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6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族群性或公民性:时政新闻接触如何影响中国国家认同?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尚彬 黄泽文 《当代传播》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48,共7页
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 本文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了时政新闻接触和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时政新闻接触增强了公民的身份认同从而影响了国家认同,两者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即时政新闻接触越频繁,国家认同感越强。公民身份认同在两者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存在中介效应。另外,中国民众的国家认同来自对自身公民身份的认同,而非一种族群性的认同,属于现代国家认同。在中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可能总体上呈减弱的趋势,但我国媒体的建构功能会有效减缓这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政新闻接触 国家认同 公民身份认同 族群身份认同
下载PDF
族群边界、族界符号与族群认同——海外华人族群边界意识探析
2
作者 刘燕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24-37,共14页
论文参考巴斯的族界理论、拉蒙特的边界分类和维莫的实证研究,通过田野考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两个层面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当代海外华人存在怎样的族群边界意识;二是何为其象征边界符号;三是其可能的族界意识体现怎样... 论文参考巴斯的族界理论、拉蒙特的边界分类和维莫的实证研究,通过田野考察和半结构化访谈,从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两个层面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当代海外华人存在怎样的族群边界意识;二是何为其象征边界符号;三是其可能的族界意识体现怎样的族群认同。调查结果显示,总体上,受访的海外华人的社会边界和象征边界意识都较为明显,但存在一定的地区、性别和个体差异,其社会边界意识体现在社交网络和对异族婚恋的态度上,其象征边界意识反映在其对族群的原型化认知上;血统、出身等原生族群性、族群标签和族群原型化认知是受访华人的族群象征边界符号,而不是族群身份和传统价值观;受访者的族界意识体现出其对族群身份的类别区分,与族群认同感和亲近感关联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界理论 族群边界 族界符号 族群认同 华人族群
下载PDF
民间祭象:从文本记忆到族群认同
3
作者 杨增和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对象的认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象在古史传说谱系中是主流体系之外的人物,象在儒家价值体系中呈现出来的是负面形象。象在民间的传说从未间断,经历了从文本记忆到文化认同的过程,潇水流域民众的祭象习俗成为明显的地域性标识。“... 对象的认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象在古史传说谱系中是主流体系之外的人物,象在儒家价值体系中呈现出来的是负面形象。象在民间的传说从未间断,经历了从文本记忆到文化认同的过程,潇水流域民众的祭象习俗成为明显的地域性标识。“象封有庳”有丰富的民间文献支撑,在今双牌访尧村一带还有大量关于象的传说与遗存,其周边地区也有相关象的传说与遗迹。民间长期祭祀象源于“象去其傲,而象已圣矣”,象悔过自新而“卒为善人”,象强化与三苗部落交融而“泽加于其民”,象舜和睦修好,情同手足。祭象的信仰空间体现为民间祭象的仪式表达,民间祭象的社会性空间,民间祭象仪式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潇水流域 民间象崇拜 文本记忆 族群认同
下载PDF
东南亚华文新媒体时代下的华文文学与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
4
作者 蔡梦虹 曾晓林 《新闻传播》 2024年第5期21-23,共3页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新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主要包括华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悠久的传统和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新媒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壮大,其主要包括华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多种形式的网络传播平台。东南亚华文文学在悠久的传统和当代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的发展态势,新媒体时代则为其带来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东南亚华文新媒体时代下的华文文学对于东南亚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为青年华人提供了交流和创新表达的渠道,还为其探索和表达族群身份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促进青年华人的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亚华文新媒体 华文文学 青年华人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华文独中教育策略中的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以马来西亚宽柔中学为例
5
作者 李仕耘 张晓威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04-109,共6页
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层面确立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旨在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统一。而华人社群积极创办华文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以维护族群特色并传承华族文化。宽柔中学作为拒绝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张力之间... 马来西亚政府在教育政策层面确立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旨在强化国家认同与文化统一。而华人社群积极创办华文学校,发展华文教育,以维护族群特色并传承华族文化。宽柔中学作为拒绝改制的华文独立中学,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张力之间寻求微妙平衡,其生存与发展策略备受关注。通过剖析宽柔中学的教育策略与实践,探讨其如何巧妙实现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的和谐共存,以期为马来西亚及多元文化国家的教育体系提供借鉴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 宽柔中学 华文教育 教育策略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守望与传承:侗戏“非遗化”语境中的主体叙事与族群认同
6
作者 王凌丹 张应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130,155,156,共15页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 “非遗”语境下,现代化舞台上的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更注重音乐的娱乐性、程式表演性和审美性,以多元文化共现的展演景观模式呈现。“非遗化”的侗戏表演离开“原生”语境后,民间表演的文化主体性发生改变;当民众不再向侗戏班寻求公共产品供给,侗戏的需求量降低,其功能也因此转变。结合音乐人类学理论,通过对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性叙事,从历时性的族群认同、局内人口述史的叙事记忆、“非遗”的传承及反思等多维度,对“即时性”的音乐文本进行深描,反思侗戏在“非遗”语境中族群性与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戏 非遗化 主体叙事 族群认同 黔东南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的土家织锦在族群认同中的问题探析
7
作者 王帅 《西部皮革》 2024年第4期103-106,共4页
研究着眼于土家织锦这一中国土家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深入分析其图案设计和编织工艺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及其在土家族中的社会功能。文章讨论了土家织锦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记录和反映的土家族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了在国际... 研究着眼于土家织锦这一中国土家族文化的珍贵财富,深入分析其图案设计和编织工艺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及其在土家族中的社会功能。文章讨论了土家织锦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记录和反映的土家族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的,探索了在国际视野下,土家织锦适应国际化新时代的同时,保持其文化价值和增强族群的内聚力的途径。此外,文章还探析了土家织锦如何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跨国文化项目,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从而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研究强调了土家织锦在传递土家族集体记忆、促进文化继承以及在多元文化对话中的桥梁作用,对于保护这一可能逐渐消逝的手工艺形式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视野 土家织锦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女性权力与族群认同:阿玛拉松塔政治参与二重向度的考察
8
作者 刘榕榕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9-208,共10页
526年,东哥特王国的开创者塞奥多里克去世,王位由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因阿塔拉里克年幼,其母阿玛拉松塔摄政。阿玛拉松塔有意在王国中促进罗马元素与日耳曼元素的融合,这一目标同哥特人日益强化的族群意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施政... 526年,东哥特王国的开创者塞奥多里克去世,王位由外孙阿塔拉里克继承。因阿塔拉里克年幼,其母阿玛拉松塔摄政。阿玛拉松塔有意在王国中促进罗马元素与日耳曼元素的融合,这一目标同哥特人日益强化的族群意识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其施政引起哥特贵族势力的反对。阿塔拉里克去世后,阿玛拉松塔失去权力并丧命。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缺乏保证女性独立执政的社会环境、法律基础和权力机制,女性权力具有显著的依附性,这是阿玛拉松塔摄政政权垮台的关键原因。阿玛拉松塔政权的垮台则成为该时期地中海世界政局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哥特王国 阿玛拉松塔 族群认同 女性权力
下载PDF
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及其进展
9
作者 张积家 匡玉英 王佳佳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5期66-78,共13页
语言转用是否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如果语言转用对讲话者的族群认同有影响,是族群认同消失了或者减弱了,还是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这是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长期关注的问题。客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使讲话者对本族群的认同消失;... 语言转用是否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如果语言转用对讲话者的族群认同有影响,是族群认同消失了或者减弱了,还是族群认同发生了转变?这是语言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长期关注的问题。客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使讲话者对本族群的认同消失;主观主义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不影响讲话者的族群认同;动态建构观点认为,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是变化的,语言转用对不同族群、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族群成员的影响不同。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复杂,既不能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地归结为语言转用决定族群认同,也不能把两者之间关系视为完全独立的。动态建构观点既避免了客观主义观点的偏颇,又弥补了主观主义观点的不足。影响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关系的因素有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包括国家的语言政策、族群间的相对地位、学校教育的语言媒介、语言环境、人口数量与地理因素等,主观因素包括个体的价值观、性别和年龄、跨文化敏感性等。未来应该加强对该问题的实验研究,增强共时性和继时性的比较研究,开展方言转用与族群认同的研究,以便得出更为确定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转用 族群认同 关系
下载PDF
接触与对抗:在电影中探索族群认同与文化冲突现象
10
作者 周子涵 《今传媒》 2024年第10期89-92,共4页
本文深入剖析了不同电影作品在画面呈现、角色塑造、剧情走向等方面对族群认同和文化冲突现象的探索,并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电影中的族群认同与文化冲突现象,为促进社会的族群融合与文化和谐提供参考;增进不同... 本文深入剖析了不同电影作品在画面呈现、角色塑造、剧情走向等方面对族群认同和文化冲突现象的探索,并对背后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电影中的族群认同与文化冲突现象,为促进社会的族群融合与文化和谐提供参考;增进不同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接纳,为构建包容、平等的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族群认同 文化冲突 社会学
下载PDF
闽南方言东南亚传播与推进族群认同探析
11
作者 柳震元 蒋修若 《东南传播》 2024年第6期125-127,共3页
闽南族群移居海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闽南方言为纽带,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互动交往中,传承和传播着华族文化,同时也促进跨国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长河。从族群认同探讨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的影响,充分挖掘利用闽南方... 闽南族群移居海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以闽南方言为纽带,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互动交往中,传承和传播着华族文化,同时也促进跨国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长河。从族群认同探讨闽南方言、闽南文化的影响,充分挖掘利用闽南方言资源,保护并传承闽南方言,是促进族群认同、地域多元文化融合、包容与共享不可或缺的手段,也切合了“一带一路”发展内涵和命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方言 东南亚传播 族群认同
下载PDF
香格里拉藏族“尼西情舞”族群认同研究
12
作者 杨娜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87-89,共3页
尼西情舞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所独有的藏族传统民间舞蹈,其流传历史悠久,其歌舞形式独具尼西地区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肩负着交流情感、团结族群等重要社会功能,蕴含着尼西地区藏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及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 尼西情舞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所独有的藏族传统民间舞蹈,其流传历史悠久,其歌舞形式独具尼西地区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肩负着交流情感、团结族群等重要社会功能,蕴含着尼西地区藏族人民的文化精神及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发展中,尼西情舞已经成为族群历史记忆中的一种符号表征,它是族群内部识别彼此、促进人群团结凝聚的文化符号。本文以艺术人类学的方法对当下的尼西情舞进行分析调查,分析如何以尼西情舞构建族群边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挥其文化凝聚作用,将族群认同升华联结至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西情舞 族群认同 民族认同
下载PDF
东周时期古式青铜罍与华夏边缘的族群认同
13
作者 郎剑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87,166,共14页
在形制和装饰方面具有早期特征的32件古式青铜罍,可以划分为圆肩、折肩两类,二者分别以中原地区商末周初、西周中期的同类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了仿制。古式青铜罍的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范围广阔的华夏边缘地区,构成了... 在形制和装饰方面具有早期特征的32件古式青铜罍,可以划分为圆肩、折肩两类,二者分别以中原地区商末周初、西周中期的同类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了仿制。古式青铜罍的时代从春秋早期一直延续至战国时期,分布于范围广阔的华夏边缘地区,构成了一条新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结合“华夷之辨”的历史背景与族群认同理论,古式青铜罍可视为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的“族群标志”。古式青铜罍象征着更加久远的时代,因而同时具有“超越本地”和“超越现实”的价值属性。古式青铜罍主要为社会上层所拥有,是东周时期华夏边缘地区存在“社会上层交流网络”的考古学证据,社会上层通过古式青铜罍等物品所代表的文化或意识形态权力来实现其“领导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式青铜罍 华夏边缘 族群认同 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 社会上层交流网络
下载PDF
少数民族女性在短视频使用中的身份建构与族群认同——基于“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分析
14
作者 金强 郭朝阳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6-143,共8页
女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内容贡献者与视听收看者。少数民族女性使用短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形象展示已成为常态。这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女性的自我学习教育与观念行为革新,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少数民族女性的媒体形象,形成对文学和电影等艺... 女性成为短视频平台的重要内容贡献者与视听收看者。少数民族女性使用短视频平台进行自我形象展示已成为常态。这一方面促进了少数民族女性的自我学习教育与观念行为革新,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少数民族女性的媒体形象,形成对文学和电影等艺术形象的现实补证。少数民族女性对短视频平台的使用,呈现出族群差异化和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是形成民族特色审美和价值观判断的重要依据。少数民族女性应该在差异对比中进行自我文化观照和形象保持,并通过自身品行来折射民族文化特质,以形成对各自民族文化的传播及带来更高层次的族群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短视频 差异化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区域文化对客家人族群认同感的影响
15
作者 侯秋霞 许绮彤 《韶关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21-26,共6页
族群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本族群的基本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族群基本身份的理解和承认。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人在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族群认同的表现,以生活在广东梅州地区的接受客家文化的客家籍大学生和生活在广东东莞地区的接受广... 族群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本族群的基本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族群基本身份的理解和承认。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人在不同区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族群认同的表现,以生活在广东梅州地区的接受客家文化的客家籍大学生和生活在广东东莞地区的接受广府文化的客家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区域文化对客家人族群认同感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梅州地区客家籍大学生与东莞地区客家籍大学生的族群认同感有显著差异。不管是东莞客家人还是梅州客家人,都比较认同客家人的人格特质,但对人格特质词的反应时存在显著差异。总的来说,生活在梅州地区的客家人族群认同感更强,生活在东莞地区的客家人族群认同感较弱,显示出区域文化对客家人族群认同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人 族群认同 区域文化
下载PDF
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马来西亚国家教育体制内的华文教育发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东南亚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134-152,157,158,共21页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各族群之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除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学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教育政策规划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为目标,而华人...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国家,各族群之间能够保持融洽的关系,除了政治、经济、历史等多重因素,马来西亚教育政策特别是教学媒介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马来西亚教育政策规划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为目标,而华人则通过制宪的努力,成功把华文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制内,以期通过华文教育达到塑造族群认同的目的。本文尝试以国家教育体制内的主要华文教育机构--华小、华中和马来亚大学中文系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三个教育机构所构成的系统如何达至平衡国家认同和族群认同的教育目标,进而完成跨族群交融,维护族群之间的和谐,为传承族群文化和维持国家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为研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教育 马来西亚 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
下载PDF
对抗与角力:周边传播视域下马来西亚华人青年的族群认同建构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煌 袁勇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78-199,共22页
马来西亚华人作为特殊的华人群体,他们的族群认同极为特别,认同多元种族融合的华人向往成为“马来西亚人”,与持有“马来西亚华人认同”的华人相互角力,这对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周边传播造成一定影响。对16位马来西亚华人青年的访谈显示:... 马来西亚华人作为特殊的华人群体,他们的族群认同极为特别,认同多元种族融合的华人向往成为“马来西亚人”,与持有“马来西亚华人认同”的华人相互角力,这对中国在马来西亚的周边传播造成一定影响。对16位马来西亚华人青年的访谈显示:华人青年在使用社群媒体时表现出了压制式认同策略、观察式认同策略、应变式认同策略、融合式认同策略等不同面向,其中观察式认同策略与融合式认同策略对周边传播有所裨益。本研究据此提出“影响—选择—行为”模型,认为在教育背景和政治认同的影响下,华人青年会做出不同的族群认同选择,并在社群媒体的建构中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对马来西亚华人青年来说,最为理想的族群认同状态是:既融合于马来西亚这个国家,被社会接纳自己的马来西亚人身份,同时又能保持原有的华人族群认同,以此和其他种族相区分。因此,周边传播要认识到马来西亚华人青年族群认同的复杂性,并尊重马来西亚华人在此发展出的有别于“中国人”的族群认同,才能达成周边传播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边传播 族群认同 马来西亚华人青年 社群媒体
下载PDF
城市音乐视角下德保壮族山歌的音乐变迁与族群认同 被引量:1
18
作者 凌晨 梁琪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4期89-99,共11页
德保壮族山歌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土语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是当地族群集体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符号象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乡村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壮族山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随着现代电... 德保壮族山歌是主要流传于广西德靖土语区的一种多声部民歌,是当地族群集体历史记忆与音乐文化认同的代表性符号象征。近年来,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建设和乡村涌向城市的大量人口流动,壮族山歌开始从“边缘”走向“中心”;随着现代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运用的大众化,德保壮族山歌开始跨越时空场域进行网络传播和网络对歌,不断打破现实空间场域的山歌表演呈现,形成与传统实体歌圩并行的网络虚拟空间对歌平台。在城市多重声景交织和多元文化杂糅的复合性场域空间中,德保壮族山歌不断调适着自身的表演呈现,以特定的音乐形态和歌唱内容在不同的表演空间中不断重构着壮族族群集体的历史记忆与民族心性,唤醒自我对于壮族族群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保壮族山歌 城市音乐 表演语境 音乐变迁 族群认同
下载PDF
闽南打城戏与域外闽南华人的族群互动和身份认同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慧霞 王荟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闽南打城戏,源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福建泉州(旧称刺桐)。打城戏是一个兼具福建地方特色的宗教剧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逐渐向中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南洋区域传播发展,打造出了一个域外地区内蕴多元的... 闽南打城戏,源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今福建泉州(旧称刺桐)。打城戏是一个兼具福建地方特色的宗教剧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它逐渐向中国台湾地区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南洋区域传播发展,打造出了一个域外地区内蕴多元的闽南族群文化的认同空间。这一文化空间的形成,反映出海内外闽南族群的历史互动与族群认同。本文即是以维系海内外闽南族群共生关系的文化窗口打城戏,来研究闽南华人的族群互动与身份认同,也同时展示出400年来域外闽南华人的文化书写与信仰叙事,对推动我国跨文化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恰是由于打城戏的兴盛与传播,才使得闽南文化得以跨地域传播,闽南族群的身份才得以认同,闽南族群才得以凝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打城戏 闽南族群 身份认同 族群认同 闽南华人
下载PDF
社会需要与族群认同:以壮族蝴蝶舞为个案 被引量:1
20
作者 傅禹宁 莫雪梅 《歌海》 2023年第3期26-34,共9页
桂东南地区壮族蝴蝶舞是壮汉文化交融的产物。汉文化中的文化崇拜观念获得桂东南地区壮族人民的认同,衍生出富于壮族特色蝴蝶舞民俗文化。汉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增强了各族群对自身文化以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进步。
关键词 社会需要 族群认同 壮族蝴蝶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