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齐之以无”与“无心之心”——庄子《齐物论》旨趣的阐释
1
作者 姚鹏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21-24,共4页
庄子《齐物论》要实现"三齐","齐"面对的是"不齐","不齐"的原因在于"有"之所"成"的现成性导致的"分""对立"和"是非"等,那么,"齐"... 庄子《齐物论》要实现"三齐","齐"面对的是"不齐","不齐"的原因在于"有"之所"成"的现成性导致的"分""对立"和"是非"等,那么,"齐"之实现的就在于通过"吾丧我"中"我"之"成心"的"丧"来进至"无心之心"实现"齐之以无"与"同道无化",如此才能达至"三齐"的道之"无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论》 无心之心 以无为齐
下载PDF
论老庄的审美主体论
2
作者 王向峰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145-149,共5页
老子和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母"而却不能直观的道的特性岀发,在人的审美经验和想望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审美主体揭示了以"无"为中心的境界构成。其主要标志为无为之为、无已之己、无心之心。上述中的后一为为循道而为,... 老子和庄子从作为"万物之母"而却不能直观的道的特性岀发,在人的审美经验和想望目标的基础上,对于审美主体揭示了以"无"为中心的境界构成。其主要标志为无为之为、无已之己、无心之心。上述中的后一为为循道而为,后一已为涤除私欲之已,后一心为以百性之心为。这三"无",皆为审美主体因体道而迥异于世俗功利主义的超越性的存在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主体 无为之为 无已之己 无心之心
下载PDF
“无善无恶心之体”义解——王阳明“四句教”首句宗旨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马俊 《中国哲学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65,共7页
“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宗旨历来聚讼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略有八家。本文通过分析八家说法之得失,并结合阳明思想之整体倾向,探讨了心体作为“无心之心”的本体意涵,指出良知与心体存在显隐之别,二者是一种“潜在蕴涵... “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之宗旨历来聚讼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说法略有八家。本文通过分析八家说法之得失,并结合阳明思想之整体倾向,探讨了心体作为“无心之心”的本体意涵,指出良知与心体存在显隐之别,二者是一种“潜在蕴涵”的关系。“无善无恶心之体”兼指本体与境界,其真实意涵在于描述心体明莹无滞、不染尘累的本然状态,而“至善者心之本体”中的“至善”二字乃是叹美之辞,与伦理意义的善恶无关。“四句教”是阳明晚年试图化解其学说内部紧张的学术总结,亦折射了中国思想史的深层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四句教 无善无恶之体 无心之心 良知内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