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舞剧《红楼无梦》片段“宝玉挨打”解析
1
作者 刘青 《歌海》 2015年第6期117-118,共2页
广西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杨志晓以《红楼梦》为原型,结合自身的经历,创作了舞剧《红楼无梦》。该剧对贾宝玉悲喜人生进行艺术化展现,尤其是《宝玉挨打》这一场,通过舞蹈队形的编排——圈内与圈外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引... 广西艺术学院青年教师杨志晓以《红楼梦》为原型,结合自身的经历,创作了舞剧《红楼无梦》。该剧对贾宝玉悲喜人生进行艺术化展现,尤其是《宝玉挨打》这一场,通过舞蹈队形的编排——圈内与圈外的形象,向观众展示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无梦 围城 贾宝玉
下载PDF
先秦哲学中三则“梦”的叙事及其诠释的哲学解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根友 周衿瑶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51,127,128,共12页
先秦哲学思想中,对“孔子梦与不梦见周公”的诠释,经宋明儒的注解,主要体现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两种路径。“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的两则故事,从人生哲学与道德修养的两个角度来看,则主要体现了庄子的怀疑主义哲学倾向和追求绝... 先秦哲学思想中,对“孔子梦与不梦见周公”的诠释,经宋明儒的注解,主要体现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两种路径。“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的两则故事,从人生哲学与道德修养的两个角度来看,则主要体现了庄子的怀疑主义哲学倾向和追求绝对道德理性的倾向。而荀子“心卧则梦”的命题,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认知理性的倾向。这三位哲学家有关“梦”的叙事,以及后人对其有关“梦”的叙事的解释或说明,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关联性,但从精神现象的角度看,其主旨却是相当统一的,即将“梦”视为非理性的精神或意识现象。不过,宋明诸儒对孔子梦或不梦见周公叙事的解释或说明的思想解释史,却透露出一种可取的“释梦”态度,即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之一的“梦”的义涵。因此,中国哲学史上与“梦”相关的思想论述,似可被纳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使作为精神现象之一的“梦”也可以进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与不见周公 庄周 真人无梦 心卧则
原文传递
从文学脚本到舞剧创作的双重“作者性”体现——从舞剧《红楼无梦》谈起
3
作者 焦亚旭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6-68,共3页
古典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舞剧创作的源泉之一,以文学经典名著为依托的舞剧创作不是简单的素材提取,而是素材的结构化重构,在此过程将呈现两个时空:一个是过去时的,一个是现在时的。本文以“作者性”为媒介着重分析过去式的文学原著作... 古典文学名著一直以来都是舞剧创作的源泉之一,以文学经典名著为依托的舞剧创作不是简单的素材提取,而是素材的结构化重构,在此过程将呈现两个时空:一个是过去时的,一个是现在时的。本文以“作者性”为媒介着重分析过去式的文学原著作者曹雪芹和现在式的舞剧编导杨志晓的双重视角“作者性”,而后进一步阐述其关联及借由“作者性”展现的社会与人的映射体,即“作者性”的终极流向:恢弘时代下的社会与人的面貌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无梦 作者性 文学文本 舞剧创作
原文传递
伪公主至此无梦
4
作者 Q点调皮 《青春男女生(许愿草)》 2009年第5期18-23,共6页
就算你不为我侧目,不为我流连,你都是我所爱的那个人,只是爱就够了。就像,有些爱情你不必懂得,有些贵人你不必遇见,有些感觉你不必经历,你只要记得,自己活在这一秒,爱着这个人,期盼着未来,就已经足够。 只要有一点点的阳光... 就算你不为我侧目,不为我流连,你都是我所爱的那个人,只是爱就够了。就像,有些爱情你不必懂得,有些贵人你不必遇见,有些感觉你不必经历,你只要记得,自己活在这一秒,爱着这个人,期盼着未来,就已经足够。 只要有一点点的阳光和一点点的温暖的午后,她还是会想起那个带她逃离的少年,瞳孔清澈,面庞永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 文学作品 《伪公主至此无梦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无证据的知识是可能的吗——基于认知心理学的证据激活方案
5
作者 唐瑭 程潇 郑伟平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证据主义是知识论的正统观念,即证据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这一阵营常常受到无证据知识说的攻击,如以无梦睡眠状态等场景下的主体知识状态作为“无证据的知识”反例,主张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主体的知识是可能的。证据主义阵营的传统的应对... 证据主义是知识论的正统观念,即证据是知识的必要条件。这一阵营常常受到无证据知识说的攻击,如以无梦睡眠状态等场景下的主体知识状态作为“无证据的知识”反例,主张在没有证据的前提下主体的知识是可能的。证据主义阵营的传统的应对方案是搜寻证据,但在无梦睡眠案例中,这一路线的回忆倾向说无法有效地为证据主义提供辩护。基于认知心理学“激活”的概念,新的证据激活方案为无梦睡眠状态下的主体知识提供了激活的精神状态以为证据。按照这一方案,可以坚守证据主义的立场,有希望驳倒无证据的知识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主义 无证据的知识 无梦睡眠 激活觉察
原文传递
自我的四位说与佛教破我观念的症结
6
作者 黄俊威 《世界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38-150,共13页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ātmasyacaturpādāvā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ā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 所谓的"自我的四位说"(ātmasyacaturpādāvāda)一词,主要是指:每一个自我本身,是可以分为四种层次。而所谓的"自我"(ātman),顾名思义,就是指:在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会有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同时,这一个永恒不朽的灵魂,可分为:1."形躯我"(s′ārreātman;身体我,肉体我,佛教称"色蕴");2."梦中我"(svapneātman;情意我,经验我,佛教称"受、想、行、识"的四蕴);3."无梦我"(asvapneātman);4."最高我"(paramātman)。由于我们对于自我的探究,必须要层层突破,才到达最后这一个"最高我"的解脱境界。因此,一般研究佛教的学者,都会普遍地认为:佛教的无我论,其实就是在全盘否定《唱赞奥义书》中四个层次的所有自我。然而,倘若我们针对代表原始佛教的《杂阿含经》或者是《相应部》,去做仔细的学术分析或研究的话,就会慢慢地发现:原始佛教时期(B.C.550—B.C.300)所能破除的"自我",其实顶多只有前面的两个层次而已。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无梦我",则应该是产生于部派佛教时代(B.C.300—A.D.100),当时,就曾经引起了佛教对于"轮回主体"和"涅槃主体"的讨论,从而更产生了犊子部的非即蕴非离蕴的"补特伽罗说"(pudgalavāda)。因此,本论文的写作,就是透过比较哲学和思想史的研究方法,把原始佛教破我的范围去做一个初步的思想锁定,才不会使得原始佛教的"无我论",草率地沦为一种凡我必破的独断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形躯我 中我 无梦我 最高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