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旋转风分量在台风“桑美”急剧增强和急剧减弱过程中的分析和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邓涤菲 周玉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06-415,共10页
利用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RSM)的20 km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在近海急剧增强和登陆后急剧减弱时的高低层辐散、辐合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调和—余弦计算方法得到的无旋转风分量较散度场能... 利用日本气象厅区域谱模式(RSM)的20 km分辨率再分析资料,对2006年第8号台风"桑美"在近海急剧增强和登陆后急剧减弱时的高低层辐散、辐合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调和—余弦计算方法得到的无旋转风分量较散度场能更明显地反映台风"桑美"在近海急剧增强和登陆后急剧减弱时的风场变化特征。在台风急剧增强过程中,台风"桑美"的无旋转风分量在850 hPa层上有一个从辐散变为辐合的过程;而在台风急剧减弱过程中,高层的无旋转风分量变化不明显,中低层的辐合层厚度降低,低层无旋转风分量的辐合大大加强,辐合最强区从台风外围转移至台风中心,使得低层辐合大于高层辐散,并最终导致台风中心逐渐被填塞。对台风"桑美"无旋转风分量变化的分析表明,无旋转风分量的变化对台风急剧增强和急剧减弱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当资料分辨率较高时,用无旋转风分量的分布来分析台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动力结构较以前只用一个标量场(散度)的分析更为清晰,且分解后的风分量可以直接给出台风中无旋转风和无辐散风分布的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美” 无旋转风分量 辐合 辐散
下载PDF
有限区域分解分析方法在2006年一次东北冷涡暴雨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邓涤菲 周玉淑 王东海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52-1866,共15页
2006年7月19—24日,东北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冷涡发展导致强降水的过程.对这次东北冷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该东北冷涡的维持和发展与冷涡东部阻塞高压的建立与消亡有关.本文根据500hPa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将东北冷涡发生发展过程分为... 2006年7月19—24日,东北地区出现一次明显的冷涡发展导致强降水的过程.对这次东北冷涡过程的天气形势分析表明,该东北冷涡的维持和发展与冷涡东部阻塞高压的建立与消亡有关.本文根据500hPa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将东北冷涡发生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并借助调和-余弦谱展开方法,对东北冷涡各阶段850hPa水平风和水汽通量进行无辐散和无旋转分量分解,分析各阶段无旋转风动能和无辐散风动能之间的能量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分解得到的无辐散风及其水汽通量清楚地展现出了东北冷涡的大尺度环流和水汽输送通道及水汽来源,而从无旋转风及其水汽通量上则可以直观地看到冷涡低层的中小尺度风场及水汽辐合辐散区,为分析东北冷涡内部对流提供帮助.东北冷涡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水汽来源有所不同,初始阶段的水汽主要来自黄海和渤海地区,发展阶段水汽主要来自日本海,而到成熟阶段和减弱阶段,水汽输送通道被破坏,冷涡的水汽供应大大减少,与同时期暴雨减弱一致.同时,无旋转风辐合强值区和无旋转风水汽通量大值区的重合区域有利于强对流的发生发展,表现为重合区与TBB(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黑体辐射温度)强对流云带的形状和位置对应良好,与降水落区也较为一致,可为预报东北冷涡引发的强降水落区这一预报难点问题提供参考.从动能转化上看,无旋转风和无辐散风的动能转化项能很好地反映东北冷涡整个生命史过程中各阶段强度的变化特点,对冷涡强度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场和水汽通量场分解 无辐散 无旋转风 动能转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