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解”美学的现代性生产与跨族群想象--以“康巴文学”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李长中 《天府新论》 CSSCI 2018年第5期143-152,共10页
表述是一种再造主体性行为。由于"康巴"地域的异质性及其表述历史的晦暗不明,"他者"表述成为"康巴"形象/记忆建构的基本方式。以还原"真实的康巴"为修辞论目的的康巴文学,亦时常被纳入"... 表述是一种再造主体性行为。由于"康巴"地域的异质性及其表述历史的晦暗不明,"他者"表述成为"康巴"形象/记忆建构的基本方式。以还原"真实的康巴"为修辞论目的的康巴文学,亦时常被纳入"地域文学"意义生成谱系框架加以研究。然而,当前学界以康巴文学地方性知识景观叙事性特征而将之纳入地域文学阐释逻辑,以其对地域性景观的真实性表述作为评价其成功与否的标志,其实误读了康巴作家群及其文学。康巴文学不是张扬"对抗的美学",而是强调多元文化/族群"和解"的美学表述,预示了多民族文学发展某种新的可能。只是受制于后学理论话语影响,多民族文学的"和解"美学生产问题尚未引起研究者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性景观 和解美学 族群想象 康巴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下载PDF
客家旅游、族群想象与生产地方性——以四川省洛带镇客家山歌的发展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思睿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2-16,共5页
四川的客家山歌是在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随着洛带镇客家旅游的发展而被创造的现代客家山歌,是当地建构客家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以洛带镇客家山歌的创作和发展为例,分析四川客家山歌与传统客家山歌的异同,探讨在发展话语的主导下,客家人... 四川的客家山歌是在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随着洛带镇客家旅游的发展而被创造的现代客家山歌,是当地建构客家族群文化的一部分。以洛带镇客家山歌的创作和发展为例,分析四川客家山歌与传统客家山歌的异同,探讨在发展话语的主导下,客家人如何利用文化差异来建构其身份,想象世界及其自身的位置,通过生产地方性以达到实现地方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山歌 客家旅游 族群想象 地方性
下载PDF
模糊族群想象的身份认同初探
3
作者 王峥丽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第17期165-165,共1页
本文以普遍存在的模糊族群想象现象为切入点,在经由对口民模糊认同的针对性破题中,尝试着论述如何以模糊的族群想象实现对族群成员身份认同的建构,希望对我国民族凝聚力的夯实、软实力的凝聚添砖加瓦。
关键词 族群想象 疍民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地方叙事与族群想象:陈元光“征蛮”传说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温春香 《民俗研究》 CSSCI 2014年第6期100-107,共8页
陈元光是漳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开漳事迹至今为人传颂。闽南各地普遍奉祀陈元光,关于他的传说也极普遍。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到陈元光从普通的将领到儒将及神的身份的叠加过程,而其所平之"蛮"也一步步被具体化为蓝雷畲民... 陈元光是漳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开漳事迹至今为人传颂。闽南各地普遍奉祀陈元光,关于他的传说也极普遍。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到陈元光从普通的将领到儒将及神的身份的叠加过程,而其所平之"蛮"也一步步被具体化为蓝雷畲民。与此同时,文献对畲民的描述也趋于典范化,而这一过程与闽粤赣地域社会转型及人群的重组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叙事 族群想象 陈元光 畲民 客家
原文传递
当代台湾的“族群想象”与“族群意识” 被引量:3
5
作者 沈惠平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4,共8页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政治考量,台湾社会形成所谓"四大族群"的格局。文章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这四大族群的区分及其出现时机,它们各自的族群想象与族群意识。从中可以发现,族群身份、族群意识、政治态度和行为三者间的...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以及现实的政治考量,台湾社会形成所谓"四大族群"的格局。文章比较详细地论述了这四大族群的区分及其出现时机,它们各自的族群想象与族群意识。从中可以发现,族群身份、族群意识、政治态度和行为三者间的关系可以成为台湾"族群政治"的研究路径。在当代台湾"族群意识"的形成过程之中,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1970年代以后反对运动的崛起与政治挑战以及2000年民进党执政之后激化族群意识等事件的影响重大。鉴于"省籍—族群"矛盾已对台湾社会造成极大的代价和伤痛,台湾岛内必须走出族群政治的漩涡,才能建构平等发展、共存共荣的族群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台湾 族群想象 族群意识
原文传递
聚落空间场所化与“干”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
6
作者 张泽忠 温婷 《河池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58-65,共8页
基于"干"(ganl/an11,族称/自称,日常用语指"用树枝木栅把居所环境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讨论侗寨居所序列场所化过程与生存环境生成性形成的哲学性关联。分析认为,于文明始初侗寨居所建... 基于"干"(ganl/an11,族称/自称,日常用语指"用树枝木栅把居所环境及栖居之所遮掩起来")族群文化自我的实然性基础,讨论侗寨居所序列场所化过程与生存环境生成性形成的哲学性关联。分析认为,于文明始初侗寨居所建筑即拥有表征族群自我"行为"文化"想象"的典型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对侗族行为文化构架、族群自我情感体验及女性话语施事行为等结构形态产生深远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空间场所化 族群行为文化想象 哲学性关联 规约性影响
下载PDF
论影像的“想象共同体”:感性、理性和神性——互联网时代下的影像文化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周冬莹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9-192,共4页
影像以及网络,正在构成另一种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想象共同体"——这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一种基于虚构的、非地理学意义上的疆域重构,是在影像的感性、理性和神性(spirit)意义上重新组合而成的"共同体",承载着... 影像以及网络,正在构成另一种不同于印刷时代的"想象共同体"——这是跨越民族和国家的边界、一种基于虚构的、非地理学意义上的疆域重构,是在影像的感性、理性和神性(spirit)意义上重新组合而成的"共同体",承载着伦理、哲学和美学价值。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感性、理性审美经验,以及伦理、哲学和美学思想的观众成为不同的影像的"想象共同体"成员,即"想象的族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欲望 影像的“想象共同体” 想象族群
原文传递
比较文学视域下竹枝词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书写 被引量:6
8
作者 罗杰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8-167,177,共11页
明清时期,竹枝词中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题材、主题呈现出"异域"及族群想象倾向,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细节、文化生态等。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分析竹枝词中建构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可以了解书写者对异己... 明清时期,竹枝词中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题材、主题呈现出"异域"及族群想象倾向,文人以竹枝词的范式书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细节、文化生态等。在比较文学视域下分析竹枝词中建构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可以了解书写者对异己的书写策略、书写心态与文化认同,并探索竹枝词文人如何运用寓居、游记、追忆的滇地体验书写云南少数民族形象及深层文化意蕴。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书写,不仅记录了儒家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同时也彰显了文人借由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竹枝词书写,对跨文化交流中的社会集体想象物的构筑,体现了一种自觉的身份认同,可更好地认识异质文化间的少数民族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云南少数民族形象 比较文学形象学 族群想象 社会集体想象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