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创性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的技术优化
1
作者 肖湘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5-467,共3页
对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序列选择、扫描时机、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患者配合以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化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理想的序列应当快速、多相并有脂肪抑制,延迟时间最好做试验性注射确定,对比剂以30ml、流速2... 对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的序列选择、扫描时机、对比剂剂量和流速、患者配合以及图像后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化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认为理想的序列应当快速、多相并有脂肪抑制,延迟时间最好做试验性注射确定,对比剂以30ml、流速2~3 ml/s注射为佳,患者良好的配合以及恰当的后处理,都是获得理想检查效果的优化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性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技术优化 对比剂 钆喷酸葡胺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预测小肝癌微血管侵犯的价值
2
作者 张志 瞿刚 +1 位作者 刘朝敏 李进涛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预测小肝癌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90例小肝癌患者(术前1周内均接受MRI增强扫描)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分为MVI阳性组(n=25)和MVI阴性组(n=65),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增强扫描特征及DWI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MVI的影响因素。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建立评分模型,绘制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90例小肝癌患者中MVI阳性率为27.78%(25/90)。MVI阳性组低分化、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不光滑、肝胆期瘤周低信号的占比高于MVI阴性组,而D值、ADC值低于MVI阴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期瘤周强化、肿瘤边缘、瘤周低信号、D值、ADC值是小肝癌MVI的影响因素(P<0.05)。根据回归分析建立的评分模型预测小肝癌患者MV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最佳截断值为5分,其敏感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20、0.877。结论MRI增强扫描联合DWI可有效预测小肝癌患者的MVI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增强扫描 弥散加权成像 小肝癌 血管侵犯 预测价值
下载PDF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刘敏 张晨 +7 位作者 田丹丹 屈慧云 郭林雅 杜慧宇 黄琦 刘芷兰 王伊菲 郝义彬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 目的:探讨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联合肾动态显像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行肾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172例患者,按肾动脉DSA结果分为ARAS组(n=107)和非ARAS组(n=6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NCE-MRA对ARAS的诊断价值,以肾动态显像测得的两侧GFR差值及比值单独或联合NCE-MRA诊断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对ARAS的诊断价值。结果:NCE-MRA与肾动脉DSA诊断ARAS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28,P<0.001),NCE-MRA诊断ARAS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2.52%,90.77%、91.86%、94.29%、88.06%;双肾GFR比值及差值用于诊断ARAS的AUC为0.771和0.708,最佳诊断界值为1.371和13.900 mL/(min·1.73 m^(2)),敏感度为52.3%和45.8%,特异度为90.8%和89.2%;GFR比值及差值联合NCE-MRA诊断ARAS的AUC分别为0.948和0.942,敏感度为95.3%和94.4%,特异度均为89.2%。结论:NCE-MRA对ARAS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联合肾动态显像可提高对ARAS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肾动态显像 肾小球滤过率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列线图对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的预测价值
4
作者 叶清岚 敖炜群 +3 位作者 侯金丹 蔡磊 王能 茅国群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1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技术定量参数在评估直肠癌淋巴血管浸润(LV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住院治疗的79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LVI阴性组及LVI阳性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两组DCE-MRI的定量参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百分比值(V_(e))、速率常数(K_(ep))]及表面扩散系数(ADC);分析LVI阳性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估各参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79例患者中,LVI阴性46例,LVI阳性33例。两组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I阳性组K^(trans)、K_(ep)、V_(e)值高于LVI阴性组(P<0.05);两组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trans)(OR=143.46)和V_(e)(OR=50.92)为直肠癌LVI阳性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直肠癌L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值高于V_(e)(P<0.05)。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对直肠癌LVI有较好的预测能力。结论利用DCE-MRI定量参数K^(rans)、V_(e)值构建的列线图在预测直肠癌LVI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动态对比增强扫描 淋巴血管浸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探讨肾血管解剖变异
5
作者 何大业 王星 +1 位作者 唐懿刚 卢景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4年第16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 目的:探讨以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DCE-MRA)作为基础结合3D-Slicer软件在肾血管解剖变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4年1月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收治的肾囊肿、肾上腺或肾肿瘤等疾病的222例患者的MR数据资料,采用3D-slicer软件进行重建后,根据模型,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角度对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深入分析。肾动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动脉、肾动脉早发分支、混合型变异;肾静脉变异主要包括多支肾静脉、肾静脉晚期汇合、混合型变异。结果:本研究222例患者(共444个肾),男性、女性的肾动脉变异比例分别为40.83%、40.20%,肾静脉变异比例为25.42%、31.8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肾动脉和肾静脉存在变异分别为180个(40.54%)和127个(28.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个(17.11%)肾存在多支肾动脉,右肾35个(15.76%),左肾41个(18.46%);132个(27.73%)肾存在肾动脉早发分支,分别为右肾92个(41.44%),左肾40个(18.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7个(28.60%)肾存在多支肾静脉,右肾81个(36.47%),左肾46个(2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金标准”术中所见,3D-slicer软件结合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影像诊断222例患者符合手术指征阳性的有195例,阴性27例,漏诊3例,误诊5例。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964、0.984、0.828。结论:3D-slicer软件对3D-DCE-MRA数据重建结果能够在手术前精准对患者肾血管解剖情况进行评估,发现患者的肾血管变异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解剖变异 3D-slicer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对比增强电影序列对合并微血管阻塞STEMI患者的诊断价值
6
作者 胡莹莹 郭勇 +4 位作者 孙峥 赵丽 刘志 陈楠 卢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运用磁共振对比增强平衡稳态自由进动(contrast enhancement-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CE-SSFP)电影序列对老年合并微循环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 目的运用磁共振对比增强平衡稳态自由进动(contrast enhancement-steady state free precession,CE-SSFP)电影序列对老年合并微循环阻塞(microvascular obstruction,MVO)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进行图像质量评价,结合序列参数分析,进一步探讨其对MVO的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3年3月50例STEMI患者(STEMI组)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E-SSFP电影序列的短轴位、四腔心位、两腔心位扫描。收集与患者组性别、年龄相匹配的50例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由两名放射诊断医师在CE-SSFP序列上对两组心肌、血池进行定性、定量图像质量评价。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STEMI组和对照组间的一般资料和影像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CE-SSFP序列对MVO的诊断效能。结果STEMI组48例患者(96%)和健康对照组49例(98%)的CE-SSFP图像均可满足诊断条件;STEMI组的血池与心肌对比噪声比显著优于健康对照组(222.9±15.6vs.170.1±14.9,t=4.631,P<0.05);CE-SSFP人工识别MVO的敏感度为91.38%,特异度为91.88%,约登指数为0.833;以2倍标准差评价MVO的敏感度为90.23%,特异度为89.94%,约登指数为0.802。两种方法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1和0.909。结论CE-SSFP序列可定量评估STEMI合并MVO患者的图像质量,能提供有效量化识别MVO的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血管阻塞 心脏磁共振 对比增强平衡稳态自由进动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钟向阳 陈相猛 +3 位作者 卢冬莹 李政 麦栩榆 陈美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3年第11期1207-1211,共5页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CTP)和3D DCE MRA检查。采用ROC曲线下面... 目的探讨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在食道静脉曲张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成像(CTP)和3D DCE MRA检查。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参数诊断有无GEV及GEV分级的价值。结果GEV 0级13例,GEV 1级21例,GEV 2级20例,GEV 3级6例。不同GEV分级在不同年龄亚组和性别亚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GEV分级在CTP分级和3D DCE MRA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TP分级、3D DCE MRA分级与内镜下GEV分级显著相关(P<0.05)。2名医师3D DCE MRA分级结果与内镜结果的Kapppa值为0.743[95%CI(0.612~0.895)];CTP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0.00%和69.00%;3D DCE MRA分级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8.00%和76.00%;联合诊断GEV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8.00%和90.00%;CTP诊断GEV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4.00%和78.00%;3D DCE MRA诊断GEV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80.00%和80.00%;联合诊断GEV分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92.00%和95.00%。结论相较于CTP检查,3D DCE MRA对GEV的鉴别诊断和分级评估具有更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临床可在采用CTP初步筛查后针对高风险群体联合3D DCE MRA作为罹患GEV高风险群体患者病情诊断及分级的无创、便捷方案,从而有效提高临床GEV的诊断准确率,并降低因GEV发生和病情进展造成的患者预后不良风险并进一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CT门静脉血管成像 食道静脉曲张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在成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8
作者 彭晓莉 谈瑞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4年第1期46-49,共4页
目的 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征象,探讨其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与眼外肌及视神经的关系。海... 目的 分析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征象,探讨其对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MRI能清楚显示肿瘤与眼外肌及视神经的关系。海绵状血管瘤有特殊的强化方式,表现为中央或边缘局部点状及小结节状强化,然后逐步向全肿瘤填充扩展。结论 MRI可对海绵状血管瘤准确定位,揭示痛变与周围组织关系。MRI增强检查对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 海绵状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下载PDF
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陈泽然 黄梦颖 +2 位作者 曾利川 金硕果 尹海燕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6期3314-3319,共6页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 胶质淋巴系统是神经科学领域近期发现的解剖结构,具有调节间质液运动、废物清除和潜在的大脑免疫等功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及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被应用于人脑胶质淋巴系统的研究,目前常用的MRI技术有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技术、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技术及新型多模态超快速磁共振技术等,本文就这些技术在脑胶质淋巴系统的应用现状进行汇总综述,以期为胶质淋巴系统的影像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细胞类淋巴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淋巴系统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 沿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分析 超快速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丹 王涛 +1 位作者 魏梅 蔡吉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6-140,共5页
脑小血管病是一种由于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异常引起的全脑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卒中和痴呆的重要原因。慢性脑缺血与低灌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被认为是较重要的致病机制。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多参... 脑小血管病是一种由于神经血管单元功能异常引起的全脑功能紊乱性疾病,是卒中和痴呆的重要原因。慢性脑缺血与低灌注、内皮功能障碍及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破坏被认为是较重要的致病机制。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多参数的灌注信息,观察BBB通透性和血管反应性的改变,使脑小血管病有望得到早期诊断与早期逆转,也可以为潜在保护性药物的效果评估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就三种不同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实践运用及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脑小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提供客观依据,为未来的脑小血管病研究提供更多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灌注成像 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王子涵 鲍海华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10期152-158,共7页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小血管疾病,影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与缺血性卒中和痴呆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并可能导致运动、步态和情绪障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慢性、进行性小血管疾病,影响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与缺血性卒中和痴呆的高发生率密切相关,并可能导致运动、步态和情绪障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在CSVD的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其典型表现为皮质下小梗死、脑白质高信号、腔隙、脑微出血、血管周围间隙和脑萎缩。由于CSVD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因此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管理血管危险因素,以延缓病程进展。随着先进MRI技术的应用,研究已从单纯的影像学特征深入到对CSVD病理学机制的探索。本文综述了多模态磁共振新技术在CSVD中的应用,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 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 血管成像(VWI)
下载PDF
新型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肝门静脉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12
作者 钟志明 潘慧 +3 位作者 班统幸 刘然申 陈鹏 蒋洁瑛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CAS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本研究探讨了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REACT)用于肝门静脉成像的可行性。前瞻性研究2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上腹部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BTFE)和REACT序列扫描,比较两组序列图像整体显示质量评分,以及肝门静脉主干、左支、右... 本研究探讨了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REACT)用于肝门静脉成像的可行性。前瞻性研究22名健康志愿者分别行上腹部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BTFE)和REACT序列扫描,比较两组序列图像整体显示质量评分,以及肝门静脉主干、左支、右支的最小与最大信号强度比值(RSI)、信噪比(SNR)以及对比信噪比(CNR),采用配对t检验或配对秩和检验分析RSI、SNR及CNR在两组间差异,采用Kappa检验评估图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结果显示REACT组肝门静脉整体图像质量平均评分(3.86)略高于BTFE组(3.2),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6,P<0.05);BTFE组肝门静脉的RSI数值(0.81)略高于REACT组(0.76),REACT组肝门静脉主干、左右支的SNR、CNR显著高于BTFE组,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4.57~-3.82,P值均<0.05)。因此,REACT序列的图像质量要优于BTFE序列,同时运用水脂分离技术(Dixon)抑脂的REACT序列得到的背景信号更加干净,门静脉血管成像显示也更为清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静脉血管成像 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平衡式梯度回波序列 非对比剂非触发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及应用优势 被引量:9
13
作者 葛雅丽 郑敏文 +4 位作者 张劲松 魏梦琦 李科 卢成哲 宦怡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789-792,共4页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DCEMRA)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优势。资料与方法 对 35例疑有血管性病变的患者 ,行DCEMRA扫描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结果  35例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图像 ,其中 8例正常 ,2 7例异常。结论 DCE...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DCEMRA)技术要点及临床应用优势。资料与方法 对 35例疑有血管性病变的患者 ,行DCEMRA扫描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 (MIP)重建。结果  35例均获得了清晰的血管图像 ,其中 8例正常 ,2 7例异常。结论 DCEMRA为新的MRA技术 ,克服了常规MRA及对比增强MRA的缺点 ,成像效果与DSA相仿 ,因此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临床应用 血管性病变 诊断
下载PDF
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伟 龙晚生 +3 位作者 蔡小琴 罗学毛 梁英林 兰勇 《中国医药》 2011年第5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颅脑3DCE-MRA检查患者450例,其中135例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常规MRI包括T1、T2WI轴位扫描和冠状面T1WI扫描及T2WI...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对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行颅脑3DCE-MRA检查患者450例,其中135例在1周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常规MRI包括T1、T2WI轴位扫描和冠状面T1WI扫描及T2WIFLAIR轴位扫描;3DCE-MRA采用三维快速场回波序列,Gd—DTPA剂量30ml,注射速率2.5ml/s,行增强前、增强后动脉期及静脉期4次扫描,图像减影后至工作站上三维重建。结果①3DCE-MRA疑脑动脉狭窄或闭塞者75例,其中65例行DSA进行对照,3DCE-MRA与DSA在轻度、中度、重度狭窄和闭塞的一致率分别为75.6%(31/41)、83.3%(30/36)、88.9%(16/18)。3DCE.MRA比DSA更易把正常血管评估为轻度狭窄。②3DCE-MRA疑脑动脉瘤者71例,其中55例行DSA进行对照,3DCE—MRA与DSA在小型、中型、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一致率分别为78.9%(30/38)、86.5%(32/37)、90.0%(18/20)、100%(4/4)。3DCE—MRA比DSA更易把正常血管评估为小型动脉瘤。③3DCE-MRA疑是脑动静脉畸形23例,其中15例行DSA进行对照,3DCE-MRA对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0.7%(39/43)、91.4%(32/35),3DCE.MRA联合MRI对异常血管团的定位优于DSA,但在细节显示上不如DSA。(4)30CE.MRA质量的影响因素有采集时间、延迟时间、扫描参数、K空间填充技术、造影剂团注参数等。结论3D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诊断常见脑血管病,可作为脑血管病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 血管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无对比剂增强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被引量:18
15
作者 安靖 孙治国 张琼 《磁共振成像》 CAS 2011年第1期65-68,共4页
钆对比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全身血管磁共振成像,但是由于它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可出现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基于安全的考虑,无对比剂增强的血管成像技术受到关注。西门子磁共振事业部独家推出的无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软件包syngo NATI... 钆对比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全身血管磁共振成像,但是由于它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身上可出现肾源性系统性纤维化,基于安全的考虑,无对比剂增强的血管成像技术受到关注。西门子磁共振事业部独家推出的无对比剂磁共振血管成像软件包syngo NATIVE,用以满足客户的临床需求。syngo NATIVE包括两种不同的技术:syngo NATIVE TrueFISP和syngo NATIVE SPACE,前者用于腹部动脉(特别是肾动脉)成像,后者主要用于外周动脉的成像。本文分别对这两种技术的背景以及当前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无对比剂增强 肾动脉 外周动脉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胸腹部大血管成像的技术探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孟春玲 陈正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0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MRA(3DDCEMRA)成像技术在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 使用 1.5T超导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 3 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 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 2 2s可采集 14~ 2 ...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MRA(3DDCEMRA)成像技术在胸部、腹部大血管应用的价值。方法 使用 1.5T超导磁共振全身成像仪对 3 5例疑有胸部、腹部大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静脉手推团注磁共振造影剂法的 3DDCEMRA检查。一次屏气 2 2s可采集 14~ 2 4层图像。结果 所有 3 5例 3DDCEMRA均一次检查成功 ,清楚地显示了胸部、腹部大血管解剖结构 ,包括血流信号 ,血管壁及其壁周组织 ,对病变的定位及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相关性均可以作出明确的判断。结论  3DDCEMRA成像在采用了快速的梯度回波成像技术 ,合理的静脉团注造影剂 ,以及正确的图像分析和后处理后可以实现无创性的准确的胸部 ,腹部大血管的诊断 ,有可能替代常规DSA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造影剂 血管病变 胸部 腹部
下载PDF
周围门控技术在胸部血管磁共振成像的应用 被引量:5
17
作者 郗农 雷晓燕 +3 位作者 吴晓明 王建国 杨健 郭佑民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44-345,共2页
探讨周围门控技术在胸部血管MR成像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选取正常健康志愿者5例 ,患者5例 ,应用PhilipsGyroscanNT1.5T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加心电(ECG)门控和周围(PPU)门控对胸部血管进行成像。结果 :采用快速梯度回... 探讨周围门控技术在胸部血管MR成像中的应用。材料和方法 :选取正常健康志愿者5例 ,患者5例 ,应用PhilipsGyroscanNT1.5T磁共振成像仪 ,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加心电(ECG)门控和周围(PPU)门控对胸部血管进行成像。结果 :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加ECG门控或PPU门控扫描分别获得胸部血管图像 ,发现PPU门控亦能很好地抑制心脏和血流搏动造成的伪影。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门控 周围门控 胸部 血管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旭升 全海英 +1 位作者 郑晓林 张善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25例(39个病灶)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MR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平扫和动态3DCE-MR扫A描。结果肝细胞癌15例25个病灶...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评估25例(39个病灶)经临床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MR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1WI、T2WI平扫和动态3DCE-MR扫A描。结果肝细胞癌15例25个病灶,3DCE-MR于A动脉期病灶检出率较高,为92%(23/25)。肝内转移癌4例6个病灶和海绵状血管瘤4例6个病灶,则门静脉期检出率较高,均为100%。1例门静脉蔓状血管瘤于门静脉期显示清楚。结论3DCE-MR结A合三期动态增强图像观察,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其它MRI序列,并能显示部分肿瘤的供血动脉和各类肿瘤的增强模式,具有较好的图像质量,能够成为肝脏内肿瘤病变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血管成像 动态增强 肝脏肿瘤 影像学 肿瘤组织
下载PDF
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时机的选择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士远 肖湘生 +4 位作者 徐雪元 张沉石 李成洲 李惠民 于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73-47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时磁共振对比剂在胸部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为把握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时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无明显胸部疾病的自愿者50例,按对比剂流速2、3和4 ml/s随机分3组,用2 ml对比剂进行试验性注射,均... 目的:探讨不同流速时磁共振对比剂在胸部血管内的血流动力学分布特征,为把握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的最佳扫描时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无明显胸部疾病的自愿者50例,按对比剂流速2、3和4 ml/s随机分3组,用2 ml对比剂进行试验性注射,均经肘静脉注射。绘制各靶血管的动态强化曲线,测量对比剂到达时间、峰值时间、肺循环时间等。结果:2 ml/s流速时,对比剂到达肺动脉、肺静脉和主动脉的时间分别为(5.17±1.47)、(8.16±1.09)和(10.17±0.75)s;3 ml/s流速时,分别为(4.43±1.27)、(7.71±2.69)和(8.71±1.60)s;4 ml/s时,分别为(4.33±1.16)、(8.35±2.15)和(8.20±1.84)s,呈现出高流速略快于低流速的趋势;强化峰值持续时间均在15~20 s;肺循环时间2 ml/s组为(3.50±0.55)s,3 ml/s组为(3.43±0.54)s,4 ml/s组(3.67±0.58)s,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对比剂到达靶血管时间肺动脉为3~6 s,肺静脉为7~11 s,主动脉为8~12 s;(2)15~20 s的强化峰值持续时间基本可以保证大多数快速序列的扫描;(3)肺实质成像的数据采集时间最好短至5 s以下才能比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 扫描时机 选择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肠系膜下静脉: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钟唐力 张小明 +3 位作者 赵建农 曾南林 蹇素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70-574,共5页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 目的研究肠系膜下静脉(IMV)在3D动态增强MRA(DCE MRA)的显示及其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并探讨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IMV的变化情况。方法217例行腹部增强MRI扫描的连续性病例。静脉注射Gd-DTPA,冠状面3D FSPGR动态增强。在工作站作图像后处理,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显示IMV。观察IMV的显示情况和汇入门静脉系统的方式。其中经临床证实的肝硬化患者24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30例(正常组),测量IMV的直径,并进行比较。结果217例中191例(88%)显示IMV主干,53例(24%)显示一级分支,20例(9%)显示二级分支。显示IMV主干的191例中,IMV汇入脾静脉占45%,汇入门静脉汇合处占18%,汇入肠系膜上静脉占37%。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P<0.05),但IMV直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CEMRA可较好地显示IMV及其分支,大部分IMV汇入脾静脉,肝硬化患者IMV不受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下静脉 动态增强 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