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语言学族群史观的演变及其解释模型
1
作者 张永斌 曹凯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9期69-74,共6页
历史语言学跟民族学、历史学一样都关注族群历史起源研究。历史语言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起两种解释语言历史演变的模型——裂变模型和聚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反映了历史语言学家对族群历史起源研究的思考。它们的先后建立反映出历史... 历史语言学跟民族学、历史学一样都关注族群历史起源研究。历史语言学在其发展进程中先后建立起两种解释语言历史演变的模型——裂变模型和聚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反映了历史语言学家对族群历史起源研究的思考。它们的先后建立反映出历史语言学族群史观的一次重要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学 裂变模型 聚变模型 族群史
下载PDF
移民、传说与族群记忆——民族史视野中的南方族群叙事文化 被引量:9
2
作者 张先清 杜树海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39,共10页
南方族群文化的发展,与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紧密联系。而在这种族群交融过程中,传说、习俗、仪式等大量的地方性族群记忆也被制造出来。八姓入闽、跑贡王、射梁箭、土酋救皇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地方性族群记... 南方族群文化的发展,与历史上汉族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的交融紧密联系。而在这种族群交融过程中,传说、习俗、仪式等大量的地方性族群记忆也被制造出来。八姓入闽、跑贡王、射梁箭、土酋救皇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些地方性族群记忆一般不见于国家正史典籍中,属于族群小叙事文化,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族群本质,体现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本地人视角,真切地表达出历史上族群接触的生动事实。当前的南方民族史研究,很有必要重视上述小叙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族群 族群史 叙事文化
下载PDF
二战后族群史研究凸显于美国学界的动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海涛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7,共12页
二战前,作为"民族学的附庸和考古学的侍女",族群史研究一直发展缓慢、影响微弱。战后,史学因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而展示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族群史研究逐现端倪于美国史学界;在美国的民族学人类学界,民族学人类学也逐渐... 二战前,作为"民族学的附庸和考古学的侍女",族群史研究一直发展缓慢、影响微弱。战后,史学因借鉴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而展示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族群史研究逐现端倪于美国史学界;在美国的民族学人类学界,民族学人类学也逐渐迈出"历史化"的步伐,族群史研究开始在美国民族学人类学界发生较大影响。这与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和学界的新变化息息相关。其中,1946年《印第安人权利申诉委员会法案》在美国国会的通过和印第安人权利申诉委员会的建立,1953年由印第安人权利申诉委员会推动、美国司法部和印第安纳大学合作的"大湖区-俄亥俄流域研究计划"的出台,成为族群史研究凸显于美国学界的直接诱因和重要表现,为战后美国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尤其是社会史之间关系由疏离到日益密切,以及"历史人类学"在美国和西方学界的发轫起到了重要的促动和铺垫作用。本文尝试对影响战后族群史研究凸显于美国学界的诸多动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全面理解族群史研究发生发展的学术脉络提供新的视角。相信,族群史研究的追根探源对理解相关新兴研究领域——西方"历史人类学"而言,也不无补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史 西方历人类学 美国印第安 社会 西方新
原文传递
族群历史溯源研究的语言学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曹凯 张永斌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05-109,共5页
历史语言学在发展进程中建立起两种解释语言历史演变的模型——裂变模型和聚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同时也包含着语言学家对族群历史溯源研究的深刻思考。语言裂变从本质上来说是由族群裂变引发的,语言聚变则是长期而又复杂的族群经济文化... 历史语言学在发展进程中建立起两种解释语言历史演变的模型——裂变模型和聚变模型。这两种模型同时也包含着语言学家对族群历史溯源研究的深刻思考。语言裂变从本质上来说是由族群裂变引发的,语言聚变则是长期而又复杂的族群经济文化互动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起源 裂变模型 聚变模型 族群史
下载PDF
探析后流放时期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 被引量:2
5
作者 崔贵蕊 《美与时代(城市)》 2018年第4期127-128,共2页
巴比伦之囚于公元前539年得以回归犹大地区,犹大人结束了流放生活,重回耶路撒冷,进入了"后流放时期"(公元前539-前332年)。在回归后,犹大回归者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面对着强大的波斯帝国的威胁,面对着强大的周边异族的侵略... 巴比伦之囚于公元前539年得以回归犹大地区,犹大人结束了流放生活,重回耶路撒冷,进入了"后流放时期"(公元前539-前332年)。在回归后,犹大回归者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面对着强大的波斯帝国的威胁,面对着强大的周边异族的侵略,因此他们急需着手构建自己的族群认同。为了更好地探究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模式,主要从回归者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及其实行的具体应对和解决措施出发进行分析,并且在文章中也涉及到对犹大人对族群历史合法性的追溯问题,在对具体的措施探究的基础上将其构建的方式与学界现有的族群认同构建理论和模式进行对比,最后分析犹大族群认同的构建方式是否与学界现有的族群认同模式相符合,以及其自身在族群认同构建中又有哪些独特之处,以期对犹大回归者族群认同的构建有个系统和明确的把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流放时期 犹大回归者 族群认同 内外问题 族群史
下载PDF
融水五色人的人文特征
6
作者 覃锐钧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2期17-18,共2页
自信而又包容、重农而又重商、顺势而又善变,是五色人在多种姓杂居互动过程中,依托相对优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发展起来的人文景观,并关联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
关键词 五色人 族群史 人文地理 人文特征
下载PDF
族群美术的一种标识碑——读悟邓福星的美术学术
7
作者 梁玖 《中国美术研究》 2015年第4期141-146,共6页
作为中国这样从未中断过自己历史文化的大国,宜随时审视和秩序化延伸自己的族群美术历史与厚度,焦点关注与研究邓福星及其美术学术是这种学术逻辑的命题和正题与善行。该文基于历史、经济和美术社会学视点,主张定位当代中国美术史学视... 作为中国这样从未中断过自己历史文化的大国,宜随时审视和秩序化延伸自己的族群美术历史与厚度,焦点关注与研究邓福星及其美术学术是这种学术逻辑的命题和正题与善行。该文基于历史、经济和美术社会学视点,主张定位当代中国美术史学视野而研究邓福星及其美术学术的内涵,揭示邓福星个人贡献拱卫族群美术文明的价值,认识其在喧闹中依然前行的意义。总之,该研究视点、方法与主张、结论,有助于对邓福星及其美术学术的深入研究,有益于当代中国美术史学的生长,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美术学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福星 美术学术 族群美术 标识碑 拱卫族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