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周秦儒学“无为”观念的本旨与践履边界
1
作者 鲁建辉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16,36,共6页
一直以来,人们认同“无为”观念乃道家老庄所专言,殊不知周秦诸子对“无为”均有所发明,一致而百虑,程度深浅有所差异而已。儒者虽然抱有积极入世的思想旨归,但是其人深知一味进取反而有害于道。周秦儒学诸子,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 一直以来,人们认同“无为”观念乃道家老庄所专言,殊不知周秦诸子对“无为”均有所发明,一致而百虑,程度深浅有所差异而已。儒者虽然抱有积极入世的思想旨归,但是其人深知一味进取反而有害于道。周秦儒学诸子,特别是孔子、孟子、荀子,都对“无为”观念采取了辩证态度,将“无为”与“为”合一而论。二者落在达至“惟精惟一”之道,“无为”关键在否决歧路,成其一道,达于至诚状态的“无为之为”。论证清楚周秦儒学“无为”观念的本旨与其践履边界,对于今人在人生低谷应对精神上的两难问题将会大有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秦儒学 无为之为 德性本旨
下载PDF
论教师发展中的明蔽素质
2
作者 李春桥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对自身遮蔽性的把握,但又离不开遮蔽性思维与方法。教师自身的遮蔽性表现在知、情、行三个基本方面,相应构成有知之蔽、有情之蔽与有为之蔽,探索这些遮蔽性及其功能,对当下的教师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 实事求蔽 无知之知 无情之情 无为之为
下载PDF
论道家伦理思想的特点
3
作者 李炼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6-108,共3页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先秦道家,常以否定的形式表述其伦理思想。主要有:无为之为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实践;无知之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无我之我的道德境界和道德理想。道家以否定形式阐述的伦理思想实际上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无为之为 无知之知 无我之我
下载PDF
儒道传统的政治神学之维——恩斯特·布洛赫对孔子、老子思想的解读
4
作者 陈影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15年第5期50-55,共6页
在布洛赫的文化批判视域内,中国儒家"天道"思想和道家"无为之为"思想中的政治之维得到了彰显。孔子和老子宗教伦理的革命性与人文性成为布洛赫继承的宗教遗产,它们与"没有超验的超越过程"和"否定意... 在布洛赫的文化批判视域内,中国儒家"天道"思想和道家"无为之为"思想中的政治之维得到了彰显。孔子和老子宗教伦理的革命性与人文性成为布洛赫继承的宗教遗产,它们与"没有超验的超越过程"和"否定意蕴中的政治神学"这两个布洛赫元宗教概念形成呼应,从自身的理论关切出发,最后指向政治神学这一共同的理论节点之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神学 天道 无为之为 文化批判
下载PDF
论老庄的审美主体论
5
作者 王向峰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老子和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母"而却不能直观的道的特性岀发,在人的审美经验和想望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审美主体揭示了以"无"为中心的境界构成。其主要标志为无为之为、无已之己、无心之心。上述中的后一为为循道而为,... 老子和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母"而却不能直观的道的特性岀发,在人的审美经验和想望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审美主体揭示了以"无"为中心的境界构成。其主要标志为无为之为、无已之己、无心之心。上述中的后一为为循道而为,后一已为涤除私欲之已,后一心为以百性之心为。这三"无",皆为审美主体因体道而迥异于世俗功利主义的超越性的存在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无为之为 无已之己 无心之心
下载PDF
《老子》的大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赖力行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7-20,共4页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 《老子》讲"道"超越感觉经验的有限与浮浅,有助于发展人的想象力、领悟力和整体直观能力;讲"道"的"自然"、"无为"特点,包含着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特殊睿智;讲事物否定的辩证法,使人能自觉恪守柔弱无为的原则,不固执于一得,不逞强于一时;讲得道者"上德若谷"的包容性,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 超越性 无为之为 辩证法 和谐社会
下载PDF
稷下道家“因循为用”的时代意义——《管子·心术上》探微
7
作者 苗玥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8,共7页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 《管子·心术上》中"因"的独特性在于,其于显题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哲学化的进程。有别于认识论的解释向度,本文以为,此篇的核心范畴"因"意在叙说一种施政的模式,它以因应之道系统地演绎早期道家的无为、不言之旨,它关切的是"无为之为"和"不言之言"的现实性原则。"因"的哲学化与显题化象征着"无为"、"不言"原则同政行(一种为)、政令(一种言)相衔接的一种理论形态,它实质地关乎某种政治哲学,当然也在治国与治身的相关性中容纳了心性的成分。"黄老独盛,压倒百家",其所以能压倒百家即在于作为黄老之精华的稷下道家,其所以为精华又在于"因循为用"的精义。在思想的逻辑上,它延展性地诠释《老子》,齐学之于老学既一脉相承又叠置了新的意涵,思想的生命力耀动于其间;在现实的逻辑上,它应运而生,适为一种大国的愿景储备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稷下道家 因循为用 无为之为 不言之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