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胡系民族的族缘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树山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49-53,共5页
早在战国时代东胡人即已相当活跃。后为匈奴单于冒顿(公元前209—174年)所破,余类被迫离开蒙古草原,一支保乌桓山,一支保鲜卑山,故以为号。乌桓臣伏匈奴约百年,岁输牛马羊皮(见《后汉书·卷九十》)。直至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 早在战国时代东胡人即已相当活跃。后为匈奴单于冒顿(公元前209—174年)所破,余类被迫离开蒙古草原,一支保乌桓山,一支保鲜卑山,故以为号。乌桓臣伏匈奴约百年,岁输牛马羊皮(见《后汉书·卷九十》)。直至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动静(同上)。以乌桓为代表的操蒙古语的东胡人又重新出现在靠近中国的故地。 鲜卑人的命运则稍有不同。他们出现在今蒙古境内和中国边境地区,并不是通过暴力途径,而是采取逐渐自然迁徙的办法。自从在鲜卑山定居以后,鲜卑一直与乌桓为邻,很少与中国交往(见《后汉书·卷九十》)。可见,鲜卑人当时居住在黑龙江上游地区。后来,鲜卑人逐渐南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胡系 族缘关系 鲜卑 匈奴 融合
下载PDF
闽越族的汉化轨迹与闽台族缘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心希 《台湾研究》 CSSCI 2002年第1期60-67,共8页
先秦时期,中国的南方分布着百越族。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经过漫长的磨合,战国时,形成了扬越、干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等部族。闽台地区是闽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闽越族文化长期受到来自中原的华夏族文化的熏陶,因而在坚持自己文... 先秦时期,中国的南方分布着百越族。这是一个复杂的群体,经过漫长的磨合,战国时,形成了扬越、干越、瓯越、闽越、南越、雒越等部族。闽台地区是闽越族的主要活动区域。闽越族文化长期受到来自中原的华夏族文化的熏陶,因而在坚持自己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也吸收了许多来自中原的先进文化因素。这就为闽越族在秦汉时期及其后的汉化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随着中原华夏族融合为汉民族,闽越族自身的汉化也就更为深刻。本文拟分阶段描述其汉化轨迹并分析海峡两岸的族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越 汉化 族缘关系 融合 福建 台湾
原文传递
智慧性生存范式:民族地区刑事和解的本土化建构——基于恢复社会正义的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宏伟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3-98,共6页
在当下中国建构民族地区和谐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基于族缘关系的同质性和凝聚力,刑事和解已经成为民族地区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智慧性生存范式。刑事和解以建构谅解型和协商性司法模式为基准,通过建构本土化的刑事和解路径,恢复社会原有的... 在当下中国建构民族地区和谐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基于族缘关系的同质性和凝聚力,刑事和解已经成为民族地区解决刑事纠纷的一种智慧性生存范式。刑事和解以建构谅解型和协商性司法模式为基准,通过建构本土化的刑事和解路径,恢复社会原有的正义,增益于民族地区刑事法治的秩序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和解 地区 社会正义 本土化 智慧性 范式 法治社会 族缘关系
下载PDF
浙南地区华侨社会关系网络探析——以青田华侨个案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海曦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4-91,157-158,共8页
浙江青田华侨在300余年的海外打拼史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族缘及地缘关系网络是先赋性的,其在青田华侨的打拼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婚缘关系网络是青田华侨异国婚姻的必然结果,它是扩大青田华侨关系圈的重要途径,是青田华... 浙江青田华侨在300余年的海外打拼史中,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族缘及地缘关系网络是先赋性的,其在青田华侨的打拼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婚缘关系网络是青田华侨异国婚姻的必然结果,它是扩大青田华侨关系圈的重要途径,是青田华侨关系网络上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侨居国对青田华侨的认可;侨团关系网络是集血缘、地缘于一身的新型社会关系网络,它是青田华侨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在祖国的发展、华侨自身的权益维护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时段研究青田华侨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我们认清当今华侨群体社会关系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田华侨 社会关系网络 族缘关系 关系 侨团关系
下载PDF
布依族拾荒者城市生存空间建构 被引量:1
5
作者 木薇 《民族论坛》 2015年第11期36-41,共6页
基于社会空间生产理论的启发,结合对昆明市布依族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实地调查,本文揭示了布依族流动人口在日常生活中建构生存空间的物质性意义和文化意义,展现了布依族流动人口在自发迁移过程中的社会文化适应,指出生存空间一方面体现... 基于社会空间生产理论的启发,结合对昆明市布依族流动人口日常生活的实地调查,本文揭示了布依族流动人口在日常生活中建构生存空间的物质性意义和文化意义,展现了布依族流动人口在自发迁移过程中的社会文化适应,指出生存空间一方面体现了以族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支持功能,另一方面,布依族流动群体生存空间的移动与全球化的资本压迫有关,生存空间存在附属性和脆弱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空间 城市拾荒者 族缘关系 布依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