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动脉重建腓肠肌肌皮瓣旋转覆盖电击伤创面手术失败1例
1
作者 沈运彪 谷才之 《中华医学丛刊》 2004年第9期72-72,共1页
患者,男性,26岁,回族。(住院号020591)工作中不慎被10千伏电击伤致伤左上肢左下肢4小时入院,入院诊断:电击伤创面16%浅Ⅱ°1%深Ⅱ°3%Ⅲ°12%左上肢左下肢。电击伤入口位于左上臂上段,出口位于左大腿中下1/3段... 患者,男性,26岁,回族。(住院号020591)工作中不慎被10千伏电击伤致伤左上肢左下肢4小时入院,入院诊断:电击伤创面16%浅Ⅱ°1%深Ⅱ°3%Ⅲ°12%左上肢左下肢。电击伤入口位于左上臂上段,出口位于左大腿中下1/3段。入院时左手呈干痂,左上肢入口至左手几乎全部失活。入院次日行左上肢截肢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重建 腓肠肌肌皮瓣 创面 旋转覆盖 电击伤 手术失败 皮瓣移植
下载PDF
筋膜脂肪蒂螺旋桨皮瓣在面部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仁凯 吴信峰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4期1-4,共4页
目的:面部术后缺损修复需要充分重视患者的美学诉求,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临床工作。本文介绍一种以筋膜脂肪层组织作为旋转蒂的螺旋桨皮瓣及其在面部缺损修复中的运用。方法:2017年4月-2019年12月,笔者科室使用此皮瓣对18例面部良恶性肿物... 目的:面部术后缺损修复需要充分重视患者的美学诉求,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临床工作。本文介绍一种以筋膜脂肪层组织作为旋转蒂的螺旋桨皮瓣及其在面部缺损修复中的运用。方法:2017年4月-2019年12月,笔者科室使用此皮瓣对18例面部良恶性肿物切除患者进行修复,缺损面积1.4cm×1.8cm~4.2cm×4.9cm。术后,观察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本组18例患者,术后皮瓣全部存活,切口均为一期愈合。术后随访半年至1年,病灶均无复发,术区平整,无猫耳现象,切口瘢痕不明显,面部器官无牵拉。患者均表示对手术效果较为满意。结论:筋膜脂肪蒂螺旋桨皮瓣经合理的术前设计可广泛运用于颜面部术后创面修复,且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脂肪蒂 螺旋桨皮瓣 创面修复 面部 良恶性肿物 旋转覆盖
下载PDF
Ad Hoc网络中的区域划分和资源分配问题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冰 刘全 禹华钢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6-24,共9页
建立了Ad Hoc网络中的区域划分和资源分配的模型,重点对网络的最少小区数覆盖、抗毁性、节点分簇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节能性、通信质量评估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AD Hoe网络 旋转覆盖 网络抗毁性 节点分簇
原文传递
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移位治疗跟踝创面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旭 张大鹏 +8 位作者 刘志贤 伊志华 李果山 张鑫 杨涛 郝培田 韩庆红 白晶晶 冀德亮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3,共3页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移位治疗跟踝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治疗跟踝创面16例,均为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及跟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6cm×13cm~13cm×30cm。结... 目的探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移位治疗跟踝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应用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蒂皮瓣治疗跟踝创面16例,均为足跟部软组织缺损、跟骨及跟腱外露,皮瓣切取面积6cm×13cm~13cm×30cm。结果16例皮瓣均一期成活,随访6~20个月,颜色、质地接近周围组织,外形不臃肿。下肢行走功能恢复迅速,并且满意。供区留有线性切口瘢痕。结论胫后动脉内踝上穿支位置恒定,供血充足,皮瓣切取面积大,厚薄适中,旋转移位无障碍,适用于跟踝创面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足跟踝部 舌形瓣 旋转覆盖
原文传递
Effect of Catch Cup Geometry on 3D Boundary Layer Flow over the Wafer Surface in a Spin Coating
5
作者 Mizue MUNEKATA Seiichi KIMURA +5 位作者 Hiroaki KURISHIMA Jinsuke TANAKA Sohei YAMAMOTO Hiroyuki YOSHIKAWA Kazuyoshi MATSUZAKI Hideki OHBA 《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6-60,共5页
Recently,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has been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n uniform film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miconductor as the semiconductor instrument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Spin coating is... Recently, development of high technology has been requi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n uniform film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miconductor as the semiconductor instruments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Spin coating is usually used for spreading photoresist on a wafer surface. However, since rotating speed of the disk is very high in spin coating, the dropped photoresist scarers outward and reattaches on the film surface. A catch cup is set up outside the wafer in spin coating, and scattered photoresist mist is removed from the wafer edge by the exhaust flow generated at the gap between the wafer edge and the catch cup. In the dry process of a spin coating, it is a serious concern that the film thickness increases near the wafer edge in the case of low rotating spe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make clear the effect of the catch cup geometry on the 3D boundary layer flow over the wafer surface and the drying rate of liquid fil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ng disk Spin coating Boundary layer flow Laser Doppler velocimeter Infrared camer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