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分”品格——刘熙载美学思想散论之二
1
作者 陶型传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刘熙载重视人品与艺品的紧密关系,从整体上以人品喻指艺品,把人物的三品简括为艺术的三品,并区分了高下:元分品格最上,英杰品格次之,卑猥品格则不入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析了刘氏元分品格论的特质:其一,元分品格论植根于思孟心性说,体... 刘熙载重视人品与艺品的紧密关系,从整体上以人品喻指艺品,把人物的三品简括为艺术的三品,并区分了高下:元分品格最上,英杰品格次之,卑猥品格则不入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析了刘氏元分品格论的特质:其一,元分品格论植根于思孟心性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由人复天"、"天人合一"理念;其二,元分品格体现为既平凡又伟大的"常道",饱含着中华文明以中道理性制约极端思维的精神;其三,元分品格在艺术上标举和而不同的"兼美",体现着中和之美的精髓;其四,元分品格是"品居极上"的本色美,是"无思无为"理想化审美心境的自然流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分品格 由人复天 中道理性 中和之美 无思无为审美心境
下载PDF
杨简的“知止”工夫诠释
2
作者 牛磊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4-41,共8页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 “知止”及围绕该概念形成的一系列范畴,构成了宋代心学代表学者杨简工夫诠释的重要内容。“知止”工夫包含了“本心”至善的先验性、自发自止的主体性以及心意合一的顺向性诸层面。人人皆具有正直向善的、本静本止的“本心”,只需充分发挥“本心”的能动性与独立性,则体虽常寂而思虑酬酢应用无穷,这便是杨简所追求的、寂感合一的“知止”工夫。杨氏希望以此消除“意”对心体的拘执,以无思无为之“止”实现道德主体之超越,并将其落实到孝悌慈爱的日常践履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简 知止 艮卦 无思无为
下载PDF
“若问先天一字无”:邵雍先天工夫发微
3
作者 李哲奇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4,共11页
邵雍自称其学为“先天之学”,其学问指向先天境界。先天之学以“观物”为主要内容,因所观之物皆太极所生,故“观物”最终目的在于观得太极,实现心与太极的同一,由此产生的即是先天工夫。先天工夫以“无思无为”为主,强调涤除内心私意,... 邵雍自称其学为“先天之学”,其学问指向先天境界。先天之学以“观物”为主要内容,因所观之物皆太极所生,故“观物”最终目的在于观得太极,实现心与太极的同一,由此产生的即是先天工夫。先天工夫以“无思无为”为主,强调涤除内心私意,从先天本体的角度“以物观物”,观得万物之理,并以此理化育万民,最终实现三代之治。邵雍先天之学乃儒学内部的自我革新,被视为“内圣外王之学”,而先天工夫则打破了佛老的垄断,开辟出属于儒者的神圣领域,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工夫 以物观物 无思无为 内圣外王
下载PDF
论王安石道本体之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金旺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719-723,共5页
王安石学术活动的前期是从儒家的立场来阐述他的天命、性等哲学范畴,只是认为佛道思想与儒家的天命寂然不动的思想有相近之处。总体而言,在前期,王安石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排斥,而不是调和。但是后期王安石从天道的无声无臭来吸收佛... 王安石学术活动的前期是从儒家的立场来阐述他的天命、性等哲学范畴,只是认为佛道思想与儒家的天命寂然不动的思想有相近之处。总体而言,在前期,王安石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是排斥,而不是调和。但是后期王安石从天道的无声无臭来吸收佛道思想。因而,在道本体上,儒家的立场逐渐淡化,以至于认为佛道思想在道之体上与儒家一样,于是对佛道思想的基本态度由排斥转变为调和。当然,王安石在外王上对佛道仍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而学界动辄以一种笼统的调和论来概观王安石的思想,是没有对其思想前后嬗变与分期作细致辨析的结果。从哲学史上看,对王安石道本体嬗变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我们把握安石学术与二程学术关系演变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 道本体 无思无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