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与迁移:柴达木地区四次规模性族群入迁考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关丙胜 吴海霞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8-53,共6页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 4世纪的吐谷浑、16至17世纪的土默特与和硕特蒙古人、1930年代的哈萨克人以及1950年代以来河湟农业区的移民规模性入迁青海柴达木地区,使其成为不同历史时期吸引远来族群的接纳地。考察四次同一指向的迁移后发现:只要有足够的空间,由外而里的规模性入迁是历史之常数,其引发的与先居族群之间的接触、竞争、矛盾乃至冲突也在所难免。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族群间必定趋向理解与对话,使区域资源重新得以配置和共享,并最终实现族群之间文明的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族群迁移 文明互动 柴达木地区
下载PDF
迁移中的“反调适”:对青海哈萨克族食俗的饮食人类学考察
2
作者 柳岩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79-85,共7页
青海哈萨克人历经反复的迁移之后最终于2001年被安置在青海省海西州马海村。对其食俗的田野研究表明:虽然他们在地理空间上远离族群主体,是较为"孤立"的人群,但无论周边生活环境及交往族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他们的饮食习俗却... 青海哈萨克人历经反复的迁移之后最终于2001年被安置在青海省海西州马海村。对其食俗的田野研究表明:虽然他们在地理空间上远离族群主体,是较为"孤立"的人群,但无论周边生活环境及交往族群发生了怎样的改变,他们的饮食习俗却并未受到多大影响,仍然维系着哈萨克族的饮食传统。这种族群内部未对变化中的新环境进行调适便能够适应新环境的反调适现象是青海哈萨克人族性与凝聚力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习俗 青海哈萨克族 反调适 迁移族群
下载PDF
这里是光州
3
作者 刘建奇 《协商论坛》 2023年第12期54-55,共2页
豫南大地,南来北往,东播西传,族群迁移,历史变迁,汇聚于此。豫南光州,治所位于今天的潢川县城,因处于南北分界线,聚中原之秀美,集南北之灵气。曾经的光州,雄踞江淮间,煌煌一巨州也。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光州志·形胜志》记... 豫南大地,南来北往,东播西传,族群迁移,历史变迁,汇聚于此。豫南光州,治所位于今天的潢川县城,因处于南北分界线,聚中原之秀美,集南北之灵气。曾经的光州,雄踞江淮间,煌煌一巨州也。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光州志·形胜志》记载:“光郡北据淮、汝之津,南凭五关之塞,后有长堑,前有奥皋,本为东南要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州 豫南 潢川县 历史变迁 族群迁移 治所 清乾隆
下载PDF
青铜觯铭文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曹斌 《文物春秋》 2015年第3期14-22,共9页
本文在系统收集青铜觯铭文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青铜觯铭文的自身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探讨相应铜觯的时代性和族属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族群及商周王朝更替引发的族群迁移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不限于铭文本身,希望通过分析铜觯上的铭文现象... 本文在系统收集青铜觯铭文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出青铜觯铭文的自身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探讨相应铜觯的时代性和族属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族群及商周王朝更替引发的族群迁移等问题。本文的研究不限于铭文本身,希望通过分析铜觯上的铭文现象,为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铜觯 铭文 时代性 族属 族群迁移
下载PDF
广西客家群体俗信与中原文化
5
作者 吕书宝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40-147,共8页
广西客家在和少数民族长期杂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族群繁衍族源追溯视角观照,广西客家与广西汉族人的同源关系更为切近;从文化特色方面观照,广西客家在客家群体文化中显示出诸多特点;从民风民俗视角观照,元明之后形成的某些客... 广西客家在和少数民族长期杂处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族群繁衍族源追溯视角观照,广西客家与广西汉族人的同源关系更为切近;从文化特色方面观照,广西客家在客家群体文化中显示出诸多特点;从民风民俗视角观照,元明之后形成的某些客家传统习俗,与广西客家民风民俗不能一概相量;从存世文学文献观照,可以发现广西客家的风俗,更多是对中原汉族传统特质的直接继承。因此,有必要对广西客家的生存特点,予以多方位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汉族 广西客家 族群迁移 俗信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