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图像的手性”到“无物之像”
1
作者 李洋 《科学.经济.社会》 2024年第1期1-6,137,共7页
从图像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手性”特征,探讨了“无物之像”的主要形式。首先,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图像逐渐从实体中解放出来,能够在不同的物质媒介之间传递、转换、复制、再生成。其次,无定形图像是不稳定的、持续变化的、游离于固态和... 从图像与物质世界之间的“手性”特征,探讨了“无物之像”的主要形式。首先,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图像逐渐从实体中解放出来,能够在不同的物质媒介之间传递、转换、复制、再生成。其次,无定形图像是不稳定的、持续变化的、游离于固态和视觉的图像形式。再次,内生图像是完全通过内在精神活动而生产出来,成为艺术家创造出波澜壮阔的客体图像的动力。最后,无时间的图像具有一种无时间性,让图像摆脱艺术之命运,从而通过博物馆进入一种新的“无时间”的世界。重新认识数字图像与人的深层关系,才可能去触及技术在未来引发的政治和伦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物之像 无定形图像 内生图像 非时间图像
下载PDF
“存在物”在道德存有辅线中的位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阳明“心外无物”学说的解读
2
作者 杨泽波 《船山学刊》 2024年第4期61-71,共11页
“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 “心外无物”的“物”除指“行为物”之外,还指“存在物”。前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践行,意义明确;后者指良知创生的道德存有,争议较多。良知之所以能够创生“存在物”,是因为良知总是以自己的“眼光”审视天地万物,将天地万物笼罩在自己的视野之下,赋予其道德的价值和意义。这方面的内容即为道德存有论。道德存有论是宋代之后儒学逐渐发展出的一条辅线,阳明的努力极大地充实了这一路线,奠定了儒学以道德践行为主、以道德存有为辅的理论格局。将道德存有这条辅线剥离出来,使其不再被夹裹在道德践行主线之内,对于梳理儒学发展的整体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生伦理学 道德存有辅线 王阳明 心外无物
下载PDF
马克思偶然性理论视域下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分析
3
作者 时佳佳 王健 《运城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3-16,共4页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在其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致良知思想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偶然性理论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宣扬人的主体价值,以马克思“偶然性”理论为视角分析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可以剖析其思想中新的内... 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在其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致良知思想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偶然性理论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宣扬人的主体价值,以马克思“偶然性”理论为视角分析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可以剖析其思想中新的内涵意蕴,强调人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认识天道,遵守道德规范,达到圣人所倡导的道德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偶然性 主体性 意之所发 心外无物
下载PDF
党建引领无物管小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为例
4
作者 宋恩平 《区域治理》 2024年第3期175-178,共4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怀化市鹤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关心的安居问题入手,针对无物管小区缺管、失管、难管的情况,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分类管理,逐步落实物业管理或业委会自治管理全覆盖,把民生...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怀化市鹤城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群众最关心的安居问题入手,针对无物管小区缺管、失管、难管的情况,通过党建引领、政府推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分类管理,逐步落实物业管理或业委会自治管理全覆盖,把民生实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 无物 基层治理
下载PDF
王阳明“心外无物”论——《传习录》“岩中花树”章新解 被引量:8
5
作者 陈立胜 《中原文化研究》 2015年第1期34-42,共9页
中文之"物"固是至大无外之公名,万事万物、有形无形,皆可以"物"名之。然王阳明"心外无物"之"物"乃"行动物","岩中花树"作为"现成物"类似于阳明"事亲"... 中文之"物"固是至大无外之公名,万事万物、有形无形,皆可以"物"名之。然王阳明"心外无物"之"物"乃"行动物","岩中花树"作为"现成物"类似于阳明"事亲"和"事君"之"亲"与"君",而不属于阳明"行动物"之范畴。"看花"方为"物",一如"事亲""事君"之为"物"。"看花"之"看"亦如"事亲""事君"之"事",是"关照"下的"观看",故"心"与"花"之意向相关性不是一纯粹意识之相关性,而是一扎根于与物同体的生存实感的相关性、一"有厚度的"、嵌在肉身之中的意向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行动 观照与关照 岩中花树
下载PDF
不齐之齐与无物之物——论《庄子》齐物思想的三个层次 被引量:4
6
作者 罗凤华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35,共5页
庄子的齐物思想在整体上浑融一体,但其中又有层次可循。"万物本齐"是在肯定万物各自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万物在本源上的一致,从而为"是非一齐"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天人之齐",实质上是通过齐是非而对万物本... 庄子的齐物思想在整体上浑融一体,但其中又有层次可循。"万物本齐"是在肯定万物各自差异性的同时强调万物在本源上的一致,从而为"是非一齐"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天人之齐",实质上是通过齐是非而对万物本然状态的复归。这三个层次共同包含了"不齐"与"齐","无物"与"物"的巧妙辩证,也生动地构成一种递进中的循环,超越中的复归。最后,齐物思想的最彻,是天人无分,"齐""物"同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不齐之齐 无物 天人无分
下载PDF
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本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4-69,共6页
鲁迅身处一个环境险恶、秩序纷乱的时代。他不得不面对不同"敌人"的进攻与侵袭,有来自敌人射来的明箭,也有同路人捏造的流言。"流言"如同"无物之阵",围困和纠缠着鲁迅的身心,成为他的生存状态。鲁迅为它... 鲁迅身处一个环境险恶、秩序纷乱的时代。他不得不面对不同"敌人"的进攻与侵袭,有来自敌人射来的明箭,也有同路人捏造的流言。"流言"如同"无物之阵",围困和纠缠着鲁迅的身心,成为他的生存状态。鲁迅为它而深感身心疲惫,无聊乏味,不得不同它们周旋、斗争,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力。"流言"对于鲁迅的精神心理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使他的精神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与无奈之中,但鲁迅并没有被流言击倒,听命于流言的摆布,而是超越流言,在流言中更加深切地发现了中国的荒漠和人性的阴暗。这样,流言也就成了他审视国民性、解读中国社会的独特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言 无物之阵 鲁迅心态
下载PDF
论王阳明“心外无物”:一个生存论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恒 沈顺福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4-60,共7页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以往学界从存在论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种种理解,是忽视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独特思想背景的误读。王阳明之"心"的主要特征并不在于思考和认知,而在于它是宇宙生存和人类行...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命题,以往学界从存在论视角对这一命题的种种理解,是忽视了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独特思想背景的误读。王阳明之"心"的主要特征并不在于思考和认知,而在于它是宇宙生存和人类行动之源;王阳明之"物"并非客观存在的认识客体,它一方面指"事",另一方面是前现代"万物有灵"观念背景下的"活的物"。因此,王阳明"心外无物"并不是论述存在(或认识)的本质,而是意在阐明人心对于整个宇宙生存法则的规定和主宰,它是一个生存论意义上的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心外无物 生存论
下载PDF
“无物之阵”与意识形态——《野草·这样的战士》解读 被引量:2
9
作者 强东红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105,共5页
《野草·这样的战士》的无物之物实际上就是意识形态,无物之阵的胜利正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强大的渗透和控制功能。现在看来,鲁迅在一定程度上挑战和突破了无物之阵,这正说明了瓦解与更新意识形态并非没有可能。
关键词 鲁迅 无物之阵 意识形态 突破
下载PDF
重估王阳明“心外无物”论的价值——读丁纪《鹅湖诗与四句教》所思所得 被引量:2
10
作者 曾海军 《天府新论》 CSSCI 2022年第6期19-25,共7页
丁纪的《鹅湖诗与四句教》一文对阳明学的兴盛表达了忧虑。以“心学”著称的阳明学实则落在了“意”上。“心”的地位看似至高无上乃至无所不包,却并无对“意”的主宰作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所表达的“心”与“物”的关系... 丁纪的《鹅湖诗与四句教》一文对阳明学的兴盛表达了忧虑。以“心学”著称的阳明学实则落在了“意”上。“心”的地位看似至高无上乃至无所不包,却并无对“意”的主宰作用。这就使得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所表达的“心”与“物”的关系,反倒落在了“意”与“物”上。以“意”与“物”的关系而论,阳明学显然没有处理好万事万物的存在问题。心外何以无物,其用意在于为了让人明白亲不存于事亲之外,王阳明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却在义理上顾此失彼。就思想本身的价值而言,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确实被大大高估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王阳明
下载PDF
意义世界的建构——论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新民 《孔学堂》 2014年第1期78-86,208,209,210,21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20,221,共23页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不仅为成圣成贤的工夫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且激活了价值产生的深层心性论来源,肯定了心物互摄互融即为意义世界建构的过程,既表现了万物一体的博...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不仅为成圣成贤的工夫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极大地提高了人的主体性地位,而且激活了价值产生的深层心性论来源,肯定了心物互摄互融即为意义世界建构的过程,既表现了万物一体的博大人文情怀,也拓展了儒家体认之学的深度和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性之学 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意义世界
下载PDF
在“良知”中生成的“心”与“物”及其关系——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合理诠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国元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26-29,共4页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 心外无物
下载PDF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浅析
13
作者 董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3,22,共4页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王阳明试图通过"心外无物"的理论纠正程朱理学以来形成的那种从心外求理的误区。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当中,心的感知意义处于次要地位,道德至善之心才是此心的根... "心外无物"是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之一,王阳明试图通过"心外无物"的理论纠正程朱理学以来形成的那种从心外求理的误区。在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当中,心的感知意义处于次要地位,道德至善之心才是此心的根本,相应的物也不再是孤立于人之外的冰冷之物,而是与人相关的"事",甚至于是人的道德行为。王阳明论述"心外无物"的目的是要通过"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将外在于人的"物",纳入到主体的"心"中来,将作为良知的善良意识凸显出来,但在其凸显出了良知的同时,却极容易走向自然人性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下载PDF
试说“赤”之“空尽无物”义
14
作者 李娟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16年第10期34-35,共2页
"赤"之"空尽无物"义与其本义"红色"相差较大,但这种情况不由假借造成,且两者之间不存在过渡义项,"空尽无物"义是由本义沿着"显耀昭著"的词义特点直接引申而来。
关键词 空尽无物 红色 显耀昭著
下载PDF
王阳明“心外无物”与佛教“唯识无境”思想辨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8-241,共4页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多被误解为来源于佛教。虽然其看上去与唯识学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所说的"心"与佛教所讲的"识"或"心"并不相同,他所说的"物"与佛教所讲的"境&qu...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多被误解为来源于佛教。虽然其看上去与唯识学思想有某些相似之处,但王阳明所说的"心"与佛教所讲的"识"或"心"并不相同,他所说的"物"与佛教所讲的"境"或"法"也不是一个范畴,他的"心外无物"说与佛教"唯识无境"等理论的来源途径更不一致。因此,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从本质上、内容上、来源上以及由此展开的功夫论上都是儒家的,而并非是借鉴佛教"唯识无境"、"万法尽在自心"等说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外无物 唯识无境 窥基 禅宗
下载PDF
王阳明“心外无物”说的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景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1992年第3期1-5,共5页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是一个价值命题。其着眼点不在于对心物关系作知识论的说明,而是要在“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中达成心体、物性之客观性显现。在知识和实然的角度,“心外无物”这一命题并不否认“物在外”。它所否定的是以知识求...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说是一个价值命题。其着眼点不在于对心物关系作知识论的说明,而是要在“成己成物”的教养历程中达成心体、物性之客观性显现。在知识和实然的角度,“心外无物”这一命题并不否认“物在外”。它所否定的是以知识求本体从而将本体理式化的理论倾向。通过对心性、本体概念的澄清凸现儒学以工夫、涵养、体悟证成本体的传统精神,使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无物 王阳明 理论意义 关系 成己成 本体概念 知识论 客观性 心体 实然
下载PDF
“无物”以应物:论《应物兄》的生命哲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姚瑞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6-100,共5页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有着清晰的当代性指向。应物兄对历史与现实之虚无的抵抗、对世俗关系存在的反抗以及对“彻底的我”的找寻,探究了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各种生存难题,也论证了一种“无物”以应物的生命哲学。应物兄在许多事上... 李洱的长篇小说《应物兄》有着清晰的当代性指向。应物兄对历史与现实之虚无的抵抗、对世俗关系存在的反抗以及对“彻底的我”的找寻,探究了现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各种生存难题,也论证了一种“无物”以应物的生命哲学。应物兄在许多事上的无奈和惶然,更像是一种自我迷失。而他对自我的觉悟,对一种真实生存的渴望,又构成了《应物兄》不太为人所察觉的精神亮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生活 存在的追问 无物 反抗者
下载PDF
无物之阵:语言游戏的迷宫——论鲁迅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 被引量:1
18
作者 薛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37-56,共20页
有人说中国是“文字国”,有些像,却还不充足,中国倒该说是最不看重文字的“文字游戏国”,一切都爱玩些实际以上花样,把字和词的界说闹得一团糟……
关键词 论鲁迅 语言游戏 文字游戏 二丑艺术 正面文章反看法 启蒙主义 内摹仿 启蒙者 无物 二重人格
下载PDF
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再诠释
19
作者 赵传文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2-74,共3页
"心外无物"是我国明代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论题。对这一论题,后来的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如果用西方哲学的观点,从意念和现象的角度对心外无物进行再诠释,就会发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有着特殊的含... "心外无物"是我国明代哲学家、政治家王阳明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哲学论题。对这一论题,后来的学者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如果用西方哲学的观点,从意念和现象的角度对心外无物进行再诠释,就会发现,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有着特殊的含义:物是意念中的物,是认识与物自体的再创造,是存在于人的意识领域的物,是现象界里的物;心是物的存在域,也是物产生的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外无物 现象界 意念 诠释
下载PDF
“责任”视域下的“心”与“物”——王阳明“心外无物”新解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瑶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哲学里的重要命题。在“责任”视域下,“心”指的是具有主体自觉性的道德本心,“物”指的是生发于道德本心之上的“道德行为”,主动担当的道德行为必然能够搭建起自我与他者的桥梁。构筑自我之于他者的责任,“心”...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哲学里的重要命题。在“责任”视域下,“心”指的是具有主体自觉性的道德本心,“物”指的是生发于道德本心之上的“道德行为”,主动担当的道德行为必然能够搭建起自我与他者的桥梁。构筑自我之于他者的责任,“心”与“物”在责任的黏合下交融贯通,最终形成和谐的道德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外无物 责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