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选举无效票(即废票)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是无效票比率通常不高,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不大;而且无效票一般被视为是「疏失」造成,并非选民「意志」的表现,因此很少人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作者考察我国1992至2008年,37个不同类型的...有关选举无效票(即废票)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是无效票比率通常不高,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不大;而且无效票一般被视为是「疏失」造成,并非选民「意志」的表现,因此很少人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作者考察我国1992至2008年,37个不同类型的选举,结果发现无效票率的空间分布并非随机,且有一定的模式。不同类型的选举,无效票率的高低有迹可寻,代表无效票率其实是可以被解释的,其背後有社会与制度因素存在。经由无效票率的追踪分析(panel data analysis)後,发现选举法规、选举复杂程度、选举受重视程度、选举年度及经社背景变数(教育年数、老年人口、人口密度比及原住民人口比例),约可解释34%之无效票率变异。作者进一步以空间回归模型探讨,发现无效票率存在正向之空间自相关情形,部分地区则有明显空间异质现象,极有可能是该地区民众长期对政治冷漠使然,如果我们要提昇民主的内涵,则这些无效票率特别高的地方值得关注。展开更多
文摘有关选举无效票(即废票)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是无效票比率通常不高,对选举结果的影响不大;而且无效票一般被视为是「疏失」造成,并非选民「意志」的表现,因此很少人探讨其发生的原因。作者考察我国1992至2008年,37个不同类型的选举,结果发现无效票率的空间分布并非随机,且有一定的模式。不同类型的选举,无效票率的高低有迹可寻,代表无效票率其实是可以被解释的,其背後有社会与制度因素存在。经由无效票率的追踪分析(panel data analysis)後,发现选举法规、选举复杂程度、选举受重视程度、选举年度及经社背景变数(教育年数、老年人口、人口密度比及原住民人口比例),约可解释34%之无效票率变异。作者进一步以空间回归模型探讨,发现无效票率存在正向之空间自相关情形,部分地区则有明显空间异质现象,极有可能是该地区民众长期对政治冷漠使然,如果我们要提昇民主的内涵,则这些无效票率特别高的地方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