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旋转重建技术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肺门区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洪伟 刘福全 +1 位作者 岳振东 王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79-782,共4页
目的:对比评价传统CT与DSA旋转重建(Dyna-CT+3D)技术对射频消融治疗肺门区恶性肿瘤的引导作用。方法:分析我院射频消融治疗肺区恶性肿瘤的病例,对比不同引导方法下穿刺成功率、肿瘤复发率,并随访对比两组病例的生存时间。结果:传统CT组... 目的:对比评价传统CT与DSA旋转重建(Dyna-CT+3D)技术对射频消融治疗肺门区恶性肿瘤的引导作用。方法:分析我院射频消融治疗肺区恶性肿瘤的病例,对比不同引导方法下穿刺成功率、肿瘤复发率,并随访对比两组病例的生存时间。结果:传统CT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Dyna-CT+3D组(P<0.05),两组的肿瘤原位复发率、生存时间及无瘤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Dyna-CT+3D技术对肺门区恶性肿瘤进行射频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临床介入诊疗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DSA旋转重建技术 经皮肺穿刺射频消融治疗 肺门区恶性肿瘤
下载PDF
CT旋转重建技术在诊断偏侧型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韩雪 张军 +3 位作者 耿进朝 韩磊 于栋 王芃 《人民军医》 2015年第8期895-898,共4页
目的:探讨16排CT腰骶神经根旋转重建技术在诊断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体检腰椎正常15例及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行16排CT扫描,以Ⅰ点(侧隐窝夹角处)和Ⅱ点(正中矢状径与椎体后缘的交点处)为定... 目的:探讨16排CT腰骶神经根旋转重建技术在诊断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在我院体检腰椎正常15例及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行16排CT扫描,以Ⅰ点(侧隐窝夹角处)和Ⅱ点(正中矢状径与椎体后缘的交点处)为定位基准点,采用旋转重建技术对正常和受压的S1神经进行标准重建。在S1神经不同走形形态的层面上,判断S1神经根与L5-S1突出椎间盘位置关系。结果:通过旋转重建技术,45例均清晰再现了脊神经由粗变细,起自硬膜囊、穿过骨性椎管,以不同角度及方向走行的全程情况,并同时显示毗邻关系。偏侧型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中,S1神经根与L5-S1突出椎间盘位置1级9例,2级4例,3级6例,4级5例,5级6例。结论:CT旋转重建技术可将条索状的S1神经走行可视化,直观反映出其与L5-S1突出间盘的整体毗邻关系,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诊疗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旋转重建技术 L5-S1腰椎间盘突出症
原文传递
应用CT旋转重建技术全程显示腰5神经根形态13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韩雪 张军 +3 位作者 耿进朝 韩磊 于栋 王芃 《人民军医》 2015年第10期1216-1217,共2页
常规CT检查只能对腰椎进行横断位扫描,呈现的是前后左右的二维图像。正常情况下,由于硬膜外脂肪组织的衬托,腰神经根及其根鞘较易识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形态有圆形、椭圆形、条形和线形等,从L3间盘平面到L5间盘平面多是以椭圆形为主... 常规CT检查只能对腰椎进行横断位扫描,呈现的是前后左右的二维图像。正常情况下,由于硬膜外脂肪组织的衬托,腰神经根及其根鞘较易识别,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形态有圆形、椭圆形、条形和线形等,从L3间盘平面到L5间盘平面多是以椭圆形为主过渡到条形为主[1]。如需获得腰神经根全程形态的信息,往往需要借助三维重建软件进行处理[2],其中旋转重建技术是较常用的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旋转重建技术 L5神经根
原文传递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锦州 陈玉双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6期78-81,共4页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 目的:观察肝癌介入治疗中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肝癌介入治疗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DSA技术,观察组采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对比两组图像质量、动脉和病灶显示情况、门静脉分支检出率、肝动脉分支检出率、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瘤侧支循环血管、小病灶、小病灶供血动脉、小病灶侧支循环血管显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动脉分支3/4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门静脉分支1级、2级、3/4级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介入治疗中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可提高图像质量、动脉显示率,利于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介入治疗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基于面结构光的工件内壁点云旋转拼接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今越 翟志国 +2 位作者 贾晓辉 薛路明 李铁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7-273,共7页
针对某些工件内部空间有限、测量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结构光的点云旋转拼接方法。介绍了面结构光单一视野的重建方法,采用四步相移与互补格雷码结合的方法获取绝对相位值,通过多项式拟合法对相机、投影仪进行标定。基于机械臂... 针对某些工件内部空间有限、测量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面结构光的点云旋转拼接方法。介绍了面结构光单一视野的重建方法,采用四步相移与互补格雷码结合的方法获取绝对相位值,通过多项式拟合法对相机、投影仪进行标定。基于机械臂末端腕关节旋转平面(简称:旋转平面)对点云的配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辅助相机的标定方法,给出了相机成像坐标系和旋转平面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工件内壁测量,拼接平均误差不大于0.05 mm,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测量 工件内壁 点云拼接 旋转重建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观测器的传感器融合与旋转运动重构
6
作者 黄晓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72-76,81,共6页
虽然测量和记录人身体在空间中运动的加速度和角速度非常容易,但是从这些旋转位移测量中重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为了定义位移量这些量需要集成,信号中存在的噪音对测量结果有明显的影响,限制了该技术在工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发展,常用... 虽然测量和记录人身体在空间中运动的加速度和角速度非常容易,但是从这些旋转位移测量中重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为了定义位移量这些量需要集成,信号中存在的噪音对测量结果有明显的影响,限制了该技术在工业应用技术领域的发展,常用的噪声滤波技术(如卡尔曼滤波)对约束非线性运动学问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过对刚体假设下的问题给出一个简洁的表述,探讨了非线性状态观测器在测量数据的处理、人体运动的数据融合和重建等方面的应用。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技术和所提出的方法之间进行比较,需要特别注意影响这两种方法性能的条件。为了更好地说明方法之间的差异,本文对数值实验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融合 旋转运动重建 状态观测器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滑模观测器
下载PDF
3D-DSA与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7
作者 周新华 陈良义 +1 位作者 翁磊华 吕绍茂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三维DSA血管成像(3D-DSA)及数字平板造影机的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颅内支架置入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92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颅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分为对照组(n=38例)和观察组(n=54例)。对照组采用3D-DSA引导,观察组采用DynaCT引导,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比较两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支架再狭窄及斑块检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4个月、8个月及12个月mRS评分、支架成形术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yna-CT的术前规划、观察到支架表面图像与术中所见吻合,手术成功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63.16%(P<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进行12个月门诊随访,患者支架再狭窄、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ynaCT用于颅内支架置入术中能改善患者症状,缩短支架成形术耗时,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能降低血管狭窄部位斑块检出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DSA血管成像 数字平板造影 C臂旋转并断层重建技术 颅内支架置入术
下载PDF
Sauvé-Kapandji术在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重建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俊建 范存义 +2 位作者 王建广 阮洪江 蔡郑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562-156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患者7例,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手术前后前臂旋转角度、握力大小及... [目的]探讨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7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障碍患者7例,应用Sauv啨-Kapandji术重建前臂旋转功能,根据手术前后前臂旋转角度、握力大小及(patient-rated wrist evaluation,PRWE)评分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7例患者获得6~48个月(平均21个月)随访。术前的前臂旋前角度、旋后角度和PRWE腕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7°±9°,16°±12°和46±10;术后分别为74°±7°,80°±7°和26±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握力术前(25±9)N与术后(27±7)N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Sauv啨-Kapandji手术进行断腕再植术后前臂旋转功能重建,配合早期功能操练,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腕再植 前臂 旋转重建 Sauv-éKapandji术
原文传递
PROPELLER技术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磁敏感伪影改善的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小艳 刘婷婷 王骏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83-1385,共3页
目的评价PROPELLER技术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磁敏感伪影的改善。方法对40例含有金属义齿的志愿者颅底区域采用PROPELLER技术和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进行DWI成像。采用四点评分系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行ROC曲线分析。结... 目的评价PROPELLER技术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中磁敏感伪影的改善。方法对40例含有金属义齿的志愿者颅底区域采用PROPELLER技术和平面回波成像(EPI)技术进行DWI成像。采用四点评分系统对图像质量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行ROC曲线分析。结果ROC曲线下面积(AUC)=0.979(P<0.01),表明金属义齿者颅底的PROPELLER DWI成像技术与EPI DWI成像技术所产生的磁敏感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者能明显减少磁敏感伪影。结论 PROPELLER DWI成像技术能显著改善金属义齿所致的磁敏感伪影,利用ROC曲线可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价进行量化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曲线 周期性旋转重叠平行采集和增强重建 弥散加权成像 磁敏感伪影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显示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方面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璐 滕随毅 +3 位作者 李建军 高爽 龙悦 黄金洁 《中国医学装备》 2019年第12期58-61,共4页
目的:探析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予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双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予以双肾CTA检查,皮质期肾脏血管予以最大强度投影(... 目的:探析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予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例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经双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并予以双肾CTA检查,皮质期肾脏血管予以最大强度投影(MIP)技术重建增强扫描,容积再现(VR)处理容积数据,评估CTA检查的准确性和影像学特征。结果:在20例患者中CTA检出18例(占90.0%),与DSA检查法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经DSA检查证实肾区畸形杂乱的血管团病灶与CTA检查图像一致,均为单支肾动脉供血,12例在皮质期扫描增强显示肾区血管畸形增粗迂曲,经CTA检查、VR、MIP和三维重建技术提示,病灶为单支肾动脉供血,无副肾动脉供血;其他8例予以CT薄层扫描和增强扫描,未发现异常,三维重建后发现肾脏微小血管畸形团病灶;DSA检查肾段动静脉相交通的畸形小血管团与CTA三维重建显示病灶部位、形态及大小均一致。20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其中左肾上极2例,左肾下极6例,右肾下极12例,CTA三维重建图像显示病灶形态、大小及部位均与DSA检查相似。结论:CTA检查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临床准确性较高,且微创安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诊断 先天性微小肾动静脉畸形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旋转造影三维重建技术
下载PDF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价值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玉龙 杜纯忠 +1 位作者 刘奎伟 邵宝尔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0-91,共2页
目的:探讨分析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10-2018-10月收治的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共计78例。将本组患者划分为不同组别,分别给予旋转DSA和常规DSA诊断检查,比较分析不同组患者声像图... 目的:探讨分析肝脏肿瘤介入治疗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10-2018-10月收治的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患者,共计78例。将本组患者划分为不同组别,分别给予旋转DSA和常规DSA诊断检查,比较分析不同组患者声像图分辨率和清晰度。结果:对两组患者检查清晰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组患者检查清晰度为94.87%,对照组患者检查清晰度为82.05%,两组患者在检查清晰度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给予肝脏肿瘤患者介入治疗时,应用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具有显著效果,能够清晰显示出病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分辨率和清晰度比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介入治疗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 临床分析
原文传递
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进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的价值探讨
12
作者 冯斌 周皓 张万云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162-163,共2页
探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实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的效果。方法: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抽取了90例肝脏肿瘤患者为主实行研究,通过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分为了实验组、参照组,每组均为45例。实验组施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治疗,参照组通... 探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实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的效果。方法: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7月抽取了90例肝脏肿瘤患者为主实行研究,通过随机平行方法分组分为了实验组、参照组,每组均为45例。实验组施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治疗,参照组通过常规DSA二维技术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①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75.56%,高于参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44.44%,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②实验组的手术时间、辐射照射量,与参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的差异,P<0.05。③实验组的肿瘤供血动脉诊断准确率为100%,参照组的肿瘤供血动脉诊断准确率为77.78%,统计学的差异存在,P<0.05。结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进行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处理,可提高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肿瘤供血动脉诊断准确率,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辐射照射量,因而建议在该病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并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介入治疗 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 临床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