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死亡与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闫怡帆 朱佳杰 +2 位作者 沈哲莹 林桠君 狄海波 《健康研究》 CAS 2019年第6期660-663,共4页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颅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部分颅脑损伤患者会由昏迷转归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也有一部分患者进展为脑死亡。文章就脑死亡和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的判别标准,行为学、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差异展开综述,并分析了脑死亡... 随着急救技术的发展,颅脑损伤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高,部分颅脑损伤患者会由昏迷转归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也有一部分患者进展为脑死亡。文章就脑死亡和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的判别标准,行为学、神经影像学和脑电差异展开综述,并分析了脑死亡和无反应觉醒综合征目前存在的伦理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死亡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诊断 鉴别 伦理
下载PDF
经颅磁刺激在无反应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龚秋文(译) 《中国康复》 2023年第8期497-497,共1页
严重脑损伤引起的意识障碍包括多种情况,从昏迷到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VS/UWS)再到微小意识状态(MCS)。鉴于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评估了rTMS对VS/UWS患者的疗效。这项交叉、随机... 严重脑损伤引起的意识障碍包括多种情况,从昏迷到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VS/UWS)再到微小意识状态(MCS)。鉴于一些研究已经证明了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皮质兴奋性的调节作用,本研究评估了rTMS对VS/UWS患者的疗效。这项交叉、随机、双盲、假对照试验纳入了24例患者,年龄18~70岁,在过去一年内有获得性脑损伤,被诊断为VS/UWS超过2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脑损伤 植物状态 意识障碍 经颅磁刺激 对照试验 意识状态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UW
下载PDF
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探索三种听觉Oddball范式脑加工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郝建会 杜巨豹 +4 位作者 霍速 李冉 单桂香 张晔 宋为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3-617,666,共6页
目的:开发一组新的听觉Oddball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观察其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脑加工反应。方法: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40±9岁),分别进行纯音-正名(TS),其他名字-正名(OS)和反名-正名(RS)三组难度依次增大的... 目的:开发一组新的听觉Oddball范式,通过事件相关电位观察其在健康受试者中的脑加工反应。方法:社会招募健康志愿者15名(男8名,女7名,平均年龄40±9岁),分别进行纯音-正名(TS),其他名字-正名(OS)和反名-正名(RS)三组难度依次增大的听觉Oddball范式的事件相关电位检查,分析比较各组MMN和P300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结果:三组实验范式在所有健康志愿者中均诱发得到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和P300,TS组MMN和P300的潜伏期最短,OS组次之,RS组最长(P<0.05),但OS组和RS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MMN的波幅TS组最大,OS组次之,RS组最小(P<0.05),但OS组和RS组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之间P300波幅比较未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组听觉Oddball实验范式有一定的区分难度,有望进一步应用于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患者和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鉴别诊断和预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相关电位 P300 失匹配负波 慢性意识障碍 植物状态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最小意识状态
下载PDF
意识研究的植物人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狄海波 《科学》 2016年第4期22-26,共5页
通常说的"植物人"也就是植物状态,始终吸引着普通人以及生命科学家的关注。用科学手段能否探明植物人真实存留的意识状态,不仅对科学破解意识之谜是个检验,亦有很大临床价值。本文讨论了寻求其中答案的途径。
关键词 意识 意识障碍(DOC) 植物状态(VS) 最小意识状态(MCS)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UWS)
下载PDF
纳美芬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及血清水通道蛋白-1、血管生成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伟鹏 许思宾 +1 位作者 苏标瑞 谢涛 《广西医学》 CAS 2022年第17期2045-2049,共5页
目的 分析纳美芬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1)和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TBI后处于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期的患者,将其随机分... 目的 分析纳美芬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昏迷患者意识恢复的促进作用,以及对患者血清水通道蛋白-1(AQP-1)和血管生成素1(Ang-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TBI后处于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期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和高频rTMS治疗,同时给予观察组静脉注射盐酸纳美芬注射液。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和改良后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脑电图检查、上肢体感诱发电位(SSEP)检查,并检测患者血清AQP-1和Ang-1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和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脑电图和SSEP改变均较治疗前改善,血清AQP-1和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而且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纳美芬联合高频rTMS治疗对TBI后昏迷患者的意识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能够降低患者血清AQP-1和Ang-1水平,效果优于单一高频rTMS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颅脑损伤 昏迷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纳美芬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意识恢复 水通道蛋白-1 血管生成素1
下载PDF
“植物人”能不能醒看得更准了
6
《中国社区医师》 2020年第15期123-123,共1页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吴雪海团队合作,实现了对"植物人"意识水平的诊断和康复预测,正确率达到80%。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王立平研究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毛颖、吴雪海团队合作,实现了对"植物人"意识水平的诊断和康复预测,正确率达到80%。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在线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我国每年有近10万名患者因颅脑外伤等长期存在意识障碍,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植物人"。在意识障碍患者中,以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和最小意识状态最为常见,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残存意识水平更高,康复可能性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最小意识状态 植物人
下载PDF
中国南京意识恢复量表(试用版)解读
7
作者 高志强 龙颖 葛江平 《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4期417-419,共3页
2023年2月,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评分量表第六次修订会在南京召开。依据有关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和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将原量表修订为中国南京意识恢复量表。修订后的中国南京意识恢复量表由听觉反应、视觉反应、... 2023年2月,中国南京持续性植物状态评分量表第六次修订会在南京召开。依据有关意识障碍的定义、分类和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将原量表修订为中国南京意识恢复量表。修订后的中国南京意识恢复量表由听觉反应、视觉反应、肢体反应、进食反应和情感反应5个子项目组成。现发布其试用版,以供下一步多中心验证研究和临床试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京意识恢复量表 昏迷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微小意识状态
原文传递
唑吡坦治疗慢性意识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夏小雨 杨艺 +6 位作者 党圆圆 尹霄霄 李广罡 何江弘 焦辉 徐如祥 黄勇华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16年第3期162-163,共2页
唑吡坦是非苯二氮卓类的咪唑吡啶类药物,是选择性GABA(A)受体激动剂,常用于治疗失眠。临床发现唑吡坦对部分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有显著"促醒"作用,但扩大样本的研究在群体水平上未发现唑吡坦的显著疗效,提示其治疗效果与个体敏... 唑吡坦是非苯二氮卓类的咪唑吡啶类药物,是选择性GABA(A)受体激动剂,常用于治疗失眠。临床发现唑吡坦对部分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有显著"促醒"作用,但扩大样本的研究在群体水平上未发现唑吡坦的显著疗效,提示其治疗效果与个体敏感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吡坦 意识障碍 植物状态 无反应觉醒综合征 微意识状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