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称谓所见西夏与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交融
1
作者 孔祥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8,共7页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 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词是研究辽宋夏金时期多民族交往交流的珍贵语料。梳理文献可见,西夏在与周边各民族交往时,借用了大批外来语中的族群称谓词。随着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程度加深,党项人基于族群特性和地域认知,对“他者”产生了主体性族群概念。为适应多元文化交流的需要,党项人还以西夏语“■”构建了一批原生性族群称谓词。这些称谓不仅反映了党项人与横山羌的族群边界,还折射出12世纪晚期西夏与草原部族的互动关系,为厘清西夏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演进脉络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语言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称谓 语言接触 文化交融
原文传递
先秦秦汉的“秦人”称谓与认同
2
作者 刘志平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123,207,共18页
西周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是隐而不显的。春秋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逐步得到凸显,但仍被笼罩在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族群认同格局中。自战国至秦代,"秦人"和"非秦人"... 西周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是隐而不显的。春秋时期,"秦人"称谓与认同逐步得到凸显,但仍被笼罩在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族群认同格局中。自战国至秦代,"秦人"和"非秦人"的族群区分得到凸显,原来以姬周华夏为核心展开的"夷夏之辨"的多层次族群认同格局,被以"秦人"为核心展开的"秦人非秦人之辨"的多层次族群认同格局取代,且形成了狭隘的"秦(夏)"认同。楚汉相争以后,"秦人"与"非秦人"的现实族群区分由于帝国上层精英的重组及帝国政治名号的改变而退出历史舞台,但"秦人"称谓本身仍在汉代的现实族群称谓表达中留下了印记。秦时入居秦境外的秦人后裔在汉代被称为"秦人""秦虏"或"秦胡",而匈奴人在某些场景仍称西汉人为"秦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秦汉 秦人 族群称谓 族群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