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姿势”的意义:技术图像时代的“无根基之恶”——从阿甘本到弗卢塞尔 被引量:7
1
作者 姜宇辉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6期1-16,111,共17页
技术图像时代的“根本之恶”是什么?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对此不仅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回应。但由此也就展现出阿甘本与弗卢塞尔二者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 技术图像时代的“根本之恶”是什么?思想家阿甘本与媒介理论家弗卢塞尔对此不仅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性反思,更是分别以“去本原”和“无根基”这两个极具启示性的概念来回应。但由此也就展现出阿甘本与弗卢塞尔二者的根本差异。阿甘本的“去本原”意在实现从否定到肯定的转换,从考古学式的拓扑学模式转向积极的行动,而生命形式这个总结性的概念恰好体现出德勒兹主义的浓重色彩。弗卢塞尔则正相反,他基于加缪式的荒诞感所提出的“无根基”这个核心概念,不仅导向了整个世界的无根基、无理由、无意义的深渊,由此对极端之恶给出了哲学上的解说,更是得以对技术图像时代的自由与控制之间的两难困境给出相应的疗治。这两条既分又合的路线,最终汇聚于“姿势”这个要点之中。在弗卢塞尔那里,姿势是量子化跃变的微观决断,而在阿甘本那里,姿势又最终展现出弥赛亚时间的拯救之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甘本 弗卢塞尔 去本原 无根基 技术图像 姿势
下载PDF
无根基性:东西方传统之间对话的逻辑基点--基于瓦雷拉的具身心智理论的视角
2
作者 胡万年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3期64-71,共8页
认知科学与佛教传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根据“中道”或“居间”原理展开东西方传统对话,可在认知科学与佛教传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无论是佛教传统“无我性”的体悟,还是西方科学文化中存在种种的不确定性,它们都共同揭... 认知科学与佛教传统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的。根据“中道”或“居间”原理展开东西方传统对话,可在认知科学与佛教传统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无论是佛教传统“无我性”的体悟,还是西方科学文化中存在种种的不确定性,它们都共同揭示了人类经验的核心问题——无根基性。但西方传统将无根基性视为否定的消极的“虚无”,而佛教传统则指出对无根基性的体证而产生无条件的、自发的“慈悲”。无根基性实质上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在互动中彼此包含而历史生成,这种历史生成不仅要求人们放弃哲学基础主义,而且要求人们学会在一个无根基的世界中具身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科学 佛教传统 中道 无根基
下载PDF
后电影,奇点与创伤主体
3
作者 姜宇辉 《科学.经济.社会》 2023年第6期26-31,共6页
“无物之像”实际上反映了数字世界循环性、抽象性造就的图像的“无根基”特性,技术加剧了这一进程,它将物的东西从我们这个世界中抽离,开启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因而,对于后电影的讨论,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 “无物之像”实际上反映了数字世界循环性、抽象性造就的图像的“无根基”特性,技术加剧了这一进程,它将物的东西从我们这个世界中抽离,开启了一个无意义的世界。因而,对于后电影的讨论,应该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下展开的。从历史的角度看,虽然电影性之源在于记录和叙事,但它与哲学最密切的联结,在于用图像的方式思考,这也是后电影之为电影的重要原因。而所谓“奇点”则是从否定性的向度打断历史进程,敞开新的可能性,进而使主体性重构在此过程中凸显,这意味着主体性的脆弱及其创伤维度成为了数字时代人类生命复归的重要途径。因此,当我们再回到对“像”的讨论,面对媒介本体在后电影时代被数据化模糊的边界时,有关生命的思索便在此刻诞生于“物”与“图像”间更为深刻的对抗关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无根基 后电影 奇点 创伤 否定性
下载PDF
死的启示——舍斯托夫论托尔斯泰的后期作品
4
作者 冷满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7-81,共5页
舍斯托夫以他一贯坚持的圣经启示思想对托尔斯泰的后期作品重新审视后指出:在无根基的处境中,托尔斯泰抛弃了形而上学的道德说教,在孤独中努力建立一个人的世界,思考人的在世痛苦与拯救的关系,其真诚在他晚年的出走中最终彰显。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后期作品 死亡 无根基 非天然视力 自由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