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国家公园与其多族群社区的耦合共生:逻辑、困境与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贾丽奇 李佳宜 戚路辉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8-32,共5页
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改革已进入实质阶段。妥善解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问题,促进国家公园与民族社区的繁荣共建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成功实施的关键。以“生命共同体”为学理基础,从历史、现实及理论角度梳理了祁连山与周边社区... 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改革已进入实质阶段。妥善解决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问题,促进国家公园与民族社区的繁荣共建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成功实施的关键。以“生命共同体”为学理基础,从历史、现实及理论角度梳理了祁连山与周边社区相依共存、相互制约、协同演进的耦合逻辑;总结出社区面临的多维困境:利益分配失衡,治理模式“不接地气”,规划科学性不足及居民能力有限;根据祁连山的多元民族特质,以价值共生为前提,从多元共治、规划共振、利益共享、能力共建等角度探析祁连山国家公园与多族群社区的融合共生路径,并提出以科普游憩主线串联典型民族社区、兼顾整体联动和民族社区个体差异的建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命共同体 祁连山国家公园 族群社区 价值共生 多元利益补偿
下载PDF
城市族群社区及其现代转型──以西安回民区更新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董卫 《规划师》 2000年第6期86-89,共4页
近十余年来,我国城市与建筑在整体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城市结构与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社区作为人在社会中的空间归属单位,其发展也受到冲击,重建成为必然,作者以西安回民区的更新为例,从概念、发展历程、保护与更新方式等... 近十余年来,我国城市与建筑在整体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城市结构与形态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社区作为人在社会中的空间归属单位,其发展也受到冲击,重建成为必然,作者以西安回民区的更新为例,从概念、发展历程、保护与更新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 族群社区 回民区 社区建设
下载PDF
东京科考:寻找池袋华人的“族群社区” 被引量:2
3
作者 吕钊进 朱安新 +1 位作者 邱月 袁光锋 《中国研究》 2020年第2期253-264,273,共13页
中国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相互接触、了解、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广大海外华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世纪80年代重新打开国门,到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新时代扛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中国在看世界,世界也在看中国。在中国与世界相互接触、了解、交融的历史进程中,广大海外华人扮演着重要角色。从20世纪80年代重新打开国门,到21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再到新时代扛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旗,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 归侨侨眷 中国与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族群社区 海外华人 海外侨胞 历史进程
下载PDF
生态系统视域下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的推进策略 被引量:2
4
作者 谭敏茵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1-18,共8页
伴随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本土少数民族和跨境族群集聚于中国城市生活,形成兼具商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多族群互嵌式社区。单一族群居住型社区向多族群混居型社区的转变不仅使城市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呈... 伴随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和全球化浪潮的日益加速,越来越多的本土少数民族和跨境族群集聚于中国城市生活,形成兼具商业功能和居住功能的多族群互嵌式社区。单一族群居住型社区向多族群混居型社区的转变不仅使城市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和精细化特征,也为传统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存在社区居民服务需求多样、族际文化观念与宗教信仰不同、本地族群接纳程度有限、多元化社工人才不足等现实境况。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将典型的广州越秀区非裔黑人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聚焦于外来族群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以此为基础探讨二者叠加效应下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的拓展诉求。通过创新社工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搭建民族文化社区交流平台、增强不同族群间的信任网络和注重培养多元化社工人才等途径,提升城市多族群社区社会工作服务能力,促进各族群成员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理论 城市多族群社区 社区社会工作 和谐共生
下载PDF
都市族群社区居民对社区现代化的认同研究
5
作者 连思嘉 《管理观察》 2008年第13期122-123,共2页
在都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影响下,随着都市社区结构的转型都市传统族群社区也处于快速的变迁当中。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塑造现代化才能真正主动的认同"现代化"的理念并将现代... 在都市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影响下,随着都市社区结构的转型都市传统族群社区也处于快速的变迁当中。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只有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塑造现代化才能真正主动的认同"现代化"的理念并将现代化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真正的内化,现代化发展才可能经由内部源起并且经过代际更替进入不可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 族群社区 现代化 认同
下载PDF
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文炯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23,共7页
Jamaat在城市社会中是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是回族穆斯林族群存在的方式,并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它的社缘边界。同时,城市社会的大变迁又推动着Jamaat的地缘结构由聚居型社区转向散居型并由此产生诸多文化影响。
关键词 Jamaat 族群社区 地缘变迁 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Jamaat地缘变迁及其文化影响(续)——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调查为个案 被引量:9
7
作者 杨文炯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0-14,共5页
Jamaat在城市社会中是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 ,是回族穆斯林族群存在的方式 ,并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它的社缘边界。同时 ,城市社会的大变迁又推动着Jamaat的地缘结构由聚居型社区转向散居型并由此产生诸多文化影响。
关键词 Jamaat 族群社区 地缘变迁 文化影响
原文传递
少数族群及其社区的现代化:从文化贫困到“文化自觉” 被引量:2
8
作者 李诚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08年第6期148-151,共4页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模塑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数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维护与...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载体,模塑着人们的观念、信仰和心理世界。不同的族群文化传统折射出各族群的"族群心理"。面对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少数族群因其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发展的相对滞后,容易产生文化隔阂和对本族文化的自我维护与适应。这种相对封闭的文化和心理,是导致少数族群及其社区贫困的根源之一。正确处理族群间的关系,促进不同族群文化间的交流和相互适应,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是少数族群及其社区消除贫困、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族群社区 贫困文化 文化自觉 文化建设
下载PDF
日本中国新移民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象征社区”理论探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慧婧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论文提出了"文化象征社区"理论并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新移民"文化象征社区"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论文认为文化象征社区作为族群归属空间,满足了新形势下走出国门的新移民在主流社会文化冲击下对保持民族... 论文提出了"文化象征社区"理论并进行详细阐述,分析了中国新移民"文化象征社区"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论文认为文化象征社区作为族群归属空间,满足了新形势下走出国门的新移民在主流社会文化冲击下对保持民族性和传承根文化的诉求;作为族群保障体系,文化象征社区解决了各阶层新移民不同层次的适应与发展需求;同时绕行了飞地型移民社区建构的种种障碍,通过嵌入分散式族群羁留点的文化再生与传播,拓展了日本民众了解中国文化的渠道,孕育了新移民与日本社会良性互动的可能性,也激发了日本城市文化迈向异质的交融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新移民 社会关系网络 文化符号 “文化象征社区 归属空间 少数族群社区
下载PDF
Jamaat:都市中的亚社会与族群文化——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族群调查为个案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文炯 张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7-54,共8页
Jamaat作为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 ,是回族穆斯林族群的社会存在形式。在历史上 ,它不仅是伊斯兰文化移植中国的标志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范式 (Matrix) ,又是回族形成的母体。在多元异质文化的都市社会 ,Jamaat作为一种亚社会与族群文化 ,... Jamaat作为一种独特的族群社区 ,是回族穆斯林族群的社会存在形式。在历史上 ,它不仅是伊斯兰文化移植中国的标志 ,而且作为一种文化范式 (Matrix) ,又是回族形成的母体。在多元异质文化的都市社会 ,Jamaat作为一种亚社会与族群文化 ,通过一系列文化符号标识 ,硬化族群边界 ,强化族群意识 ,增进族群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maat 回族穆斯林族群社区 兰州市 族群文化 个案分析 亚社会 族群认同 族群意识 都市社会
下载PDF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特别法保护模式研究 被引量:20
11
作者 毛克盾 《知识产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36-43,共8页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而采取何种模式实现保护目标,至今也无定论,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明确规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即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纳入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体系中来。然而,现行著作权法的内在...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点,而采取何种模式实现保护目标,至今也无定论,我国《著作权法》第6条明确规定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即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纳入到著作权法的保护体系中来。然而,现行著作权法的内在逻辑体系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本身的性质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建议采取特别法保护模式才是未来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最有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艺术 特别法保护模式 立法 民族族群社区
下载PDF
侗歌表演场域的情境性行为与结构性法则
12
作者 张泽忠 韦芳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4,共4页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 作为口耳相传的侗歌艺术,其表演、展演的既定性框架与情境性行为等口头程式的生成、形成,与族群社区的文化表演结构法则有着模式性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在程式片语、施事话语、元交流维度上产生意义。一者封装着那些"无法用主流文化来证实或表达的经验、意义或价值",即一个民族"值得关注的文化信息";二者表明了这些被称为民间古俗的传统残留物在"既是文化的也是社会的基础上存活着,并且被实践着",而且以新生性文化的姿态为自己正名:"新的意义与价值、新的实践、新的意味与经验正在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我们正是在传统、实践与新生性这一联结点上发现了口头程式模式与族群社区的表演结构规则在惯常性、创造性的相互作用中共同酿就侗歌艺术的创生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歌艺术 口头程式 族群社区 表演结构规则 新生性特质
下载PDF
从物质生存到民族文化生存——美国丹佛市傣泐人现状调查研究
13
作者 郑晓云 《世界民族》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约居住有1200余名祖籍中国西双版纳和老挝勐勇的傣泐人,是美国傣泐人最集中的地区。当地傣泐人来到美国最早的已有40余年,是1975年印支战争结束后来到美国的移民,随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在美国出生。移居到美国丹... 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约居住有1200余名祖籍中国西双版纳和老挝勐勇的傣泐人,是美国傣泐人最集中的地区。当地傣泐人来到美国最早的已有40余年,是1975年印支战争结束后来到美国的移民,随后的第二代、第三代在美国出生。移居到美国丹佛市的傣泐人社会生活经历了三个阶段:适应当地生活环境;稳定生活并融入美国社会生活;重构宗教与社会关系。目前通过民族认同的构建、以佛教信仰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复兴、民族组织的建设,当地的傣泐人被组织起来,在当地社会中构建起一个以民族为基础、以丹佛市为主要居住区域、以佛教为文化纽带、以协会为组织框架的傣泐人社区。傣泐人内部的凝聚力不断增强,在当地社会中的能见度也不断提升,从一个分散的移民群体在当地社会中发展为一个新的族群,正在美国土地上完成一个从物质生存到文化生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裔傣泐人 民族认同 族群社区 文化重构 美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