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裔学生语言身份发展:以澳大利亚华裔短期交换生为例(英文)
1
作者 童珮茹 梁丑娃 刘颖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2019年第1期134-158,共25页
本研究采用Phil Benson等人提出的第二语言身份的理论框架,以澳大利亚华裔短期交换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参加短期留学项目的华裔大学生语言身份发展状况。第二语言身份理论虽已被用于研究其他目的语(如英语)学生及其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身份发... 本研究采用Phil Benson等人提出的第二语言身份的理论框架,以澳大利亚华裔短期交换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参加短期留学项目的华裔大学生语言身份发展状况。第二语言身份理论虽已被用于研究其他目的语(如英语)学生及其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身份发展,但是鲜有研究将其应用于与来华留学语境,尤其是华裔学生来华留学。因此,该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证实第二语言身份发展的理论模型在来华留学语境中的适用性;其次,将第二语言身份发展理论的三个维度用于分析华裔学生的身份发展,归纳与族裔背景密切相关的特殊主题,以延伸每一维度的外延。本文提出了"族裔语言身份"(Heritage-Language Identity)的概念,以定义这些受到族裔语言背景影响和对族裔语言背景有特殊意义的身份维度。讨论的核心问题包括:通过语言的使用对华裔身份进行自我表达的重要性,构建积极的族裔语言自我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华裔学生"知识资本"(capital/funds of knowledge)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这些启示符合后结构主义对语言学习和身份概念的理解,即语言学习的一个目标在于通过语言诠释的个人经历和主观性更好地了解和审视自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华 族裔语言学习者 语言身份 出国留学 身份意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