射器。用于图像后处理的计算机为采用SunSpareUNIX系统的AW4.0三维处理工作站。图像的采集和处理通过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连接。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技术方法获得的血管造影图像质量、颅内病变血管位置及病变结构显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R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血管疾病 诊断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吴建达 陈世唏 尹国文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2年第2期89-91,共3页
目的:评价旋转DSA技术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肺癌患者应用常规DSA检查,支气管动脉解剖情况显示不明确,进一步行旋转DSA进行检查,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旋转DSA显示支气管动脉解... 目的:评价旋转DSA技术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20例肺癌患者应用常规DSA检查,支气管动脉解剖情况显示不明确,进一步行旋转DSA进行检查,观察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脊髓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旋转DSA显示支气管动脉解剖优于常规DSA。8例旋转DSA图像清晰地显示脊髓动脉。20例中,右侧支气管造影中有12例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共干,其中有5例通过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吻合;左侧支气管动脉造影中有8例与肋间动脉共干,其中有3例通过肋间动脉与脊髓动脉吻合。结论:旋转DSA技术对支气管动脉的结构显示极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肺癌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新华 《医疗装备》 2022年第3期114-116,共3页
目的探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记录并比较两种检查的图像质量、动脉与病灶... 目的探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记录并比较两种检查的图像质量、动脉与病灶显示情况、肝动脉分级检测情况。结果旋转DSA三维重建甲级片多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DSA三维重建小病灶侧支循环、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与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率均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DSA三维重建3/4级肝动脉检出率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在肝癌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提升图像质量和检测精准度,便于医务人员进一步观察与分析,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常规数字血管造影 肝癌 介入治疗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5
作者 周卫国 陈义雄 +1 位作者 周国英 梁卫明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584-585,共2页
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通过对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和旋转DSA检查;对经旋转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56例进行栓塞治疗,术后行旋转DSA复查,获得一系列图... 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颅内动脉瘤诊断和治疗的价值。方法:通过对6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进行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和旋转DSA检查;对经旋转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56例进行栓塞治疗,术后行旋转DSA复查,获得一系列图像,评价诊断及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结果:65例SAH患者经旋转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56例,常规全脑血管造影发现48例。全部确诊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行旋转DSA复查,其中43例完全栓塞,9例80%90%栓塞,4例失败。结论:旋转DSA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数据及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庄华庆 蒋华 杨怡静 《肝脏》 2021年第12期1328-1331,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维组(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和常规组(常规DSA),...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检查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维组(行旋转DSA三维重建)和常规组(常规DSA),对两种检查方法下病灶的显示效果及手术疗效等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与常规组相比,三维组的碘油沉积完全率、超选择动脉插管成功率更高(96.30%vs 72.00%,94.44%vs 76.00%),手术时间更短[(32.62±5.42)min vs(44.24±6.53)min],P<0.05。两组的造影剂用量、肿瘤供血动脉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常规组,三维组的甲级片占比更高(92.59%vs 68.00%),肿瘤侧支循环显示率(50.00%vs 24.00%)、小病灶显示率(25.93%vs 6.00%),小病灶供血动脉显示率(25.93%vs 6.00%、小病灶侧支循环显示率(31.48%vs 0)和肝动脉3/4级检出率更高(96.30%vs 6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组的总缓解率为70.3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44.00%,P<0.05。结论在肝癌介入治疗中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高图像质量,同时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 肝癌 介入治疗 图像质量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程钢戈 朴龙松 +7 位作者 董连强 杜庆广 张晖 武琛 刘智良 马宏伟 黄永安 张宝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130-1131,共2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 目的探讨脑血管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三维重建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使用荷兰PHILIPS公司数字减影机,对35例疑有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行普通二维DSA及旋转DSA检查,并行血管三维重建,获得关于动脉瘤的定位、方向、瘤颈、动脉瘤清晰度、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分支的立体解剖图像,将旋转DSA及三维影像与普通二维DSA结果比较。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动脉瘤36个(30例),其中7例动脉瘤的方向及载瘤动脉和周围血管解剖关系显示不清,3例动脉瘤的颈部显示不清;5例未见明显动脉瘤染色。加摄旋转DSA并行三维重建后,又发现3例微小动脉瘤,明确诊断颅内动脉瘤39个(33例),2例仍未见动脉瘤。动脉瘤的全貌,瘤颈的位置、宽窄,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分支的解剖关系清晰显示,避免了因血管重叠而产生的对动脉瘤的遮挡。结论旋转DSA可从270°旋转视角更清晰地连续显示动脉瘤、瘤颈及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加三维重建后,动脉瘤的大小、方向、载瘤动脉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呈立体解剖影像,既提高了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的灵敏度,降低了漏诊率,又为手术和介入治疗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的影像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颅内动脉瘤 成像 三维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加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何跃 于加省 +5 位作者 陈如东 李振强 杨勇 陈洋 胡威 雷霆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87-1390,共4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重建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瘘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6月8例经旋转DSA及重建后处理的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的完整影像学及临床资料。结果:二维与三维DSA图像均能清晰的显示瘘口位置。经MPR软件重建后,还能显示瘘口、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与周围骨质结构的关系。6例选择手术治疗的病例经图像90°翻转模拟手术入路,2例选择介入治疗的病例经重建后指导微导管超选到位。所有患者均成功地切断或闭塞瘘口。结论:旋转DSA加重建技术可多角度立体观察,更清晰的显示瘘口及周围结构的关系,指导手术或介入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的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动静脉瘘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内脏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敬丹涛 刘海洋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年第19期148-149,共2页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内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内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DSA检查和旋转DSA检查。统计两种DSA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常规... 目的研究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内脏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内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DSA检查和旋转DSA检查。统计两种DSA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常规DSA检查诊断符合率为88.33%,低于旋转DSA的98.33%(P<0.05);旋转DSA病灶检出率为97.48%,高于常规DSA的86.55%,其中旋转DSA对≤1 cm病灶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DSA(P<0.05);旋转DSA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常规DSA(P<0.05)。结论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优势明显,有助于临床医师明确肿瘤形态、肿瘤与供血动脉关系以及供血动脉角度等,早期检出微小的隐匿性病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内脏恶性肿瘤 检出率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75例报告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继中 张钦昌 段传志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5期480-481,共2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脑动静脉畸形应用二维DSA、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不同方法的诊断率。结果本组常规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46例、幼稚型17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12条,引流静脉89条。旋转DSA检查示脑动静脉畸形终末型52例、幼稚型11例、路过型12例;显示供血动脉135条、引流静脉112条。图像三维重建清晰显示畸形团的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及行程等65例,显示供血动脉116条、引流静脉112条。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显示动静脉畸形团立体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数与常规D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P<0.05;χ2=7.26,P<0.01)。结论旋转DSA及图像三维重建较常规DSA而言,可为脑动静脉畸形的分型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更加详细的影像资料,提高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静脉畸形 血管造影 数字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11
作者 方烂基 《医学文选》 2004年第6期705-707,共3页
目的 探讨旋转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 PHILIPS-INTEGRISV5 0 0 0型 DSA系统对 1 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 DSA检查。结果 常规 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 1 1例 ,4例疑似... 目的 探讨旋转 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使用荷兰 PHILIPS-INTEGRISV5 0 0 0型 DSA系统对 1 5例疑有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常规和旋转 DSA检查。结果 常规 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 1 1例 ,4例疑似动脉瘤 ,其中 7例未能清楚显示动脉瘤 ,加摄旋转 DSA检查 ,4例可疑病例得以证实 ,所有病例的动脉瘤全貌、瘤颈位置与结构及其与载瘤动脉关系清晰显示 ,1 5病例均成功地进行栓塞治疗。结论 旋转DSA采集的图像可多方位的、立体的观察动脉瘤全貌及其周围的血管解剖结构 ,是对常规 DSA一种重要补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旋转DSA 介入治疗 数字血管造影 诊断 DSA系统 可疑病例 结论 常规 指导意义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素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20期1872-1873,共2页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菲利浦INTEGR 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 目的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菲利浦INTEGR 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诊治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段青顺 《实用医技杂志》 2019年第6期741-743,共3页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疾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最终阶段,该类疾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已达到100%,其血流TIMI级别为0级,闭塞血管已无灌注或无血流迹象[1]。临床虽可通过介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症状,使得血管重...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疾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最终阶段,该类疾病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已达到100%,其血流TIMI级别为0级,闭塞血管已无灌注或无血流迹象[1]。临床虽可通过介入治疗血管狭窄、闭塞的症状,使得血管重新恢复灌注,但针对CTO患者而言,其血管闭塞情况较为复杂,且闭塞病变时间较长,从而增加了介入治疗的难度、风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 数字血管造影技术 冠状动脉血管 动脉粥样硬化性 诊治 介入治疗 狭窄程度 TIMI
下载PDF
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高分辨率分割网络设计
14
作者 崔颖 付瑞 +3 位作者 朱佳 高山 陈立伟 张广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6-793,共8页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 针对现存卷积神经网络对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割精度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U-Net的改进网络(IC-Net)。通过融合使用Inception和CAM通道注意力模块,以多种感受域提取更丰富的血管特征信息,并对特征信息进行筛选。增加7×7卷积层,通过压缩特征层分辨率的方式减少训练过程中产生的数据量。本文所提模型与U-Net、R2U-Net、Attention U-Net相比,IOU、Accuracy、F1-Score和ROC曲线下面积4项指标平均提升了1.82%、0.014%、1.19%和0.73%。结果验证了IC-Net模型明显提升了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虚弱血管和血管末端的检测能力,提升了分辨伪影噪声的能力,为医生识别脑血管中产生的病变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分割 特征提取 血管 数字血管造影 U-Net Inception模块 通道注意力 降维处理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15
作者 林雄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 目的:探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5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小切口开颅显微技术治疗,观察组实施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疗效、疼痛程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远期效果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0)。术前,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DSA引导下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远期疗效显著,可以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数字血管造影 半月神经节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16
作者 蒋伟兴 丁晓娟 +4 位作者 白婧 马维江 袁美锦 王萍 郭飞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采...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疗效及其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2年4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0例ASO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n=90,采用TA治疗)、B组(n=90,采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A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2.22%(83/90),高于B组患者的78.89%(71/90)(P=0.011)。术后1 d、术后1个月,A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均高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ABI、TBI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术后1个月,A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B组患者,两组患者VAS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以组别为源、以时间与组别交互为源的主体内效应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33%(3/90),低于B组患者的13.33%(12/90)(P=0.015)。术后6个月,共51例患者复发,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手术方式、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均是ASO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SO患者在DSA引导下TA治疗效果显著,患者下肢血供状况明显改善,VA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降低,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手术方式及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均是导致ASO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血管腔内成形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响因素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17
作者 廖甜 王永恒 +1 位作者 李澜 黄湘俊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3期289-292,共4页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 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与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粘连性肠梗阻病人8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予以传统鼻胃管减压治疗,研究组予以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置管减压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恢复指标(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疼痛程度(VA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的差异。结果 等级资料秩和检验显示,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排气时间、拔管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腹痛缓解时间、X线气液平面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78.61±20.38)小时、(80.35±20.26)小时、(82.49±21.59)小时、(88.66±23.55)小时、(3.49±0.75)天、(4.31±1.16)天和(6.53±1.1)天,对照组分别为(101.36±31.56)小时、(104.33±28.85)小时、(108.41±25.55)小时、(141.32±35.49)小时、(6.05±1.29)天、(7.29±1.32)天和(10.01±2.06)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示,两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V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且治疗后3天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后1天,但研究组治疗后1天、治疗后3天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院时SF-36量表各因子得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研究组出院时SF-36量表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经侧孔快速交换法置管减压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有效缓解病人疼痛程度,促进早期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数字血管造影技术 经侧孔快速交换法 传统鼻胃管 疗效
下载PDF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左心耳开口与左心耳封堵术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
18
作者 杨晓敏 刘博 《中国临床医学》 2024年第1期92-99,共8页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 目的 探讨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hree-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3D-TEE)成像、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wo-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2D-TEE)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测量左心耳开口内径与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1月3日至2020年1月2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左心耳封堵术(left atrial appendage occlusion, LAAO)的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NVAF)患者,术前分别采用2D-TEE和3D-TEE评估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采用DSA进行术中左心耳造影并测量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比较3种影像学方法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和最终植入的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180例患者,年龄(68.25±9.15)岁,男性112例(62.2%)、女性68例(37.8%),CHA2DS2-VASc评分(3.56±1.76)分,左房前后径(46.00±6.31)mm。18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最终植入的封堵器直径为(28.1±3.2)mm。术前3D-TEE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为(24.67±2.67)mm,显著高于2D-TEE的测量值[(20.95±2.91)mm, P<0.001]和DSA的测量值[(23.91±2.79)mm, 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3D-TEE、2D-TEE和DSA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与最终植入封堵器大小均正相关(r=0.862、0.614、0.656, P<0.001)。结论 3D-TEE通过三维容积成像测量的左心耳开口最大直径显著高于2D-TEE和DSA测量的数值,且与成功植入封堵器大小的相关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二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数字血管造影 左心耳封堵术 非瓣膜性房颤
下载PDF
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19
作者 丰蕊 冯浩 +2 位作者 宋超 夏士博 陆清声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 目的 观察YOLOX目标检测模型用于自动识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中的血管腔内介入器械的价值。方法 收集37例接受腹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患者的DSA资料,截取4 435幅图像作为数据集,并按照9∶1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3 991)与验证集(n=444)。对数据集中的6种介入器械进行标记后,以YOLOX算法对训练集数据进行深度学习训练,构建YOLOX目标检测模型;基于验证集评估该模型自动识别DSA图中的介入器械的效能。结果共对4 435幅DSA图像设置6 668个标签,分别针对Terumo 0.035in泥鳅导丝(n=587)、Cook Lunderquist超硬导丝(n=990)、Optimed 5F带刻度猪尾导管(n=1 680)、Cordis MPA多功能导管(n=667)、Boston Scientific V-18可控导丝(n=1 330)及Terumo 6F长鞘(n=1 414);训练集分别含上述标签527、875、1 466、598、1 185及1 282个,验证集分别含60、115、214、69、145及132个。YOLOX目标检测模型自动识别验证集中上述器械的像素准确率分别为95.23%、97.32%、99.18%、98.97%、97.60%及98.19%,平均像素准确率达97.75%。结论 YOLOX目标检测模型能够自动识别DSA图中的多种血管腔内介入器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 数字 手术器械 深度学习 自动识别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20
作者 韩忠奎 锁六军 +1 位作者 王永辉 夏元亮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0.00%(36/40)和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较治疗前下降,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增加缺血病灶部位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颈动脉外周阻力和特性阻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取栓术 替罗非班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