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勒维纳斯对形而上学和存在论的区分 被引量:1
1
作者 孟彦文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2-85,共4页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和存在论本来是一脉相承的,但勒维纳斯通过对“超越”的论述,把二者区分开来,认为存在论实际上是从自我出发的一种权力理论,而形而上学由于是从他人开始的“存在论之外”的思想,因此不仅逃避了权力,而且确立了伦...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和存在论本来是一脉相承的,但勒维纳斯通过对“超越”的论述,把二者区分开来,认为存在论实际上是从自我出发的一种权力理论,而形而上学由于是从他人开始的“存在论之外”的思想,因此不仅逃避了权力,而且确立了伦理学的可能性。本文认为,鉴于西方思想长期以来陷入了存在论和知识论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勒维纳斯的这个思想对当代西方哲学就具有了重要意义,并对后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存在 超越 后现代哲学
下载PDF
《肇论》的境界形而上学意义
2
作者 宁新昌 许平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5-20,共6页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先在“学问”意义上建立无执的存在论,说明世界本身是“空”... 就本质而言佛教哲学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就境界形而上学的“学”来说,它不仅具有“学问”的意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觉悟”的意义。僧肇哲学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它首先在“学问”意义上建立无执的存在论,说明世界本身是“空”的;其次从“物不迁”方面进一步论证世界“空”的性质;最后则从“般若”智慧出发,通过“觉悟”说明如何走向“空”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执的存在 境界 形而上学
下载PDF
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性、超越性与境界问题——兼与陈望衡先生商榷
3
作者 朱寿兴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7-41,共5页
超越与境界问题是人的生命存在范畴中的问题,精神超越性是审美的根本特质,人只有超然于实践活动的特定视界才可能从其整个生命所全面关涉的世界中"来领会自身",才可能进入到精神超越乃至审美超越的境界中去;然而,不能忽略了... 超越与境界问题是人的生命存在范畴中的问题,精神超越性是审美的根本特质,人只有超然于实践活动的特定视界才可能从其整个生命所全面关涉的世界中"来领会自身",才可能进入到精神超越乃至审美超越的境界中去;然而,不能忽略了超越性赖以发生的物质性、功利性、个体性以及主客体关系等现实性基础,人的生命境界问题答案的给出,境界论美学的当代性建构,必须奠基于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现实性、超越性全面深入的考察与体悟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现实 超越 境界 美学
下载PDF
人性与形而上学
4
作者 李建伟 郑太亮 余晓梦 《中州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1-3,共3页
人的存在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而自为的存在对人生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技术理性的扩张 ,人的存在更多倾向于对物的追求而成为自在的存在 ,人性中所具有的那份形而上学的情结逐渐被排挤到被遗忘的角落 ,从而造成人性的残缺 ,... 人的存在有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 ,而自为的存在对人生更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技术理性的扩张 ,人的存在更多倾向于对物的追求而成为自在的存在 ,人性中所具有的那份形而上学的情结逐渐被排挤到被遗忘的角落 ,从而造成人性的残缺 ,人的完整性的丧失。为了克服这一困境 ,我们有必要去唤醒那曾被抛弃的形而上学 :超越与理想。这样一个人的完整性才有可能 ,才能实现由“在者”向“在”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存在 超越 形而上学
下载PDF
敞开“存在”的超越视域:走出巴门尼德哲学研究的误区
5
作者 钟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40,152,共7页
黑格尔将巴门尼德哲学的研究引向误区,他在对"存在"的理解中忽视了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性。在形而上学的视域中,从哲学史和哲学问题的深层发掘巴门尼德的思想,理应成为哲学史家不可推卸的职责。这个工作还将使我们看到,失去了超... 黑格尔将巴门尼德哲学的研究引向误区,他在对"存在"的理解中忽视了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性。在形而上学的视域中,从哲学史和哲学问题的深层发掘巴门尼德的思想,理应成为哲学史家不可推卸的职责。这个工作还将使我们看到,失去了超越视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体论也曾误入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门尼德 存在 形而上学 超越 本体论
下载PDF
论形而上学与哲学境界的内在关联 被引量:4
6
作者 陆杰荣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9-112,共4页
哲学的核心功能本质上是在超越性的维度上展开和运转的,这意味着哲学总是在不同的精神境遇或者在现实的视阈中,以不同的时代精神为基准来设计和规约着自己所理解的哲学"境界";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不同的哲学样式总是... 哲学的核心功能本质上是在超越性的维度上展开和运转的,这意味着哲学总是在不同的精神境遇或者在现实的视阈中,以不同的时代精神为基准来设计和规约着自己所理解的哲学"境界";在西方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里,不同的哲学样式总是以其映照哲学的本体方式来体现着哲学的精神实质,并显现着在不同历史中的哲学追求,进而在深度的价值指向上体现着哲学境界。本文试图在对哲学的内在逻辑梳理中,从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以观察哲学境界的历史沿革之路径,从而从中管窥到未来哲学境界发展的基本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哲学境界 马克思哲学 现实超越
原文传递
旨在提高人之精神境界——也论“哲学何为”
7
作者 杨寿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5-20,共6页
旨在提高人之精神境界——也论“哲学何为”杨寿堪哲学何为?在哲学“取消论”颇为流行的今天,是哲学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张世英教授曾以此为题发表文章①,读后很受启发,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谈谈这个题目。1“哲... 旨在提高人之精神境界——也论“哲学何为”杨寿堪哲学何为?在哲学“取消论”颇为流行的今天,是哲学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张世英教授曾以此为题发表文章①,读后很受启发,笔者想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谈谈这个题目。1“哲学何为”,很显然,讲的是关于哲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境界 存在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终结 中国传统哲学 现实世界 现代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 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史新编
下载PDF
海德格尔《面向存在问题》之解读与评析
8
作者 邓晓芒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1-9,共9页
荣格尔的《关于线》一书将尼采的虚无主义比喻为一条"零度线",主张跨越这条线,使尼采的强力意志建基于"劳动者"及其全球化的"总体动员"之上去寻求克服虚无主义的办法。海德格尔则指出这种构想的不彻底,... 荣格尔的《关于线》一书将尼采的虚无主义比喻为一条"零度线",主张跨越这条线,使尼采的强力意志建基于"劳动者"及其全球化的"总体动员"之上去寻求克服虚无主义的办法。海德格尔则指出这种构想的不彻底,如果还停留于形而上学的语言和面向存在者的思路,即使跨过了零度线也仍然是虚无主义的;只有改换思路,放弃寻求某个一劳永逸的存在者根据,在无和虚无主义中对虚无主义的本质作进一步的超越,在争辩和游戏中走上追问存在本身的冒险之旅,才能真正克服虚无主义和形而上学。海氏此文思想艰深,层次繁复,牵涉面甚广。本文紧跟海氏的思路,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意图,而且指出了他的诸多具体的理论漏洞,对他的整体构想也保持了一种批判和质疑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面向存在问题》 虚无主义 形而上学 超逾和超越 强力意志
下载PDF
“超人”与人的存在的本真性
9
作者 李智 曹荣湘 《东南学术》 CSSCI 1997年第2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超人” 人的存在 权力意志 自我超越 人本性 尼采 本真的存在 传统形而上学 永恒循环 超越
下载PDF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超越”——兼论中西哲学“精神超越”的相异与会通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彦华 《东岳论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7-169,共3页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 中西哲学同主张“精神超越”,但在理论形式上却有重大差异。其根源在于,其一,中西哲学对“形而上”的理解有重要的不同在西方哲学中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中国传统的形而上学则是境界的形而上学。其二,西方人把“天道”看作是外在于人的存在,从认识论的角度理解天道,目的在于把握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性;中国传统哲学是从价值论、主体论的角度理解天道,旨在以天道的必然性来证明人道的必然性,以天道的合理性来确定人道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形而上学 境界形而上学 精神超越
下载PDF
中西形而上学的异通发微 被引量:3
11
作者 宁新昌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3-50,共8页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 ,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 中国传统哲学属于境界形态的形而上学 ,它与西方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实体形态的形而上学不同。亚氏的形而上学是由对是的逻辑分析开始的 ,即由对逻辑命题的分析而寻找不变的实体存在。亚氏的思维方式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哲学则不然 ,它是由“省身”、“尽心、知性、知天”、“思诚”、“静观”、“玄览”、觉悟而去认识世界的本体 ,这种形而上学固然是境界形态的。至于现代 ,西方哲学出现了转向 ,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对存在 (是 )作了新的诠释 ,海氏的诠释在某种意义上与中国传统哲学有契合之处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哲学所潜含的现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境界 实体 形而上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海德格尔 存在主义 儒家 黑格尔 理性 思维方式 亚里士多德
原文传递
存在与境界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国荣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15-125,共11页
本文对冯友兰新理学关于存在与境界的思想作了阐发,指出:冯友兰用纯形式的逻辑分析与逻辑构造的方法所推绎出的“真际”本体,在逻辑上先于“实际”的世界,并相应地先于人的存在,这一在人的知行过程之外规定存在的本体论路向,使其... 本文对冯友兰新理学关于存在与境界的思想作了阐发,指出:冯友兰用纯形式的逻辑分析与逻辑构造的方法所推绎出的“真际”本体,在逻辑上先于“实际”的世界,并相应地先于人的存在,这一在人的知行过程之外规定存在的本体论路向,使其未能真正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而其人生境界说则首先定位于人的存在,在“觉解”程度最高的“天地境界”中,人与宇宙大全相合一,从而打通了天道与人道、本体世界与人的存在,建立了本体论与价值观的联系。作为终极意义存在的天道与作为人的存在最高形态的天地境界,都具有不可言说的一面,哲学言其所不可言说,一是使用“正的方法”即逻辑分析的方法,二是使用“负的方法”即讲形而上学所不能讲;天地境界所涉及的已不仅是“说”的问题,而更多地是“在”的问题,在“转识成智”的智慧之境中主体的存在融合了其境界,而境界又在主体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友兰 天地境界 人的存在 重建形而上学 本体论 新理学 本体世界 传统形而上学 道德境界 人生境界
原文传递
海德格尔的“无”之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芳德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27-31,共5页
海德格尔针对世界的精神危机提出超越存在者整体的"无",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无"与"有"存在着亲密的区分,但只能基于"有"而超入"无"。"无"与此在相联,作为澄明的存在... 海德格尔针对世界的精神危机提出超越存在者整体的"无",作为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无"与"有"存在着亲密的区分,但只能基于"有"而超入"无"。"无"与此在相联,作为澄明的存在,是一种超越、始源、自由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存在 超越境界
下载PDF
书讯 被引量:1
14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1年第2期74-74,共1页
关键词 “道家文化研究丛书” 《〈周易参同契〉研究》 《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 《唐宋内丹道教》 《生命存在境界超越
下载PDF
山水与心灵
15
作者 卢禹舜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96-96,共1页
山水与心灵卢禹舜山水画是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应通过对具有创造性语言的运用和对具有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选择,而赋予画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围。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心去感悟自然万象。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首先... 山水与心灵卢禹舜山水画是表现中国人空间意识与精神空间的一种方式。应通过对具有创造性语言的运用和对具有超越存在的生命形象的选择,而赋予画面以奇妙的精神氛围。这里重要的一点就是用心去感悟自然万象。这其中包括两层含义:首先要通过对自我内心世界的观,点达到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悟自然 山水画艺术 超越存在 创作心态 内心世界 艺术精神 审美境界 实践探索 空间意识 审美感受
下载PDF
书讯 
16
《中国哲学史》 CSSCI 2001年第3期44-44,共1页
关键词 “道家文化研究丛书” 《〈周易参同契〉研究》 《宋明理学与道家哲学》 《唐宋内丹道教》 《生命存在境界超越
下载PDF
生命教育的长宽高
17
作者 雅言 《少年儿童研究》 2010年第8X期1-1,共1页
教育与生命的关联真是太大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当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有人说,教育本质上是生命的,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生命发展,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不难理解,生命教育就是呵护生命、关爱生命。
关键词 长宽 风云变态 梁漱溟先生 一叶障目 超越 主体性 三重性 境界 最高存在 自我实现
下载PDF
“无”的领悟及中西形上学的一个向度——王弼与海德格尔的视域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中江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6-68,128,共13页
在人们较多关注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比较的情况下,此文另辟王弼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比较视角,围绕王弼与海德格尔的“无”概念,从他们关怀“无”的社会史背景、追问和开启“无”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握和领悟“无”等方面,具体... 在人们较多关注老子与海德格尔哲学比较的情况下,此文另辟王弼与海德格尔哲学的比较视角,围绕王弼与海德格尔的“无”概念,从他们关怀“无”的社会史背景、追问和开启“无”的不同方式以及他们在什么意义上把握和领悟“无”等方面,具体而微地展现了王弼和海德格尔“无”的多层面性及其各自内涵,并揭示了“无”在中西形而上学中的非主流性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存在、超越境界、形而上学
原文传递
寻找“没有上帝的上帝”——胡塞尔的现象学神学初探
19
作者 朱刚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CSSCI 2009年第1期142-163,共22页
本文拟讨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神学。虽然胡塞尔在其公开发表的著作中甚少直接谈及现象学神学,但这既不能说明现象学与神学无关,也不能说明胡塞尔本人对神学不感兴趣。相反我们将表明:胡塞尔本人在其生前未发表的手稿中,已经写下了大量关于... 本文拟讨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神学。虽然胡塞尔在其公开发表的著作中甚少直接谈及现象学神学,但这既不能说明现象学与神学无关,也不能说明胡塞尔本人对神学不感兴趣。相反我们将表明:胡塞尔本人在其生前未发表的手稿中,已经写下了大量关于神学问题的现象学思考。而且我们还将表明,当胡塞尔把现象学视作一门为一切其他科学进行奠基的第一哲学、而且是作为"严格科学"的第一哲学时,这种现象学本身就已经具备了某种神学的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哲学 悬搁 存在 传统形而上学 意向性 隐德来希 基础主义 这个世界 最底层 超越存在
原文传递
刘娟创作感悟
20
《华商》 2007年第20期48-51,共4页
任何样式的中国画的色彩表现都是以超越物象的客观情状而直接指向心性情意为最高境界。"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皎然可见。"色彩表现情境,也是意境。情境是客观存在,意境产生于心性和灵性。"传统&... 任何样式的中国画的色彩表现都是以超越物象的客观情状而直接指向心性情意为最高境界。"夫观气采色,天下之通用也。心变于内而色应于外,皎然可见。"色彩表现情境,也是意境。情境是客观存在,意境产生于心性和灵性。"传统"绝不可丢弃。面对先人、前辈们留下的"画作",细细品味、精心揣摩、每每体验、方可掌握,方言得以"继承"。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力行"创新"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表现 中国画 超越物象 美术作品 最高境界 向心性 中国美术 客观存在 情境 工笔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