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目的的目的——20世纪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被引量:6
1
作者 赵小琪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52-154,共3页
20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期,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近百年的流程中,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构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潮流... 20世纪初,正是中西文化大碰撞、大交流的时期,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出现,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和影响的结果,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在近百年的流程中,中国唯美主义文学构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文学潮流,对中国20世纪文学产生了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者 无目的的 20世纪 中国文学 文学作品 郁达夫 前期创造社 审美体验 形式美
下载PDF
约翰·凯奇创作理念探微——关于全声音音乐与无目的游戏
2
作者 刘塬琳 钟莹 《黄河之声》 2023年第8期82-85,共4页
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音乐家,有人认为约翰.凯奇是后世先锋音乐发展的一扇灯塔,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做了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文将透过约翰·凯奇两个重要的创作理念:“... 作为一个饱受争议的音乐家,有人认为约翰.凯奇是后世先锋音乐发展的一扇灯塔,也有人认为他只是做了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艺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作品中,音乐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本文将透过约翰·凯奇两个重要的创作理念:“全声音音乐”与“无目的游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约翰·凯奇与他的音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翰·凯奇 全声音音乐 无目的游戏
下载PDF
康德对于欧洲目的论的批判
3
作者 吴宁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39-42,共4页
康德在批判欧洲传统经验实体性目的论基础之上提出先验调节性目的论,在恢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的同时,把目的论研究的重心从客观质料的合目的性转向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继而把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看做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 康德在批判欧洲传统经验实体性目的论基础之上提出先验调节性目的论,在恢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内在目的论的同时,把目的论研究的重心从客观质料的合目的性转向主观形式的合目的性,继而把自然形式的合目的性原则看做判断力的一个先验原则,这一原则在审美领域就体现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原则,从而扭转了欧洲目的论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目的 无目的的目的
下载PDF
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文本依据辨析——兼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使用问题 被引量:11
4
作者 郭良菁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7-24,32,共9页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 当前解读杜威"教育无目的论"依据的是《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三段文本,均被译为"目的"的两个英文词其实含义有别,所谈的问题也有差异。其中两个文本宜解读为"教育无结局"或"发展无止境",另一个文本则针对教师在教育行动中的思维过程,指出"教育目的"概念的拟人化理解和使用对教育过程的危害,使教育者的行动变成机械的过程。更进一步,杜威针对教育者构思"目的"时常见的错误,为这一思维过程提出了几个规范。深入解读后一种"教育无目的论",可以给课程编制者和教师正确对待"预定教育目的"提供深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论 约翰·杜威
下载PDF
庄子对道德教育目的性的认识——论一种无目的性的道德教育思想 被引量:2
5
作者 谭维智 《当代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2,共4页
对道德教育目的认识的不确定,缘于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的模糊性。我们对道德本质的探讨,应该追问道德、德性的本性、它的本质规定性,这才是品质背后的原则。庄子把非占有心态视为道德的本质性规定,以此作为人的美德立足的根据。庄子归纳的... 对道德教育目的认识的不确定,缘于对道德本质的认识的模糊性。我们对道德本质的探讨,应该追问道德、德性的本性、它的本质规定性,这才是品质背后的原则。庄子把非占有心态视为道德的本质性规定,以此作为人的美德立足的根据。庄子归纳的道德本质特性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自然而然,无需意志努力;其次是非占有心态。从道德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出发,庄子提出了与道德本质相匹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 道德教育 道德本质 道家
下载PDF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吴亚玲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83-87,共5页
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 杜威对美国的传统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深入批判。他提出良好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现实性、实验性、目的和手段相互转换;其特征是: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活动和需要、教育目的必须能转换为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抽象的终极的目的。杜威把教育目的区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他虽然宣称教育本身无目的,教育过程在它以外并无目的,但他并不是"教育无目的论"者,他的教育目的是为民主主义社会服务。杜威教育目的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点: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现实性和生活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内在性和主体性,应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性和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目的 民主社会 教育无目的
下载PDF
为“合目的的无目的性”一辩:从艺术哲学看当今艺术产业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毅衡 《文化研究》 CSSCI 2018年第4期5-22,共18页
康德提出艺术的本质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是艺术哲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对当代勃兴的艺术产业,阿道尔诺讽刺地称之为“合目的的无目的性”。今日艺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与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得不重新回顾几个世纪以来艺术... 康德提出艺术的本质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是艺术哲学史上的经典论述。对当代勃兴的艺术产业,阿道尔诺讽刺地称之为“合目的的无目的性”。今日艺术产业已经成为当今文化与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不得不重新回顾几个世纪以来艺术哲学这个最关键的争论。从批判学派对艺术产业的强烈谴责,到马克思与部分马克思主义者对艺术商品化的冷静分析,都提醒我们应当更全面地对待艺术产业。本文分析了当代艺术产业化的五个方面,指出阿道尔诺的嘲弄语“合目的的无目的性”,可以是艺术产业的一个比较准确的描述。只是也必须看到,在当代艺术产业中也存在大量过于目的化的恶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产业 文化工业 艺术哲学 无目的 目的
下载PDF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质疑——与胡义成同志商榷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广亮 高立胜 《云南社会科学》 1984年第4期85-89,5,共6页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 胡义成同志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载《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胡文。)中认为,实践除了固有目的性、社会性和能动性等之外,还具有无目的性、生物性和被动性等属性;并由此提出了“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我们认为,作者提出的实践具有无目的性以及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和命题,是难以成立的。在此,愿将我们的几点看法,就教于胡义成同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 起始点 实践活动 辩证统一 人类认识过程 感性实践 实践与认识 体认 无目的的 主观目的
下载PDF
审美判断:以本身为目的的生命创造活动──康德《判断力批判》的艺术生存论解读
9
作者 刘方喜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06-109,共4页
康德把广义一般认识活动分为狭义认识活动和审美判断活动,前者“以本身为手段”,后者“以本身为目的”。这样,他就用认识论话语揭示了艺术生存论的主题:人的现实的生命创造活动,异化劳动纯粹以本身为手段,艺术则以本身为目的,以... 康德把广义一般认识活动分为狭义认识活动和审美判断活动,前者“以本身为手段”,后者“以本身为目的”。这样,他就用认识论话语揭示了艺术生存论的主题:人的现实的生命创造活动,异化劳动纯粹以本身为手段,艺术则以本身为目的,以人的全面本质力量的自由充分发挥本身为目的,正因此,艺术才秉承着反抗异化的生存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创造活动 手段 目的 审美判断 无目的的目的
下载PDF
试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莹莹 李款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80-82,共3页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教育本质观。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他独具特色地指出"教育本身并无...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的教育本质观。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他独具特色地指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人,即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而杜威所谓的"教育无目的"并不是说教育真的没有目的,而是强调教育目的在于教育过程本身,反对来自教育过程之外强加的目的。拟从其"教育无目的"观的提出、概述、评价及现实意义几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对当今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所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理论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
下载PDF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相对与绝对及启示 被引量:2
11
作者 付绯凤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99-102,共4页
杜威认为教育要拒斥任何来自外来强加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无目的是绝对的,但同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又是相对、有条件的,良好的教育目的要符合3项标准。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杜威... 杜威认为教育要拒斥任何来自外来强加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无目的是绝对的,但同时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又是相对、有条件的,良好的教育目的要符合3项标准。因此,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需要目的,同时又有一定的限度,需要实现二者的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 绝对 相对 启示
下载PDF
中西文化互阐中的“无目的”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简论
12
作者 伍世昭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5-81,共7页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 该文坚持中西文化互阐的立场,揭示郭沫若早期诗学话语建构的真相:其“无目的”论诗学话语的建构就奠基在中西文化的比照参证之中。郭沫若在倡导文艺“无目的”的同时,并不反对文艺的功利性,有时甚至不惜夸大文艺的社会作用,看起来两相矛盾,但实际上是郭沫若以“人格”为中介,强调个性人格的自然流露与社会性的自然转化,既重视文艺的社会作用,又不忽视文艺的特殊规律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无目的"论 文化互阐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诗学话语 人格 社会性 文艺规律 文艺 功利性
下载PDF
审美与“手段作为目的”
13
作者 戚文卿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6期64-68,共5页
美作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是形式的直观。形式感和形式需要的产生,是人类在有形式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形成的创造需要的产物。由物质功利目的向精神需要的转化,即在精神意向中目的和手段的颠倒,是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和走向。... 美作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是形式的直观。形式感和形式需要的产生,是人类在有形式物质的创造活动中形成的创造需要的产物。由物质功利目的向精神需要的转化,即在精神意向中目的和手段的颠倒,是审美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定性和走向。本文试图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论的劳动创造作用所引起的人类心灵变化历程的探讨,为美学和艺术的研究提供宏观视野和方法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自由意志 审美活动 自我实现需要 交换价 功利目的 目的和手段 物质生产 表现性行为 无目的的
下载PDF
西方教育目的理论的若干命题探讨
14
作者 蔡国春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  "教育有无目的"是针对杜威"教育无目的"这一命题提出来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教育作为工具"和"教育作为生活"这两种不同语境中加以理解和把握。"教育目的"理论充满着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目的 教育无目的 社会本位 个人本位 后现代 西方教育
下载PDF
少儿数字图书馆网页无目的浏览的眼动研究
15
作者 常李艳 刘婧 王欣武 《图书情报研究》 2022年第1期51-58,共8页
[目的/意义]在信息技术驱动的时代,数字技术在21世纪的儿童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与知识结合诞生的数字图书馆担负起提升儿童素养的重任。然而,当今世界上的多数常规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不太适合儿童使用。因此,研究符合儿童需求的数字... [目的/意义]在信息技术驱动的时代,数字技术在21世纪的儿童学习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与知识结合诞生的数字图书馆担负起提升儿童素养的重任。然而,当今世界上的多数常规数字图书馆的设计不太适合儿童使用。因此,研究符合儿童需求的数字图书馆界面是少儿图书馆开展少儿数字阅读的首要工作。[方法/过程]利用眼动追踪技术研究青少年在无目的浏览不同的少儿数字图书馆网页时的儿童眼动行为特征,探索符合儿童阅读特征的图书馆界面设计。[结果/结论]研究结果发现中心区域是儿童的"视觉偏好区域",而右上区域是"浏览盲区";网页中的动画设计提升儿童注意力,但也会打乱儿童的浏览顺序;如果没有图片或动画干扰,儿童更倾向于在网页中进行顺序浏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儿数字图书馆 眼动研究 无目的浏览 有无动画网页
下载PDF
谈辅导员工作中的无目的谈话教育法
16
作者 杨光皎 《西部素质教育》 2018年第2期162-163,共2页
文章首先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无目谈话教育法的概念及意义进行介绍,其次探讨了无目的谈话教育法对辅导员的要求,最后提出无目的谈话教育法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谈话时态度要端正;语气要适宜;谈话中的引导要合理;注重谈话中... 文章首先对高校辅导员进行无目谈话教育法的概念及意义进行介绍,其次探讨了无目的谈话教育法对辅导员的要求,最后提出无目的谈话教育法的实现途径,具体包括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谈话时态度要端正;语气要适宜;谈话中的引导要合理;注重谈话中的赞美和有效掌握谈话的分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导员 职业素养 无目的谈话
下载PDF
杜威“教育无目的”概念的澄清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淑妹 李萍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8-36,共9页
"教育无目的"的概念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学界的持续争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无目的"成为一个伪命题,即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回到杜威论述"教育无目的"的文本是澄清这一争论的重要方法。... "教育无目的"的概念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学界的持续争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无目的"成为一个伪命题,即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回到杜威论述"教育无目的"的文本是澄清这一争论的重要方法。国内学界已经有相关研究在回到杜威英文原文的方向上取得具有启发性的成果,把"教育无目的"的争论归结为个别单词的翻译不确切。但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无目的"的概念澄清工作并没有完成。杜威教育哲学的内在复杂性是"教育无目的"争论的更深层次原因。"教育无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民主社会"的论述看似矛盾,但这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体系内自洽。在他看来,民主社会与教育相通,具有不断发展的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哲学 教育无目的 民主 成长
下载PDF
“无为而无不为”和“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论老子与康德的美学观
18
作者 王天乐 《中国美学研究》 2021年第2期3-13,共11页
"道德与实践"是老子与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但人们常从一般的哲学层面来考察二人的思想立场,忽略了其美学观念在向道德实践转化中的重要功能。本文主要从自然审美的层面说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康德的"... "道德与实践"是老子与康德哲学体系中的核心范畴,但人们常从一般的哲学层面来考察二人的思想立场,忽略了其美学观念在向道德实践转化中的重要功能。本文主要从自然审美的层面说明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和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中的道德实践观,说明老子的"无为"并不是完全地归顺自然和否定形式美,而是顺从自然的有度治理,是一种虚静恬淡的审美心态;而康德的"无目的"也并非是完全地否认经验概念的美,而是主张在自然先验与认知经验之间的调和,使经验融入自然先验的普遍规律中,从而转为"合目的性"的内在和谐的完满形式美。由此,二人都肯定了无功利的纯粹自然之形式美,均是从审美—道德的途径来实现各自最高的"自由"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为而无不为 无目的的目的 老子 康德 道德实践观
原文传递
无目的游走:一种被诗意化的行为——对古典文本中一个常见意象的梳理和诠释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雁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68-73,共6页
中国古代史书、笔记、小说以及诗歌中记载和描述了许多无目的游走的行为。本文认为,这类文字表述中隐含了古人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认知以及超越的过程。反应到具体创作中就是无目的行为被潜在的文化传统逐步改造并诗意化,即由最初的彷徨... 中国古代史书、笔记、小说以及诗歌中记载和描述了许多无目的游走的行为。本文认为,这类文字表述中隐含了古人对现实人生的体验、认知以及超越的过程。反应到具体创作中就是无目的行为被潜在的文化传统逐步改造并诗意化,即由最初的彷徨苦闷转而为随遇而安的自适恬淡,由被迫无奈的宣泄变为主动自觉的享受。这一诗意化的进程集中体现在唐代以来大量出现的访人不遇题材的诗歌创作中,进而丰富了我们的诗歌传统化和艺术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目的行为 诗意化 访人不遇诗 文学意象
下载PDF
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理论对“双减”背景下初中道法课的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左雨姗 《世纪之星—初中版》 2022年第21期100-102,共3页
针对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之弊端,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反对外部因素强加的、不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目的。杜威对于教育目的的独特理解,为我们在“双减”背景下研究初中道法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我们应该在确立初中道... 针对教育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之弊端,杜威提出了“教育无目的”理论,反对外部因素强加的、不考虑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目的。杜威对于教育目的的独特理解,为我们在“双减”背景下研究初中道法课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我们应该在确立初中道法课教育目标时坚持以下原则:秉承立德树人,达成方向引领;聚焦学生本位,归还“主人翁”地位;坚持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无目的”理论 “双减”背景 初中道法课 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